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公交车爱好者,《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作者。每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现代化历史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叫刘爽,我的网名叫Chromabus,朋友都叫我桥哥。因为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研究大汽车的车桥,也就是车轴。
今天我是以一位公共交通爱好者的身份在这里分享的。我们这个群体有一系列跨界的标签,比如公交车迷、地铁迷、火车迷、飞友等等。我们这些“迷”平时主要的活动,一个是各种拍,拍车、拍公交车、拍火车……一有机会我们也会聚在一起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我们给这些活动起了一个名字——套用国铁的术语——叫做“运转”。在长时间的运转中,我们也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了身边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每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现代化历史的一部分。在2020年,我出了一本画册,叫《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它完全是由我们这些非官方的、民间的公交爱好者共同完成的。反响还不错,可以说是超出我的预期。
今天咱们就以七辆公交车型为代表,跟大家分享我们与公共交通的故事。
这辆大红色的老式公共汽车很有年代感。它叫斯柯达706RO,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它是1947年开始设计,1948年生产的柴油动力大客车。从后边这个角度看上去,圆圆的,跟一个大面包似的。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公共汽车车型,从它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状态。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国家通过与苏联的关系,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了非常多工业项目,同时也进口了很多公共汽车,投放到了各个城市中。从1951年开始,斯柯达706RO等车型被陆续分配到北京、沈阳、武汉、广州这些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公共交通几乎陷于瘫痪,没有可用的车,所以政府就从南京调来了100多辆道奇T234公共汽车。
这个车原本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从美国购买的军用卡车,由于数量非常多,后来被改成了客车,在上海和南京作为公共汽车使用。
从道奇T234这款车开始,包括后来进口的斯柯达706RO、匈牙利进口的伊卡罗斯3050、斯柯达第二代车型卡罗莎客车,这一代进口车型和改装客车也就构成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共汽车。
说回到斯柯达706RO。它从1952年开始服役,一直到1987年才退役,时间跨度长达36年。最多的时候北京有将近300辆斯柯达706RO。
因为新中国成立早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有什么客车工业,所以这辆车在北京使用的时间特别长。也正因为如此,它构成了我们三代人的共同记忆。在我小的时候,开始有记忆的时候,还有不少斯柯达公共汽车。
这种拖挂客车也是当年的一个特殊现象。
这种运营方式来自东欧。挂一个没有动力的车厢,就是为了增加容量,加大运力。从60年代到80年代,北京很多款柴油动力的单节公共汽车都使用这种拖挂车厢的运行方式。
小时候,有一次我妈带我坐公共汽车,大概在卢沟桥这一带,我看到后边的挂车挺新鲜的,所以一定要坐一回后边的挂斗车。但上车后我就后悔了,挤死我了,那种拥挤的感觉真是终生难忘。
加挂拖车的老式公共汽车反映出公交运力的不足。所以从70年代起,很多大城市开发的新一代公共汽车就普遍采用这种绞接式客车——前后两节,中间相通,有绞盘连接。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通道”。
下面的主角就是BK670型绞接式公共汽车,被大家亲切称为“黄河大通道”。
长度17米左右,是中国当时容量最大的一款公共汽车之一。它采用国产黄河卡车动力总成,技术上与老斯柯达一脉传承。
1978年到1981年这段时间,BK670分批次地投入到北京的主要干线,包括长安街的线路。这批车立刻就成了北京公交的运行主力。
以BK670为代表的第一代标准车型不仅是北京公交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很多城市的公交运营主力,它形成了中国人对改革开放早期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黄河通道,包括后来的解放通道为代表的这一代车型,外形相似,涂装特别统一,有一种欣欣向荣的象征意义。对于我们80、90后这一代人来说,一提起公共汽车,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这种红色条带涂装,配淡黄色车身的形象。
▲ 分别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顽主》、《有话好好说》剧照
我小时候乘坐黄河大通道最多的还是6路。和很多小孩一样,我也喜欢趴在发动机盖后面,或站在旁边看司机开车。
司机叔叔或阿姨忙而不乱的动作,伴随着6130自然吸气柴油机强劲有力的吼声,让无数小孩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我们由此形成了多样的老公交情结,有大道通情结、前置车情结、柴油车情结……
到了2000年以后,第一代BK670黄河大通道慢慢被淘汰了。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网上查找资料,想去拍照,多多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公共汽车。
于是在2002年底,我去中关村海龙大厦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买完了相机,走出海龙大厦正门的时候,从中关村大街北向南开过去一辆323路的BK670,就是画面上这个车。我看到这个景象还挺兴奋,想着过两天就去拍它。
▲ 图片来自黄炎
万万没想到,就在2002年的12月31号,所有还在运行的BK670黄河客车全部下线停驶了。所以我在海龙大厦门前看到的那辆323路,也是我最后一次在北京见到“大眼睛”的BK670。买了数码相机,却没有在北京拍到BK670,也成为了我终身的一大遗憾。
这张照片是我们圈内的一位前辈黄炎先生在我刚才描述的时间点拍摄的BK670。这张照片非常珍贵,它是现有的我们考证的唯一一张BK670的数码照片。
也是从这之后,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同好,我们就拿起手中的相机,抓紧一切机会,尽可能地为80、90年代即将消失的公共汽车留下它们的身影。
后来为了纪念这款车,我们公共交通爱好者论坛就以BK670命名。
下面这是一个无轨电车,BD562型绞接电车。它和BK670是同时期的,它在北京运行的年代是1979年到2006年,整整27年。
作为城建部牵头研发和推广的一个无轨电车的标准车型,在80年代的哈尔滨、西安、齐齐哈尔、太原、本溪、鞍山等城市都曾经出现过562电车的身影,所以说它也是中国最经典的无轨电车之一。
电车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就拿北京来说,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北京只有解放前遗留的老式有轨电车。1957年北京开通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到1959年,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北京就迅速发展出了有15条线路的庞大的无轨电车系统。
▲ 北京第一代无轨电车
今天的北京有34条无轨电车线路,1000多辆无轨电车,无轨电车的数量在全世界是排名第一的。
🍬无奖竞猜:
全世界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系统在哪个城市?
电车的发展伴随着整个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它们的行驶路线往往是在城市中最繁华的路段,无轨电车拖着两条大辫子穿梭在楼宇之间,尤其是它在晚上行驶的身影,很容易引发浪漫的情怀。
▲ 大连电车
一些早期的文艺作品中,简简单单表述三个字——坐电车,就立即让人们有非常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代入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30年代张爱玲的作品。
2006年春天,北京所有的BD562电车都停运了。这时候我也从网上获知煤矿上还有很多562电车在运行。这让我挺意外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工业化城市有无轨电车,但是在山区和农村的煤矿也有无轨电车,作为接送矿区工人上下班的通勤工具。
这张图是我做的一个示意图。2006年,当时已知的中国有无轨电车的8个煤矿分布示意图。到2022年,这八条煤矿无轨电车线路只剩下一条了。
为什么煤矿钟情于用无轨电车作为主要通勤工具呢?首先因为煤矿不差钱,第二点是因为煤矿不差电。另外,无轨电车本身是电机驱动的,它的爬坡能力特别强,特别适合坡路多的山区的矿区使用。
从2006年的五一节开始,四年时间,我的朋友们就从左上角鸡西的小恒山煤矿开始,走遍了中国有无轨电车的8个煤矿。
这8个煤矿曾经有7个使用过北京的电车,直到2012年,全中国只剩下杨庄煤矿还有一辆BD562电车仍在正常运行。所以我们也在那儿实现了找到562电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