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紊乱的昼夜节律列为一种“很可能”的致癌物,之前的长期研究发现,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如空乘人员和夜班护士[2]。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则一直没有定论。
在一天的24小时里,一个人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受到表达特异性分子的不同基因的控制。昼夜节律生物钟会影响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包括代谢和睡眠。然而,Aceto说,大部分研究人员一开始都认为乱七八糟、高度变异的癌细胞是没有这种节律的。
对于肿瘤转移来说,上述看法可能并不完全正确的首个提示,出现在当Aceto和同事注意到肿瘤小鼠的CTC水平会随抽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一发现让Aceto决定在两个时间点采集30名乳腺癌住院女患者的血液样本,一次在凌晨4点,一次在早上10点。
团队发现,他们在血样中检测到的大部分CTC——几乎占到80%——都出现在凌晨4点采集的样本中,也就是患者仍在睡觉的时间。Aceto说,一开始“我很惊讶,因为经典教科书上说,肿瘤会不分时间地一直释放循环细胞。但我们的数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短暂的惊讶过后,我们开始感到兴奋。”
接下来,该团队想要验证这种现象是否能外推到这些少数患者之外。为此,团队先将乳腺癌肿瘤移植到小鼠身上,并监测了这些小鼠一天内的CTC水平。小鼠的昼夜节律与人类相反——它们在夜晚最活跃,在白天以休息为主。团队发现,这些小鼠的CTC水平在白天达到了峰值,也就是小鼠还在睡觉的时候,有时CTC含量能达到基线水平的88倍。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小鼠睡觉和活跃的状态下,对它们体内的CTC进行了采样。他们对这两组细胞进行了不同的荧光标记,再把这些细胞重新注射到小鼠体内。而大部分长成新肿瘤的细胞都是在小鼠睡觉时采集的细胞,提示这些CTC出于某种原因拥有更强的转移能力。
这一发现“令人震惊”,纽约市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的癌症生物学家Chi Van Dang说。医生会测量血液中的CTC水平——作为一类液体活检来帮助判断患者的癌症进程,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天中不同时间采的血可能会给出误导的信息,”他说,这意味着医生在监测癌症进展时可能需要再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