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百家杂谈] 知乎答主陈敏:向毒品宣战的第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5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答主陈敏:向毒品宣战的第七年

知乎日报  2022-06-25 08:00 Posted on 北京

2022 年 6 月 26 日是联合国设立的第三十五个国际禁毒日,也是陈敏在知乎从事禁毒科普的第七个年头。
 
2015 年至今,陈敏在知乎累计回答了 944 个问题,写下了 199 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毒品、禁毒、戒毒相关,这些内容让普通人对毒品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吸毒者家属提供了很多有用建议和帮助。
 
他的文章也成为了吸毒人员倾诉自身经历的「树洞」,陈敏将这些内容汇编进专栏,起名「走出歧途」。
 
「我所希望的,是社会少一个吸毒者,少一个崩溃的家庭,多一个正常人。不要让毒品成为社会的大问题。」这既是他作为戒毒从业者的呼吁,也是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正在做出的努力。
 
一、毒品就在我们身边
 
在进入行业前,陈敏对毒品的认知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有过相关的禁毒教育宣传经历,但认为毒品离自己很遥远。
 
直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因沾染毒品患上精神障碍的堂弟、死于吸毒过量的堂姐夫,才让他意识到,原来毒品一直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它就像是城市的下水道,平日里看不见,但你一旦去观察它们,就会发现毒品其实一直在你我身边。
 
陈敏初入戒毒行业的时候,当时全国统计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有 234.5 万,其中不满 18 岁的有 4.3 万名,18 岁到 35 岁的有 142.2 万名,也就是说 35 岁以下的吸毒人员占到总数的 62.4%。

基于这样的毒品形势,陈敏在工作之初,便接触到不少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原本有大好前程的留学生,在同学的邀请下,尝试过大麻、致幻剂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又沾染 K 粉、冰毒,等父母发觉把她从国外带回来后,人已经有了精神障碍,变得疯疯癫癫。父亲不理解女儿为什么吸毒,把一切怪罪母亲,最后离婚一走了之。
 
除了留学生,同样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也容易沾染上毒品

陈敏还记得有一对父母往戒毒中心送来一名 14 岁左右的青少年。让他惊讶的不仅是孩子的年纪,更是他布满针孔和疤痕的手臂,「注射海洛因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程度了,对身体危害严重,要想戒断也非常困难。」
 
通过后来的了解,陈敏逐渐还原了那名青少年的经历。男孩从小跟着年迈奶奶生活,初中没毕业就四处闯荡,在镇上认识了吸毒人员,被怂恿尝试吸毒并注射海洛因,到后来依靠偷窃换取毒资,最终被父母发现才带来戒毒。
 
还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因为染上冰毒,成为「冰妹」感染艾滋病,即使幡然醒悟,也已经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
 
亲眼目睹许多被毒品摧残的青少年,也让陈敏在工作中对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成长轨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内容给予更多关注。
 
「必须让更多人了解毒品的问题,以及吸毒人员背后的家庭问题。是我后来决定要做线上科普的一个很大原因。」
 
二、了解是为了更好地拒绝
 
除了在网络上讲出自己亲历的案例,让更多人注意到毒品的危害,避免更多人误入歧途,陈敏做网络科普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他留意到网络上现有的毒品科普内容存在缺陷,有的太过专业不适宜大众阅读,有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开始在知乎上写作科普文章,回答与毒品相关的提问。
 
0.png
 
结合工作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接触到的真实案例,陈敏开始在网络上频繁更新。但是有关毒品吸毒的内容,总是容易引发争议的。
 
一些网友并不认同他观点,例如「吸毒上瘾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吸毒人员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人相信吸毒者走向歧路,是自己的选择,怪不得别人 。
 
但在陈敏看来,这种观点是社会上对于吸毒人员一种常见的偏见。

而他之所以要提出不同意见,挑战「常识」,是希望传播不一样的声音,提出不同看法,不让更多人发生这样的悲剧。
 
「有更多人了解毒品,才能更好地拒绝毒品。不是用一味恐吓地态度去讨论,它需要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 」
 
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陈敏逐渐积累了关注度,并在 2021 年获得知乎新知答主的称号。当然他不仅收到了来自平台的反馈,也切实感知到自己正通过网络帮助到别人。
 
「会有北美留学生私信我,了解大麻的危害,从而下决心不再和同学参加所谓的快乐 party 。」
 
1.png
 
 在陈敏回答中,很大一部分问题的主题,可以归类为 「发现身边亲人吸毒,我应该怎么办?」
 
这是困扰吸毒人员家属的共同难题,也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人们可以黑白分明地对待毒品,却很难用同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亲人。碍于复杂的境遇、个人化的情感,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陈敏因地制宜地给出回应。
 
除了家属提问,一些吸毒人员也会向陈敏投稿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们希望将自己的经历讲出来,给别人当做教训,同时也是他们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方式。」
 
2.png
 
他将这些投稿和倾诉整理进「走出歧途」的专栏,既作为警示案例,也当做吸毒人员情绪疏导的渠道。陈敏相信,一些深入泥潭的人也有想回归社会的愿望,虽然跟陌生人聊这些不一定有用,「但当他把一些心里话讲出来,也会舒服些。」
 
陈敏还在盐选专栏发布了作品《真实黑历史:毒枭和他们的邪恶帝国》,记录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贩毒团伙,希望读者能够以史为鉴。
 

3.png

 (盐选评论区的网友讨论)

 
在这场用文字与毒品宣战的过程中,原本是「一个人的战争」逐渐影响了更多人的加入。
 
「有个小伙子很多年前在私信里咨询了我很多和毒品、吸毒人员相关的知识。等到几年后他再给我发消息,他说他现在考上了警察学校,还选择了缉毒方面的专业。」
 
此外还有一些社区戒毒所的社工告诉他,那些分享在网络上的吸毒人员经历,能帮助他们了解戒毒群体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工作中与他们更好地沟通。
 
三、凝视深渊

4.png
 
「与毒品的战争」这张图片,一直是陈敏这些年的知乎封面。
 
对他来说,这场战争是十分艰难的。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医学、法学三位一体的问题。每一个吸毒人员的身后,都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这不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更是多个战场的全面战争。
 
「仅仅以戒毒为例,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帮他从生理上拔除毒瘾。他背后的家庭问题、父母教育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更何况如今中国毒形趋势更为复杂。《2020 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指出,受国际毒情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毒情形势出现一些新特点新变化,禁毒工作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疫情封控带来的失业率上升,使更多的贫困和弱势人群转向吸毒或从事毒品犯罪活动,全球目前约有 2.7 亿人吸毒。」
 
具体到国内的毒品滥用情况,呈现出滥用种类多样,吸食毒品替代物质增多的特点。180.1 万名现有吸毒人员中,超过半数滥用合成毒品。滥用场所也更加隐蔽,私人住宅、出租屋、机动车内等隐蔽场所逐渐成为查获吸毒人员主要场所。
 
来自深渊的毒品,埋藏在普通人周遭的暗角。面对新的毒形趋势,社会对于毒品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在与时俱进。陈敏也表示,如果将来考虑做团队化的运营,自己也会用视频形式继续科普反毒知识。
 
「我所希望的,是社会少一个吸毒者,少一个崩溃的家庭,多一个正常人。不要让毒品成为社会的大问题。一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势必会危害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他始终记得 9 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南京幼女饿死事件。两名年幼的女婴,被吸毒的亲生母亲单独留在门窗紧闭的家里一个多月,等到被民警发现时,孩子已经去世。
 
只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作者:枕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5 08:27 PM , Processed in 0.0715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