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网帖、聊天中,用「W」表示「万」的用法非常常见。
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输入方便吗?
为什么用字母「W」代替「万」的不规范用法现在这么流行?
| 答主:多邻国Duolingo(339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尤其在和阿拉伯数字搭配的场合,前有 K ,后有 M 给出的示范。如果给「万」匹配个字母来简写,除了 W ,一般人几乎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选择。譬如,你可能听说过「十五 kei 」,但轻易听不到任何人说「十五 da bu liu 」或者「十五 wū/wā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终究还是更习惯以「万」作为「大数量级」单位。随手截屏知乎后台,某篇文章的数据坐标,纵轴显示如下:万以下的部分,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万以上的部分,直接将「万」作为基本单位。非正式场合的 1.2w 、1.8w 等写法,只是将「万」替换为字母 w 而来。其实除了通行世界的用 K 表示千,用 M 表示百万的这套缩写系统以外,不少国家也有用自己语言文字缩写计数的情况。
多邻国网页版选择课程界面
不过,本身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语言,即使在非正式场合,多数也更习惯于「用固有文字体系的简写」,而不是「用拉丁字母简写」。
泰语「十万」缩写为 ส
近年在中国出现 3.5w 这样的写法,除了「流行」因素外,也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层原因:一、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混排,特别是汉字和个位阿拉伯数字混排,在非正式场合不常出现以往,非正式场合人们习惯写三万五、三万五千或直接 35000 ,而不习惯写 3 万 5 千,更不习惯写 3 点 5 万、3.5 万。相比下,在日语的非正式文本中,「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混排」出现频率要高得多。而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排,看起来就似乎「自然」一些。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从心理上,不完全将拉丁字母单纯视为「外语文字」,而更像是将其当成了类似阿拉伯数字的「通用符号」。泰国学生在答题卡上涂选的是泰文前四个字母 ก ข ค ง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字母发音口型完全一致,天然杜绝了某些初阶操作。在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答题选项也常被印为 1 2 3 4;在历史、语言等科目,偶而有自己的「字母选项」出现:而在中国,即使是语文卷,占绝对主导的选项也是 A B C D 。当然更不太会出现「甲乙丙丁」或者「一二三四」的选项了。以上,并不是想解释以 w 代「万」的「合理性」,只是试探着从不同角度,揣测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成因。不过至少当前,这种用法肯定是不规范的,尤其将 k 和 w 混搭并用的情况,更容易给人造成困扰。无论是学习中文,还是学习外语,我们都可以尽量去了解网络上的「流行写法」。编辑: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