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想见却害怕见到的?
有人概括出两样:一是故乡,一是初恋。
走出故乡后的你,最终会活成故乡的客。
就像前段时间的热播剧《人世间》里所说:孩子大了,离开父母是永远的,再回来,是暂时的。
而初恋,代表了美好和遗憾,多年后再回首,往往会发现当初的海誓山盟大都变成了笑话。
不回家,不敢见,皆因这份心结和惭愧。
身处花花世界,理想主义很奢侈,现实才是最让你无力反抗的事情。
但人终究需要安慰与和解。
《暖》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电影《暖》是霍建起导演继《那山那人那狗》之后又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品。
国内观众看的不多,票房仅有几百万,但在日本大受欢迎,还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当年的不受待见不代表片子不好,只能说不合时宜。
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再看,相信你会被这个关于回乡的故事深深触动。
云雾缭绕的江南村庄,蜿蜒的土路,已经十年没有回老家的井河临时返乡办一件事。
井河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有着让人羡慕的干部身份与美满生活。
本可以每年风风光光地回来,可他却足足十年未归。
只因为十年前他许下了一个虚假的承诺,并伤害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曾经的初恋,暖。
分别十年,两人在窄窄的木桥上偶遇,眼见曾经最喜欢的女孩变成了最朴实不过的农妇,井河有点手足无措。
而早已嫁人生子的暖却很平静,并邀请他有空就去家里坐。
带着礼物来到暖家里,面对着一刻不停操持家务的暖,面对着她的女儿、她的丈夫哑巴,井河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与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样,《暖》也用了现实和回忆两个时空。
现实时空只是井河返乡的两天,回忆时空却是漫长的十年。
井河与暖的重逢,表面是平平静静的家长里短,内里却是万千思绪的起伏波澜。
影片通过闪回,表现了暖与三个男人间的情感纠葛。
少女时期的暖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看姑娘,井河一直喜欢她,并把她当作未来的伴侣。
但暖心比天高,爱唱爱跳的她一心想走出山村,要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暖与井河经常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荡秋千,每次荡得高高的,因为这样可以看得远。
在暖的眼里,她的“远方”是北京,是天安门。
后来村里来了一个下乡表演的省剧团,暖被团里的一个漂亮的小武生吸引。
小武生对她说:
你天生适合演戏。
从此,暖就像被吸走了魂,奋不顾身地与小武生在一起,还期望着他带她一起走。
可惜美梦破碎,小武生与她只是一段露水情缘,剧团走了,被留在原地的暖失魂落魄。
井河不忍见暖如此伤心,发誓要考上大学,带着暖去大城市生活。
又可惜,一次意外,暖从秋千上掉落摔断了腿,从此不能登台唱戏。
而此时井河考上大学,离别前,井河承诺会回来接她。
可人生的轨迹一旦分叉,就很难再重合......
暖再次满怀期待地等着井河,却在日复一日的虚无等待与自我怀疑中失去支撑。
最终,暖放弃了幻想,选择了一直默默帮助她关心她的哑巴。
不会说话、不懂浪漫甚至有些粗鲁的哑巴反而给了她踏实可靠的感觉。
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从小心高气傲向往大千世界的暖,心甘情愿地选了当初自己最不想过的人生。
而走出山村的井河,也接纳了新的诱惑。
昔日恋人就这样分开,带着心结各自生活。
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但改用女主人公暖的名字做片名,可见导演是有意在女性角色身上着力的。
片中的故事虽以井河的内心独白与回忆做主线,可真正的主角是暖。
她的身上有很真实的人性矛盾面。
一方面渴望逃离乡村向往外面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两个男人身上。
她原本拥有姣好的外表和唱戏的才能,本可以靠自己一步步走出山村,可她选择被动等待。
当县级剧团来村里招生时,她甚至看不上,一心要直接去省剧团。
井河考上大学后,她又因腿瘸自卑等原因,荒废学业的同时陷入自我纠结,最终造成了两次满怀憧憬的等待全部落空的悲剧。
被遗忘在乡村渐渐凋零的暖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在希望连续落空后,她又突然醒悟,主动“认命”并接纳了外表丑陋但内心真诚的哑巴。
从此暖变成了一个坚强独立、踏实能干、全心为家的妇人,不再奢望也不再依靠他人。
与井河重遇时,内心愧疚的井河小心翼翼地问她:
过得好吗?
暖很平静地回答:啥叫好,有吃有穿有孩子有丈夫,除了腿瘸什么都不缺,这算好么?
井河再追问:后来就没碰见合适的?
暖则反问:啥叫合适,啥叫不合适?
没有卑微,没有迟疑,暖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现有人生,“反击”城里人的俯视。
说到底,暖骨子里的“高贵”仍在。
至于男主人公井河,尽管不完全是我们当下所称的“凤凰男”,但也是无比现实的一类人。
走出农村,走向都市,走向成功,拥有了当初梦寐以求的生活,却远离了家乡淡忘了那个她。
导演没有把获得世俗成功的井河塑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拯救者,井河始终带有愧疚和负罪感,他的怜悯和施舍在暖面前总是无处安放。
井河也不是痴情者人设,所以片中没有成功男多年之后仍痴情找寻初恋的烂俗桥段。
井河深切地知道自己在离开家乡后慢慢变了,暖好像成了他的负担,片中他有一段内心独白:
我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有了我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或许在我内心深处,也希望暖不再来信,这样我就真的轻松了。
这样的心理描写才是直白而真实的,又是多少人不愿意承认的。
所以,《暖》在类型上是爱情片,是青春片,也带有浓浓的怀旧气息。
可它不是前些年国产青春片流行的狗血、意淫式的青春缅怀或青春祭奠。
命运悲苦的暖在努力生活,不需要同情,她找到了归宿,也有了较为圆满的人生,她其实也是幸运的。
成为都市人的井河拥有了让村里人羡慕的生活,也彻底与乡土告别,他与暖不需要也不可能再燃旧情。
过去已经是过去,人必须直面当下。
就如《雄狮少年》结尾,阿娟赢得比赛后仍要去上海打工,平凡生活照旧,没有大家预想的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鸡汤与逆袭。
因为那不真实。
《暖》的结尾是原作者莫言重新设定的。
井河走之前,哑巴突然将暖和女儿推给他,想让他将母女俩带走,这遭到了暖的坚决拒绝。
井河不知道该怎么做,只好给暖的女儿留下一个承诺,等她长大后就接她去城里读书。
只不过,承诺说出来的时候确实情真意切,但谁也不知最终结果如何,就像井河当初对暖承诺的。
因此作为故事中出现的“第三个承诺”,这个结尾是一个值得细思的开放式结尾,有点循环轮回的意味。
所以,尽管《暖》通篇沉浸着诗意美的画面和忧伤怀旧的气息,但讲的其实是再真实不过的人生。
导演霍建起是深知生活残酷的人,也被评价为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和菩萨般的心肠。
这样的性格特点在《那山那人那狗》里已经得到印证。
他了解社会变迁世事无常带给人的无法回避的挫败和伤痛,内心想表达,可又不忍心。
于是他借诗情画意的视觉来冲淡这份真实,多传递一些希望。
为此,导演将原作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故事背景从粗粝的北方搬到氤氲的江南水乡。
画面多用清新的绿色和温暖的黄色,配乐也是悠扬抒情没什么大起大落。
他也彻底改写了原小说的冷酷,把原作中眼瞎、粗俗的暖刻画成一位虽腿瘸但仍心善、温柔的妇人。
暖没有纠缠井河,更没有像小说结尾那样给井河抛出道德难题:跟她生一个健全的孩子。
电影里的暖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有完整的家庭,她与井河算是互相成全了各自分叉的人生。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吧,哪有什么一世牵绊,时间到了就会丢的丢,忘的忘。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接受生活是有灰色地段的,这不叫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