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妙,茶也是有性格契合和地域匹配度的。
摄影/方托马斯
如果说绿茶是中国人的“本命茶”,而红茶更受世界人民的钟爱,那么发源自东南沿海的乌龙茶,则非常巧合地受到了旅居海外的华人之青睐。故乡在乌龙茶主产区福建、广东及台湾三省的游子们在异域一路闯荡,并带着它逐渐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的华人世界四处生根,也开始影响当地人对茶的品味喜好。
绿红白黑黄,五大茶类的英文名都是半意译半音译(color+tea),唯独乌龙茶却挺直了腰杆,用原汁原味的汉语发音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姓名:“Oolong tea!(乌龙茶)”
东南沿海地区,文化璀璨,嘉木成茗。这里是乌龙茶的“家乡”,当地人将其传统文化的精华,浸润在了茶中。因此我国乌龙茶种类、流派繁多,可谓“各显工夫”。业界根据其产地不同常分为“四大代表”——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
临近世界茶日,我们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个“全宇宙最复杂”的Oolong tea!
图1/刘艳晖,图2/陈健,图3/游力克,图4/图虫·创意
闽北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是福建茶的一个古老茶区。而如今在武夷岩茶的“加持”下,闽北乌龙在茶圈也是大红大紫。
闽北茶区,是天赐的自然资源宝库
图/视觉中国
乌龙茶的闽北产区一般指福建省南平市境内,产地包括武夷山、建阳、建瓯等地,土壤以红壤、砾壤为主。代表茶品类有武夷岩茶、闽北(建阳、建瓯)水仙,以及小众的八角亭龙须茶、青茶莲心等。
闽北乌龙大多发酵程度偏高,十分注重焙火环节。其条索紧细重实,叶端扭曲,色泽乌润,香气为熟香型,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柔软,绿叶红边。
谈闽北茶区历史,不得不说北苑茶。宋代建州(今建瓯)的北苑龙团凤饼久负盛名,其产于福建北部建瓯市东峰凤凰山一带。宋朝北苑贡茶是历朝历代最讲究的,贡茶采造不计成本,压制的龙团凤饼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现在的闽北茶区,武夷岩茶则是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知名的茶类。具有“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特点,被誉称“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图/视觉中国
武夷山方圆60公里,全山36峰、99名岩,岩岩有好茶。由于品种不同、品质差别、采制时期先后之别,当地对武夷岩茶的分类,甚为严格,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
闽北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天然植物园,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武夷山也有着独到的选育技术,使得这里成为茶树“品种王国”。
每年4-5月茶季,是武夷山茶农最为忙碌的时刻
在数百年间,武夷茶人从本地原始的有性群体品种——菜茶中,育出众多优秀单株,再从优秀单株中评出名丛,如今的各类名丛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林馥泉先生在1943年的调查显示,仅慧苑岩就有名丛花名830余种。
如“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早已声名在外。即便是四大名丛之外的品种,也各有特点。如原产武夷慧苑坑的白瑞香,焙火香与甜花果香交织,尾段伴有草本清香,香高而不腻,口感醇厚甜爽,余韵足。
正是这些优秀的茶树资源,加之千百年来打磨的技艺,让武夷岩茶以闽北乌龙之名,闯出了现在的“天下”。
当然在闽北乌龙中,其它茶类也各具特色。闽北水仙“得山川清淑之气”,以建阳、建瓯为中心产区,细分也有大湖水仙、北苑水仙、南雅水仙、百丈岩水仙、建阳水仙等,是闽北乌龙产量及出口的大宗,主销东南亚、澳洲、美国、日本等地。
武夷山的茶人们几十年如一日
用呼喊的方式“唤醒”春天茶芽的萌动
青茶莲心在武夷山、建瓯、水吉等地均有产出,以武夷山百花园附近的桃李园为核心。其采摘度较嫩,条索紧细如莲子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八角亭龙须茶则是乌龙茶中少有的束形乌龙,造型美观,主产区位于武夷山八角亭一带。
草莓节、火锅节、啤酒节、小龙虾节……全国各地人民快乐的根源各有不同。而在闽北,“斗茶赛”才是让当地人民快乐“爆缸”的正确方式。 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最盛行斗茶文化的地方。不仅制茶人在大型斗茶赛上各展技艺,在寻常茶客的茶桌上,也要用自己带的茶与朋友暗暗较劲,拼个高低才肯罢休。
闽北的民间斗茶赛
往往会发掘出藏于民间的鉴茶“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