常听一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在某些行业里,却要求从业者几乎不能犯错,一旦出错,可能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一:进手术室前,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我看一下您的腕带好么?手术开刀前,主任,请您和我核对一下患者的名字及手术名称。出手术室前,××× 您好,能听到我说话么?咱们现在要回病房了,手术很顺利,不要再睡了,好么?……回到病房里与病房护士进行患者交接,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二:患者某某,男,手术带药,××× 50mg ,进行配液。「同学,配好的液为什么不写药名?你确定这个液是 ××× 么?如果你确定就输,出了事的话你就要承担责任!」「老师,我不太确定……」那就扔,记住了!自己配好的液一定要写药名!写药名!防止误输误用!三:阿姨,我是您的责任护士,现在要给您输液,请您告诉我您的名字好么?……阿姨现在您今天的药已经给您输上了,您现在输的 ××× 是护肝药,您叫某某某对吧?「嗯嗯,对,小伙子你怎么这么认真?」阿姨,您知道嘛,一旦药物输到您的体内或多或少都会对您的身体发生影响,所以我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保证您的安全,也是保证我自己的职业安全。四:烧伤植皮手术,开台,开始清点纱布,一、二、三、……纱布二十,钡线齐。烧伤针,一、二、三、……针尖针鼻齐。组织剪,螺丝一、二、三、……螺丝齐。芽镊,一、二、三、……芽齐。11号尖刀片一、二、三……手术结束,纱布,空针,缝针……全部再次核对,如果有一样东西不在,那么主刀医生,我,麻醉医生,患者均不可以离开手术间。这是我日常工作的一瞥,虽然很枯燥,我却很喜欢。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手术室护士。| 答主:我这个人爱学习( 4899 人赞同了该回答)说一个,管涉密文件的活,有个真实案例,一间办公室,对桌坐的两个人,都是涉密人员,涉密文件即使在这两个人之间传阅也是要登记的,但就是这么规范还是有一份文件丢失了。两个人感觉非常奇怪,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是在两个人手中丢失的,所有的传阅记录都有,但是就是找到不到,抽屉里,地上,柜子里所有地方都找了找不到,难不成还能凭空消失?是的,最后文件找到了,在两张桌子之间的夹缝里,应该是传阅的时候掉下去的,但是又没掉地上。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我们这一个规定,就是涉密办公室只准有一张桌子。因为保险承诺书中的一个词可能存在歧义,保险公司一下子多承担了 35 亿美元的赔偿责任,这就是 World Trade Ctr. Props., L.L.C. v. Hartford Fire Ins. Co. 345 F.3d 154 ( 2003 ) 一案。2001 年夏天,纽约世贸中心的业主为「双子塔」买了一份财产保险。在保险行业中,对于像这样重大的业务,往往采取先承保,再敲定合同具体细节的操作。在正式合同生效之前,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就先用「保险承诺书」( binder )来粗略记载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起到临时合同的作用。在本案保险承诺书中,有一条关于最高赔付额度的条款,规定每次发生财产损失事由时最高赔付额度为 35 亿美元。该条款用「 per occurrence 」来表示「每次」,occurrence 这个词可以翻译成「事件」,在英语中的近义词是「 incident 」或者「 event 」。看上去没毛病,说得很清楚了嘛,发生一次事故,最多赔 35 亿,白纸黑字。2001 年 9 月 11 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911 恐怖袭击事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民航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造价超过 300 亿美元的两栋大楼被完全摧毁,近 3000 人罹难。再读一下上面那句话: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所以,这到底是一次财产损失,还是两次呢?到底是一个「事件」还是两个?在美国保险法中,保险条款中的用语只要存在歧义,就必须做出对条款的撰写者不利的解读,这也是世界普遍通行的法律原则了。当世贸中心的业主起诉保险公司,要求为两次损失事件赔付 70 亿美元时,保险公司马上请求法院立刻驳回原告的起诉。这可以说是保险公司唯一的胜机了,明眼人都知道,在当时举国哀痛的背景下,只要这场官司得以开庭,那么陪审团有非常大的概率倒向世贸大厦一方——什么?黑心保险公司居然拒赔世贸中心的损失?经过几轮拉锯战,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做出裁决:「 occurrence 」一词是否存在歧义,不能孤立地从文义本身推知,还必须结合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行业习惯以及其他外部证据,综合做出评价。根据美国民事诉讼法,只要存在实体上事实争议,原则上就需要由陪审团做出判决。于是,本案得以开庭审理,陪审团判决被告败诉,必须赔付 70 亿美元,两次「事件」每次赔 35 亿。也许,保险公司在撰写承诺书时,可以采取更加清晰的表述方式,选择一个更加准确的用词,或者对「一次」这个概念做出文义解释。也许您会说,两架飞机撞大楼这种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怎么能想到呢?但对于格式条款的撰写者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有一些段子,嘲笑律师经常写出一些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条款和警告,例如在椒盐花生包装袋上写「小心:内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