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浙江不仅茶名仙气飘飘 更是茶叶科研领头羊!
在爱喝茶,更爱约喝茶的浙江人影响下,全国各地很快就感受到了浙江茶的茶性特点——温婉秀气,鲜灵可人。这一点,与浙江的地域性格如出一辙。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燕瘦环肥……浙江人骨子里总是带着文学气息的,一句“士比鲫鱼多”,点出浙江不仅是茶人乐土,更是中国的人文摇篮。
从宋元到明清,浙江绵延千年的文脉结出了丰厚的果实——浙江籍状元占了历代总状元数的十分之一,而浙江籍进士更是“冒出”6500多个。这里大师频出,古有沈约、周邦彦、陆游、王阳明……近有鲁迅、王国维、徐志摩、郁达夫、茅盾、金庸……
浙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山一城,写的都是吴越风情、魏晋风流和唐宋风华。浙江的地名仿佛都是从唐诗宋词里寻章摘句,恍惚间,就凑成了一篇锦绣文章。而遍布各地的名茶,也应了这篇锦绣。
中枢之地杭州,下辖钱塘、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在这些地名中听闻入世出世,俱是逍遥,连湖都要称为“千岛”;这里所产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径山茶、安顶云雾、雪水云绿、千岛银珍、天尊贡芽,名字听起来流连山水,活脱一幅才子佳人的景象。
嘉兴与湖州近北方,下辖的嘉善、德清、安吉、长兴等地,名字俨然有君子之风;这里所产的顾渚紫笋、安吉白茶等茶,茶名又浮翠流丹,温润透劲。
绍兴、宁波延续越人气势,下辖的越城、镇海、宁海、嵊州、诸暨等地,名字大有气吞万里之势;这里盛产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瀑布仙茗、望海茶、平水日铸、绿剑茶,从茶中能见气象峥嵘。
温州、台州、舟山近海,下辖的乐清、永嘉、普陀、岱山、玉环、仙居、临海、天台等地,地名更有缥缈之意;这里出产乌牛早、三杯香、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普陀佛茶、临海蟠毫、羊岩勾青等名茶,听起来又有氲氤灵气。 金华、丽水、衢州靠山,下辖的义乌、武义、龙游、江山、开化、青田、松阳、缙云、云和……仿佛眼前展开一幅泼墨山水;这里所产的武阳春雨、江山绿牡丹、开化龙顶、松阳银猴、仙都笋峰、仙宫雪毫、金奖惠明等名茶,更是显得这片山地疏朗开来,如诗如画……
与中国北方直来直去的民风不同,浙江人的文化,更倾向于“柔”与“和”。因而“禅与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唐宋时期,佛教在浙江盛行,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倡茶风尚。在杭州径(jìng)山寺,饮茶的仪规在宋代闻名天下,成为著名的“径山茶宴”。茶圣陆羽,自小由寺庙僧人收养,接受了禅与茶的熏陶,后在湖州吴兴闭门隐居数年,著述出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
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为僧,成为了弘一法师。常于浙江、福建弘扬佛法、乐享茶事,终成一代大师。
浙江的禅茶之道,甚至影响了国外。宋时,日本高僧圣一国师至径山寺学禅,将径山的茶与茶礼带回日本,这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兴起影响极大;同是日本僧人的荣西,曾在天台山参禅,回国时带回茶种、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并撰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
在数百年间成长与发扬中,禅与茶联系更加紧密,在浙江茶的精神意味中作了更多深刻的探究。
进入现代,浙江人在茶叶的文化修养中又加上了科学的发展培育,并尤为重视。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建于1952年的浙江大学茶学系在国内高校中稳稳处于第一梯队,早在1989年,其茶学专业便被批准为当时茶学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浙大茶学专业历史悠久,科研力量强大,在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尤其领先。茶学界泰斗人物庄晚芳、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都曾在浙大茶学系任职,并培养出一大批茶学界的人才。
1958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设有硕士、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0多项,获奖成果12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5项;主编各类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SCI收录近500篇。
他们带领着浙江更多的专业机构、学府,一起为浙江茶产业乃至中国茶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浙江的文,浙江的禅,浙江的育,都一起融进浙江茶之中,积厚流光。如今,所有这些有关浙江茶的文化传承,你都可以在位于杭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