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百家杂谈] 关在家里,是不是读书的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0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在家里,是不是读书的你

 林帝浣 小林  2022-04-23 04:32
 1 

IMG_2578.JPG


 2 

IMG_2579.JPG


 3 

IMG_2580.JPG


 4 

IMG_2581.JPG


 5 

IMG_2582.JPG


 6 

IMG_2583.JPG


 7 

IMG_2584.JPG


 8 

IMG_2585.JPG


9

IMG_2586.JPG


 10

IMG_2587.JPG


 11

IMG_2588.JPG


 12

IMG_2589.JPG


 13

IMG_2590.JPG


 14

IMG_2591.JPG


 15

IMG_2592.JPG


 16

IMG_2593.JPG


 17

IMG_2594.JPG


 18 

IMG_2595.JPG


19

IMG_2596.JPG


 20

IMG_2597.JPG


 21

IMG_2598.JPG



 22

IMG_2599.JPG


 23

IMG_2600.JPG


 24

IMG_2601.JPG


 25

IMG_2602.JPG


 26

IMG_2603.JPG


 27

IMG_2604.JPG


 28 

IMG_2605.JPG


 29

IMG_2606.JPG


 30

IMG_2607.JPG


 31

IMG_2608.JPG


 32

IMG_2609.JPG


 33

IMG_2610.JPG


 34

IMG_2611.JPG




 35

IMG_2612.JPG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顺便闲聊一下读书的事凑原创字数。

在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谈阅读有点不合时宜,我相信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绝大部分,已经很久没正经读过一本书了。

这是很坏的事吗?其实也不算,我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其实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里,都能找到。
手机读书读资料,除了有点伤眼睛,没有其他的缺点。
要说纸质书,真的去买一本,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摆拍几张,发发朋友圈。
既然电子书如此广泛,热爱学习知识的你,看到好内容一定要放进收藏夹,虽然再也没有打开过。
收藏了,说明你想好好学习,再也不看,说明你只想天天向上。
在信息爆炸的海洋,信息的梳理和凝聚,是有着巨大成本的,更何况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哪些,不想要哪些。
所以,很多人的知识体系,其实是支离破碎的,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也没有什么卵用,除了偶尔的酒桌谈资。
有些知识知道了,过一阵就忘了,不断有新的知识涌现,我们就这样记了忘,忘了记,实在没什么用处。
其实,如果是谋生所需的知识,最重要的不是阅读,而是实践。当你靠某一行吃饭的时候,工作时会发现有些知识你是不懂的,为了吃饭,你必须去弄懂弄会,如果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提前去学习的这些知识,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
一旦已可谋生,其他的知识,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学了也没用,学了也白学,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世界上,无用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为什么这么多知识被创造,大部分会被忘掉,留下来的所谓知识,又往往是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尤其以哲学家和文学家居多。
每个时代,出版的书都很多很多,但被称为名著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
这跟人类使用知识的方法论有关。
每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他们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他们博学,而是因为他们设计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框架。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很有限的,而世界如此复杂,当我们去认知世界的时候,必须用一个框架去概括和归纳。
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看世界的框架,至于这个框架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简单粗暴,还是精密无懈可击,那说不准。
历史上那些最聪明的人,也有他们各自的框架,可能苏格拉底的框架是三角形的,亚里士多德是正方形的,孔子是梯形的,庄子是圆形的。
而我们阅读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获取一些知识点,而是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们,他们观察分析世界的框架是怎样的。
当然,有些你会不认同,有些会让你沉迷,有些超出了你的经验范畴。
但都没关系,通过了解分析他们的框架,你也会慢慢形成自己观看世界的一个框架,很多的圆形三角形方形可以作为你的建筑材料。
当有了一个独特精巧的框架,所有零碎的知识,才能找到附着点,成为框架里的一部分,也会让你具备了观察世界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论。
这时,你慢慢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是风口,什么时候可以投资,什么时候改止损,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谁是操盘手,谁是韭菜,如此种种。
这些知识没有用吗?
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框架,要说含金量,我觉得常识的含量。
这个世界是很多常识的,当你知道的常识越多,看世界就会越清楚。
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短暂的,能去到的地方,见识到的世界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能获取的常识,其实很少很少。
要知道更多的常识,得从那些经受住时光淘汰的名著里去找。
网上的信息虽多,但要分辨和选择,需要的经验和智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范畴。
而印出一本书,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时间的,多数还经过了无数人的选择和编辑。
从那些最经典的出版物里,去学习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其实比上网冲浪快捷和容易得多。
当然,有了框架,还需有血肉,网络容易获取的传播速度飞快的信息,就是附丽于框架之上的血肉,能让你迅速做出判断,一叶知天下秋。
行文至此,可能大家要开始让我推荐名著了。
实在惭愧,小林不怎么读名著,记得在机场书店,买了一本《瓦尔登湖》,打算在飞机上充电,结果每次不超过三页就睡着了。
至今那本《瓦尔登湖》,只看到第五页。
名著实在太难看了。
影响我比较深的一些书,可能都不太著名。
比如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我的老师蔡志忠漫画《诸子百家》,对我影响尤深,尤其是《庄子说》,让那时还是小孩的我,产生了浓烈兴趣,蔡老师的漫画诸子百家,现在市场上已经几乎看不到了,此类的漫画书也有一些,可惜我觉得还是不如蔡老师的精彩。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本书,比如美国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写的是美国近代史,从1920年代的经济衰退时期写起,直到1972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这段美国史,在世界经济面临大衰退危机的今天,我觉得仍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还有美国作家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细节,非常有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换一个角度,或许也可得知很多问题的本源。
要说文学写作的角度,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边城》影响我至深,而鲁迅、王小波也曾让我迷恋过。古典文学的话,我爱的还是《宋词三百首》,中文的意蕴和长短句的节奏感,学到了很多。
美感美学方面的修炼,黄公望和董其昌的画论,给我启发良多,如果你看中国的山水画看不出来什么名堂,这两个人的理论,可以让你建立一点基本的概念。
以上这些书,可能都已经脱离了我们的时代,也不再流行了,我还读过很多很多书,可是都是即读即忘,可能也是因为已经老了的缘故吧。

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读过的书比走过的路重要,而吃过的亏,摔过的跤,比读过的书重要。

是的,这时代读书是很难的,但当你能真正鼓起勇气,静下心去读一些书,这个世界的机遇和贵人,才会慢慢向你靠拢。

因为读书很难,所以我们才要读书。

如果你被关在家里了,十分艰难,不妨开始读读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4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85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