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历三世苦难,周武王姬发终于将“倒商”大军陈列于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继承者,这一仗,是他复仇商王朝的终局之战。 ▲汤阴羑里城太公殿中描绘的牧野之战场景。图源:图虫创意 开战前,他紧急召开了一次全军誓师大会,向身后数十个方国的数万“倒商”弟兄阐述自己的作战理念。他称,古人常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纣王只听妇人之言,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对兄弟亲族过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为非作歹,是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应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所以,我们的行军要保持良好的阵型。要像虎、貔、熊、罴一样杀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击和杀戮跑过来投降的人,他们将会有助于我们。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若不奋战,上天也必将会对你们的行为严惩不贷。延祚五百余年的商王朝,随着商纣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烬。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多年来都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直到一尊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并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礼器,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利簋。根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簋的形制多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圆下方的形状。因此,人们认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不仅可以呈现丰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圆下方合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利于国君弘扬“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于是,从簋开始,大量拥有广口且上圆下方的青铜器被逐渐运用到祭祀上,以彰显使用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与之相适应的,在周王朝随后公布的礼乐制度中,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也成了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准。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兴簋一组,其底部镂空处可生火,提供热食。图源:图虫创意 周代商,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天下从信鬼神转化成尚文教。鉴于前朝灭国的教训,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劳耕作,以恢复经济生产。▲大盂鼎拓片,鼎内有关于饮酒误国的金文记载。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天下九州农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周畿都邑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物产的丰富,再次将以青铜器为载体的饮食文化推向历史的顶峰。在礼制的规劝下,周朝贵族普遍认为吃饭是头等大事。除了鼎簋规制外,对于吃饭,他们还有“井泥不食”,“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等规定。正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如果说“礼”是周代社会等级规范和礼仪,那么,“乐”则是在“礼”之下的一种社会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周公十分反对“淫乐”。他认为,既然有良好的等级制度,那就应该在里边增添各种适宜当下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务,同时也可威慑群邦,恩化他国。▲西周何尊,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源:图虫创意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周公提倡“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礼乐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贵族间的宴乐多了一项“雅乐”传统。所谓雅乐,即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周人运用雅乐,强调的是它与道德的配合宣传,平常演奏雅乐时,必须动作缓慢,声调平和。雅乐没有艺术性的制约,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严肃穆为标准,所以,发声悠长、沉稳的钟、镈、铙、石磐等自然是宴乐乐器的首选。▲西周云纹青铜大铙,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这些乐器按发音高低排列,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搭配宴饮中出现的各式珍贵佳肴,周天子“钟鸣鼎食”的画卷就此展开。但是,明尊卑、定规矩的礼乐制度产生,也伴随着奴隶制的残酷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军事作为支撑,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间的事情。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现了一位与上两代末世之君性格类似的周幽王。史载,周幽王在位期间,任用虢石父为上卿,推行暴政,宠爱美女褒姒,百姓怨声载道。可能是后世为了维护西周的礼仪生态,在阐述西周灭国的事实上,将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与妲己、妺喜类似,她也有着亡国美人的特殊性。据说,周幽王自从得到她后,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宫以来未曾一笑。周幽王对此十分苦恼,不惜以千金求计,只为博得美人一笑。这时,佞臣虢鼓给周幽王进献了一个馊主意,建议大王以烽火传讯、擂鼓阵阵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烽火本是古代一种紧急的军事通讯手段,由国都到边塞,沿边都设有烽火台。每当有敌入侵时,士兵必点燃烽火向王畿报信,同时也向附近诸侯发出预警,让他们组织兵力勤王。可周幽王不管这些。他采纳了虢鼓的建议,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图源:影视剧照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王室预警,以为戎狄再次率军来犯,遂点齐兵马,赶赴骊山救援。褒姒见千军万马应召而至,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见美人如此开心,周幽王决定再来几次。久而久之,见着烽火,诸侯们也以为是昏君罔顾祖宗家法,戏弄诸侯,大家都不来了。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紧急点燃烽火,欲召集诸军共讨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没来。最终,犬戎大军在骊山下俘杀周幽王,西周走入了历史。申侯勾结犬戎发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劝大王远离“祸水”,恢复妹妹申后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后,姬宜臼在诸侯的拥戴下,继承王位,史称周平王。为避免他人诟病,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王室的衰微,让昔日饱受礼制束缚的诸侯彻底放飞自我。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仅亲自跑到中原,向刚刚登基的周定王询问鼎的轻重,更是不顾过去礼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号,全然不顾周天子的脸色。▲王子午鼎铭文。 楚庄王的表率,使得各国诸侯对礼制束缚阳奉阴违,礼乐渐趋崩坏。位于山东的齐公,率先将周天子赐下的礼器丢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铜器,订立自己独有的礼乐制度。▲春秋早期齐系鸟龙纹三兽盖青铜鼎,现藏于郑州华夏艺术文化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而一向雅好音乐的曾侯乙,则聚合全国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编钟组成的青铜乐阵,享受如帝王般的宴乐规格。▲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作为今天湖北地区的一方诸侯,讲究享受的曾侯乙还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冰箱”——冰鉴。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为了制造出更多适合诸侯们享乐的青铜器,各国工匠们轮番进行探索,终于在原合范式浇筑法的基础上, 发明了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新浇筑技术。这种技术首先使用蜂蜡一类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后在其表面挂泥浆,硬化成壳以后再进行加热,最终使蜡熔成工匠们所需的青铜器铸造模具。▲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曾侯乙尊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失蜡法的出现,使青铜器的匠造技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这种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春秋战国时代的匠人们为贵族创造出多种引领风潮的错金银、镶金玉等青铜玩物。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和古典雅致的艺术张力。春秋战国时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诸侯们自主发起战争,攻城掠地,兼并弱小。由于武器的配备以及铸造工艺、材料等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因此,青铜武器的铸造和批量化生产也备受各国关注。南方的吴、楚、越等国均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冷兵器铸造大国。兵器业的发展,更是造就了干将、莫邪、欧冶子等一代铸剑名家。▲古代铸剑大师欧冶子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山一举消灭了犯境的越国军队。随后,被围困于会稽山中的越王勾践,依照议和条件,入了吴王宫,甘为夫差驱使。在吴国宫中,越王勾践足够“乖巧”,令昔日视之为对手的吴王夫差颇为放心。即使有伍子胥等老臣力谏夫差“斩草除根”,敢于在敌国君主面前“尝粪”的越国君主勾践,依旧安然无恙。▲上海枫泾古镇的吴越古国分界碑石。图源:图虫创意
眼见勾践完全“臣服”,吴王夫差便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让其返回故地,好好做人。面对一贫如洗的国家,勾践郑重地立下了flag,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细化工作就是,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勾践多项改革,成功恢复了越国曾经的战斗力。《越绝书》载,“鸡山、豕山者,勾践以蓄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看着越国从未断过辱国之恨并一步步壮大起来,伍子胥未免有些惊慌。他赶紧向吴王夫差报告了越国当下现状,希望吴王再发重兵,一鼓作气灭了越国,以绝后患。▲杭州胥山城隍阁。图源:图虫创意 哪料,夫差彼时正沉浸在北伐齐国、会盟中原的喜悦中,对伍子胥的良言充耳不闻。担心吴国日后鱼烂而亡,伍子胥特地让其子投奔齐国,保留血脉,此举却为奸臣伯嚭事后告知吴王夫差。公元前484年,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伍子胥被夫差下令赐死。临死前,这位名相留下了一句遗言:“请将我的双眼摆在阖闾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见越国的贼兵入城灭吴!”▲苏州姑苏古城胥门。图源:图虫创意
两年后,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会盟,吴国内部空虚。勾践抓住时机,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吴国元气大伤,夫差被迫求和。但勾践从未忘记辱国大恨,四年后,卷土重来,在笠泽大败吴军,从此吴国一蹶不振。公元前473年,勾践攻破阖闾城,夫差自尽身亡。想起伍子胥曾经的谏言,他悔恨地留下一句:“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越王勾践的胜利,使其坐稳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宝座。而那把曾经陪着他南征北战的宝剑,至今也成为了举世惊骇的王者之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越王勾践剑。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从更大的层面上讲,吴、越的崛起,恰恰说明了周天子的权威已经羸弱至极。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致使青铜器走上了一个历史巅峰后,迅速衰落。就在春秋诸侯忙着拿青铜武器互相对抗时,一种新的金属制品诧然问世。它是铁,一种比铜的储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属。无论是用作兵器,还是用作农具,它都比青铜器更胜一筹。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践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没有了盟主,各国不得不加强自卫,天下纷争愈演愈烈。大国争霸,上百个小国,争到最后就剩局部统一的战国七雄。列国中,魏国、楚国、韩国相继发起规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坚持到最后的、改革最彻底的却是秦国。▲商鞅。图源:影视剧照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马的秦非子。只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居今陕西岐山至沣水一带的土地,跻身诸侯争霸之列。当诸国都围绕周礼强调的“王道”探索发展之路时,秦国的制度设计师商鞅却一改过去的虚浮,直言“霸道”方可统一天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顶住压力,率先在国内颁布了《垦草令》,拉开变法的帷幕。当时,秦国耕力在列国中排倒数,商鞅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对田亩制进行了改革,允许秦国百姓留有“私田”,只需要他们如实报告给官府,并由后者登记造册即可。为了保障国家的税收持续而稳定,商鞅规定,秦国私田多少,将以百姓参军后所立的军功为考核标准,功高则田宅多。当然,贵戚禄厚,所要承担的赋税和对国家的责任就越大。为防止贵族们瞒报私产逃税,商鞅动手改革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他规定,“十六点二立方寸为一升”,并为此订做了统一的商鞅铜方升。今天,这件国宝级的青铜器依然能发挥它独有的刻量功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反馈给人们。凭借着刻度精准的测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设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杀,但变法通途却没有在秦国戛然而止。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在商鞅死后117年统一天下。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将“皇”和“帝”合用的君主, 秦始皇对在国内实行许久的度衡量制度,情有独钟。▲秦始皇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针对各国文字不一、度量不同的现状,他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统一大秦帝国的度量衡标准。模仿商鞅,秦始皇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测量工具:始皇诏铜方升。它的测量刻度与商鞅方升略有出入,但总体仍是沿用前者超前的设计理念。▲始皇诏铜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秦始皇统一天下,标志着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引发的乱世走入了历史。作为上三代最重要的神器,青铜器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渐埋尘土之下,结束了一个时代的辉煌。青铜不再,但它所承载的文明礼制,却镌刻在国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考古学上讲“透物见人”,了解中国,理应从青铜器开始。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张昌平:《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张景明:《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王伊:《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北方音乐》,2018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