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测到的 W 玻色子质量比标注模型高 7 sigma。我就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简单讨论一下结果。
摘要
这篇文章是 CDF 实验基于 2002 年 -2011 年间数据对 W 玻色子质量的测量。测量结果和标准模型的预言不相容。「该不相容是统计涨落造成的」的概率小于 7 sigma,或者说地球从诞生至今会发生四次,因此可以排除该假设。如果这不是分析的问题造成的,那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扩充标注模型,意味着有新的物理。
我过去的工作主要是实验数据分析,那么我就从实验数据分析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个分析。作为重点内容,我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在后半部分介绍实验的背景。
对分析的讨论
这个分析要测的是 W 玻色子的质量,它和分布的峰的位置相关。一般来说,对峰的位置的测量的分析要比对流强、事例率、或者散射截面的测量要更干净一些。本底模型做的不好,对结果的影响要更小一些。当然,这个分析的结果的精度太高了,~千分之一,因此本底形状的的影响也不一定小。作者在表 2 中总结了系统误差来源。
![3.jpeg 3.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7zdk66jddd6vj2ud0.jpeg)
直观的来说,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就是能标的准确性(即量能器对产物能量的测量的准确性)。在这个分析中,作者用 J/psi 粒子的能量刻度了探测器能标。通过刻度发现探测器的能标偏低,低了 -0.1393±0.0026%,见图 2。
![4.jpeg 4.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7jooabbao731vhhoo.jpeg)
探测器的能标的精度可能会随能量变化。这就好比一把不均匀的尺子在 10cm 处短了 1%,可能在 20cm 处短 2%。J/psi 粒子的能量约 3 GeV,W 玻色子的能量约 80 GeV。3 GeV 初我们修正了千分之一级别的偏差(bias)之后,剩余的偏差(bias)在十万分之二的量级。
我们不能简单的假设在 80 GeV 处修正后的偏差(bias)还是十万分之一。万一和尺子一样变形是不均匀的怎么办?作者想的办法是用 Z 玻色子来估计系统误差。Z 玻色子的质量约 90 GeV。作者发现修正后 Z 玻色子的质量的测量结果和理论预言值相差约十万分之五。还是拿尺子打比方。如果尺子的形变程度是均匀的增大的,那么在 80 GeV 处能表的精度也应该是十万分之四左右的量级,这就和作者估计的系统误差[1]一致了。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这个修正太!大!了!它的幅度是精度的 100 倍,而且这个修正是可以被避免的。作者完全可以修改重建和模拟算法,从源头上消灭这个偏差(bias)。这种在事后做的修正都是不好的 analysis smell。
既然有不好的 smell,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没有从源头上直接修改重建 / 模拟算法消灭掉这个偏差?
- 一种可能性是作者用了另外的办法刻度重建 / 模拟算法。这就意味着两套刻度系统有 tension。那为什么不放弃第一套系统用第二套系统?是不是放弃了第一套系统别的结果就不对了?
- 另一种可能性是作者没有时间来做这个修正。这不太可能。十年都等了,不急这一时。
- 还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不能从头修掉这个千分之一的 bias,它会带来别的问题。举个例子,电磁量能器的 scintillation yield 一调,能标是对了,可能能量分辨率就不对了。事例率这么高,能量分辨率不对会拟合不上,只能后期强行做修正,只 scale 能量不修改能量分辨率。
此外,再对比一下 ATLAS 的结果: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40/epjc/s10052-017-5475-4
注意到 CDF 这次结果的统计误差是 6.4 MeV,而 ATLAS 这篇文章的统计误差是 7 MeV,因此 ATLAS 这篇文章的统计量和 CDF 的是类似的。而 ATLAS 的系统误差要大得多,主要多了“模型误差”,或者不同的产生子导致的 PDF 形状的差别引起的结果的差别。
由于 ATLAS 的结果受限于系统误差,取更多的数不能缩小最终的误差,因此要想检验 CDF 的结果,取更多的数是不行了,需要想别的办法。
最后,(感谢评论里朋友的提醒)这结果能被发表在 Science 上,那么它肯定是被审稿人认可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结果的正确性。分析本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将来还是要等 LHC 来检验这个结果。
下面是背景介绍部分。
作者做了什么?
CDF 是一个位于兆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上的谱仪、或者复合粒子探测器[2]。我们对撞了正反质子,收集了对撞产物的能量、动量的分布。利用分布的峰值计算了 W 玻色子的质量。
费米国家实验室的 Tevatron 对撞机
Tevatron 是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对撞机[3]。费米国家实验室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巴塔利亚 Batavia, Illinois,如下图所示,在芝加哥湖、芝加哥的西南城郊。
![5.jpeg 5.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7ibes3xxcslossici.jpeg)
Tevatron 对撞机从 1968 年 12 月开始动工,于 1970 年 12 月开始对撞。在 2011 年左右,同类型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4]的亮度是 Tevatron 对撞机的十倍,且能量也是 Tevatron 的~3.6 倍,费米国家实验室在 2011 年 9 月 30 日关闭了 Tevatron。Tevatron 最着名的成果包括发现了顶夸克。对撞机将正反质子加速,加速后的正反质子分别在圆环形真空轨道内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在对撞点处受磁场控制偏向后对撞。实物图和示意图分别如下:
![6.jpeg 6.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7pdk601h0iiydl51k.jpeg)
![7.jpeg 7.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7gausu55asl8lsuwi.jpeg)
CDF 实验
Collider Detector at Fermilab(CDF)是一个位于 Tevatron 上的谱仪[5]。谱仪像洋葱一样分成很多层,每层的职责不一样。正负质子在对撞后会变成新的粒子再飞出产生一条条径迹。谱仪内不同的层可以测量不同类型的例子的动量和能量。部分层则被用来鉴别粒子种类。CDF 的实物图和示意图分别如下。
![8.jpeg 8.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yqmtt4fhoqttoezh.jpeg)
![9.jpeg 9.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geuoowfezauqwgjz.jpeg)
![10.jpeg 10.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artkjkkkcr4k3pgl.jpeg)
通过对撞产物的能动量分布得到 W 玻色子质量
见文章中的图 4。在清洗了数据之后,我们收集了电子道和谬子道的末态产物的能动量分布,共 6 个分布。
![11.jpeg 11.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j5339tzlp31v173t.jpeg)
他们都可以被用来测量 W 玻色子的质量。测量结果见下表。其中第一列是分布的名称,第二列是用该行所对应的分布测量的 W 玻色子的质量,第三列是模型和数据的吻合程度,越小越好。
![12.jpeg 12.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ok5y60s026ab5308.jpeg)
结论是什么?
CDF 测量了 W 玻色子的质量,为 80.4335±0.0094 GeV。这和当前标注模型的预言值 80.357±0.006 GeV 不相容。这种差别完全是随机涨落造成的概率小于 7 sigma,即地球从诞生至今平均会发生四次,因此我们认为这种不相容不是统计涨落造成的,他们真的不同。
![13.jpeg 13.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ff69l9o8yt62926o.jpeg)
为什么会不同?
事实上,在这次实验之前理论和实验结果就已经有一定的 tension 了,不过是 2 sigma 级别[6],有可能只是统计涨落造成的。在[6]中,作者将标准模型扩充到最小 R 对称的超对称标准模型(Minimal R-symmetric Supersymmetric Standard Model,MRSSM),那么 W 玻色子的质量就应该更大。
![14.jpeg 14.jpeg](data/attachment/forum/202204/09/181748p4zh7zbtzll770mf.jpeg)
考虑 CDF 给出的 W 玻色子的质量为 80.4335±0.0094 GeV,那么在 MRSSM 模型下超对称粒子的质量约为 1 TeV。
标准模型中 W 玻色子的质量是怎么来的?
这里只简要的介绍一下。
众所周知,我们要先写一个 Lagrangian。这个 Lagrangian 应该满足各种各样的对称性,因为物理规律和人类如何研究它、如何选取坐标系、Gauge 无关。
为了满足洛伦兹不变形,Lagrangian 应该写成逆变 - 协变张量。为了满足轻子数守恒等,微分算子应该换成包含媒介子的“超级微分算子”:
然后引入满足对称性的 Higgs 标量场
Higgs 粒子会滑到能量最低处
将这两个式子带入满足对称的 Lagrangian,对称性就自发的被破坏了,产生了质量项
这样 W 玻色子就有质量了。
经提醒提醒这里也不一定需要新模型,参考 @二甲氨基苯甲醛 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