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现象,没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人不敢相信甚至不能理解。
比如一些非常经典的案例: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了挽救亏损,奶农们不惜将牛奶倒进河里。
而一旦将经济学知识带入到生活当中,或许能解释很多看似荒谬的事,让你看待事物更加通透。
有哪些我们觉得很荒谬的事,却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 答主:改之理zcw(微观经济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1.8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
杰拉德·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人类的消费文明是如此荒谬和不合理,人们去吸烟,喝酒,而这明明损害了我们的身体。例如,雌性的天堂鸟喜欢拖着大尾巴的雄性天堂鸟,然而这尾巴严重阻碍了天堂鸟的运动,大大提高了它被吃掉的可能性,是个累赘。雌性天堂鸟喜欢这种对个体有害的特征。这岂不是很奇怪?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解释是,这种累赘释放了一个信号:我有这个累赘我还能活下来,可见我多牛 X !例如,羚羊遇见了狮子,如果羚羊奔跑的很快,狮子是追不上的,但是狮子不知道哪个羚羊跑得快,所以它还是要追,结果追了半天都追不上,浪费了体力,还不如一开始不追。这就要求跑得快的羚羊能释放一个信号,让狮子知道不必追它。这个信号又必须是激励相容的(原谅我在复述的时候过早使用这个词),也就是跑的慢的羚羊没有能力释放同样的信号。那么羚羊应该怎么做呢?跑得快的羚羊遇见狮子了,非但不跑,反而一边慢跑一边弹跳,故意浪费逃跑的时机——反正即使这样浪费,一旦狮子追过来还是可以轻松跑过狮子。这样狮子就知道,这个羚羊牛 X ,有恃无恐,看来我是追不上它,所以算了。跑得慢的羚羊呢?如果他们也敢这么做,狮子过去就把它们吃了。所以这些动物故意做一些有害的动作,是想释放一个信号,我都这样了还活着,可见我有多牛 X ,你不服,你敢吗?这其实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里的信号释放模型。而这种模型也大规模出现在经济学中。例如斯宾塞讨论了文凭作为信号释放的功能。我们都知道高学历能够带来高工资,这是因为学历能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吗,还是高学历的人本身生产力就高?斯宾塞证明,即使学历本身不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它也可以起到把高能力人和低能力人分别出来的作用。前提是学习是一件「有害」的事情。就像天堂鸟的大尾巴和羚羊的弹跳。逻辑也是一样的。如果学习是有害的,那么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能够承受更大量的学习,就像跑的快的羚羊比跑的慢的羚羊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弹跳。这样能力高的人总能选择一个学习量,使得能力低的人选不起——即使他为了假装自己能力高选择了这个学习量,学习带给他的负效用如此之高,以至于他由于假装而获得的高工资也弥补不了因为学习而带来的损失。例如一个厂商一旦获得了垄断地位,就想要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一个阻止方式就是打价格战,也就是威胁说,一旦你进入,我就降低价格,从而整个市场价格也就降低了,让你进来也无利可图。然而这种威胁有可能是不可置信的,有可能新厂商进入了,老厂商发现,我打价格战的成本太高,还不如和它共存呢。这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老厂商的成本,如果老厂商成本低,就有打价格战的余地。人们观察到,现实生活中垄断厂商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垄断厂商理论上的最优价格,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要做明明对自己有害的事情?答案是这些厂商要给想要新进入的竞争者释放一个信号:我是低成本厂商,我有跟你打价格战的余地,你可千万别进来。在这种博弈里,一方有不同的类型,而另一方并不知道他面对的是哪种类型,只能给类型赋予一个先验的概率分布,也就是信念。博弈的结果可能是分离均衡,也就是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策略,也可能是混同均衡,也就是不同类型选择相同的策略——低质量的参与人也打肿脸充胖子。在看到戴蒙德那本有趣的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博弈论的思想已经应用在对动物的研究中了。| 答主:温义飞(知乎十年新知答主)(1313 人赞同了该回答)我老婆的脾气很好,即便我们偶尔有争执,盯着我的帅脸看一会,她往往很快也就消气了。但是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每次我们聊起,都会闹到烽火不息,硝烟四起。她很随和,总是说:「你选」,可这并不意味着由我决定,而是要提出一个令她满意的方案。那种呼吸突然断了一拍,嘴里泛起血腥味的胸闷感,想必男同胞们都体会过。自由很可贵,自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幸福。这似乎是当代人类的共识。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说的是你以为自己喜欢有更多选择,但其实你不希望。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在超市的果酱区摆上 6 种口味的果酱,然后统计销量,再把果酱的种类增加到 24 种,再统计一次销量。结果,选择少的时候,30% 的目标客户购买了果酱,当琳琅满目的果酱摆上货架,却只有 3% 的客户最终购买。因为做选择是一件困难的事,特别是在你不熟悉的领域,选择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焦虑。那么,当你狠下心在众多选项中做了选择,你就会更开心吗?不,你不会。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是无法验证其它选项会带来的结果的。红玫瑰,白玫瑰,让你念念不忘的前任,会被你的记忆加工地越来越美好。因此,大多数时候,选择都意味着遗憾。选择多的时候,你的机会成本就会很高。当你选择打游戏,就无法选择看书;当你选择努力工作,往往就意味着牺牲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这样的成本,会大幅减少你的「幸福盈利」。不仅如此,更多的选择还会带来更高的期待。你花一整天时间在淘宝上挑中了一件衣服,对它的期待一定会比随手选的衣服要高。最终,即使东西品质相同,你的选择也很难满足你原本的预期。
当你没有选择时,你可以为错误或失败找到很多的客观理由,并且安慰自己已经尽力了,「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但是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你自己做的,无法推卸责任时,任何结果都只有怪你自己。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就是一种不喜欢费劲,不喜欢期待落空,不喜欢承担责任的物种。「讨厌选择」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一理论现在已经被应用在很多领域,许多大型超市或网店,都开始在同一类货品中只提供一两种选择,这样可以大幅增加销量。看来,选择困难症的幸福年代来临了。因此,每当听到「 M 记」叔叔在唱「更多选择,更多欢笑」,我总是笑笑,然后进去领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色甜筒,收银员和我,都很幸福。| 答主:王瑞恩( 2016 新知答主)(2342 人赞同了该回答)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赛百味( Subway )刚开始在中国开店。那时候,动辄二十多块钱一个的六寸三明治还是中学生咬咬牙跺跺脚才能去尝一下鲜的奢侈品,还好有「每日特价」,每天都有一款 15 块的。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现象:纯蔬菜的三明治 16 块一个,而带肉类的每日特价 15 块,后者照样可以按自己要求免费添加各种蔬菜。也就是说,想吃纯蔬菜三明治的顾客,需要多花一块钱让店家把每日特价品种里的那块肉拿掉。这解释不通啊!而且非特价的含肉三明治比蔬菜的贵,也说明肉类成本比蔬菜更高。我还专门问了店员这件事情,他们也表示很困惑,有次我还故意去开玩笑:可不可以别把每日特价火腿三明治里面的火腿加进去,直接递给我好了,然后照样放蔬菜?店员想了想,觉得也没问题,所以我就成功花 15 块钱,吃到了一个 16 块的蔬菜三明治,外加一块火腿。大一的时候,上了几节经济学原理,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价格歧视」嘛!价格歧视,是指针对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同的消费者区分定价,从而最大化利润的销售策略。上述各个因素只是表象,其最核心的区分依据只有一点:支付意愿。这里的「歧视」是中性词,没有道德评判的意思,只是指「区别对待」。假设放映一场电影,电影院的成本是 50 块,影厅里最多能坐两个人(当然是一种抽象简化了),潜在的观众有两个,穷学生王瑞恩和国民老公王撕葱。王瑞恩表示,我最多只能出 20 块看这场电影,再多一块钱都觉得不值;撕葱则表示,花 200 块也无所谓。如果所有的电影票必须统一定价,那影院肯定会选择 200 块卖一张票,净赚 150 块。于是有了一种新的定价策略:钻石至尊 VIP 豪华票 200 一张,学生票 20 块一张,需要持学生证才能买学生票。这下,撕葱还是要花 200 块,但王瑞恩只花了 20 块就坐在了至尊豪华 VIP 专座的旁边,最后影院赚了 170 块。这就是价格歧视带来的改变。要成功进行价格歧视,必须要确保「撕葱型」消费者不会伪装成「王瑞恩型」消费者——如果全部人都买 20 块钱的票,影院就亏大了。检查学生证,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但还可以用更微妙的方式加以区分,比如不同类型消费者在收集信息方面愿意付出的成本。一个例子是优惠券:「王瑞恩」型顾客愿意花费更多时间了解优惠信息,从而用比「撕葱」型顾客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Subway 的定价也是出于这个道理:有钱人并不会刻意关注自己想吃的三明治轮到哪天特价,而穷学生王瑞恩则愿意花时间等到星期二去吃自己喜欢的金枪鱼。有钱人哪天要是想吃素了,想都不想就会开口点 16 块的蔬菜三明治,而只有一分钱掰两半花的王瑞恩,才会思考要不要点个 15 块特价的然后把肉去掉。通过制定每日特价,商家就能按照不同的价格把同样的三明治卖给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利润。双十一不也是如此吗?愿意花时间收集优惠信息,制定剁手计划,其实已经暴露了您不是撕葱这一事实。题图: 《爱情公寓 4》
编辑: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