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宅就在归柳村的下寨鼓楼旁边,这是村里最古老的区域,房屋条件也最差。这里的房子尤其需要抵抗的,是薄雾、山风和时间。但想要住得舒服,仅仅依靠烤火、三室一厅一厨一卫,远远不够。 接下委托时,放在陈国栋面前的,是一块有孔洞的梯形空地。杨老师几乎已经为盖砖房而打好了孔桩。但在黔东南,以前的房屋基本以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为主,人住二层,动物住一层。风俗上,侗族人不把厕所放在主屋里头。
陈国栋指着旁边一栋木屋对我们说,团队为了盯杨宅的建造进程,曾经租住在那里。屋子的窗户又小又少,顶层还有豁口。生活在那样的房子里,是什么感觉? 他有很深的体会:“老的木房子,隔音是非常大的问题。另外,黔东南适合避暑,但冬天的湿冷,可太让人难过了。加上室内烤火,墙壁都被熏得很黑,所以采光和通风也成问题。这边的房子依地势建造,如果没有做好基础,很容易倾斜变形,房屋寿命缩短。” 杨老师这几年在假期带些研学活动,安排外来者在村寨的吃住行游,有人差点在住进村民家的第一晚就连夜“逃跑”。为了住得更舒服,当地人自发地做出了应对,陈国栋看在眼里,有时也以手绘的形式做些总结。近十年来,人们常在自家房子的一楼用砖头砌出厨房、厕所。 2016年前后,交通改善,水泥搅拌车能够进入很偏僻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房子变成一层二层为砖房、上面架一个木屋顶的混合形态,既保存了村落的整体风貌,也改善了生活条件。 “我和当地人聊过,他们也喜欢小洋房、装饰性很强的罗马柱,尤其是到城市打工的80、90后,因为城里人都造那个房子。归柳村沿着公路一侧,你也能看到小洋房,上面仍旧加盖一层木构,很梦幻的。”
陈国栋总结的黔东南地区砖木建筑形式 杨老师并不执着于“小洋楼”,她希望造一个又有侗族文化,又跟砖房一样舒服的房子。 为了不浪费杨老师已经打好的孔桩,也希望攒下的木材应用尽用,好让造价再低一些,陈国栋想着,要在这砖房混搭木构的杨宅里,将采光、通风、保暖、隔音的问题,解决得更彻底些。 杨宅的一层起居空间由红砖和混凝土建成,二、三层是木质的。从外观看,二、三层是一个很突兀的木盒子,和一般的木构建筑很不一样。简单来说,一根一根的柱子和一块一块的单层木板围合起来,就成了木房子的四面墙壁。但在杨宅,墙体是双层的,在内侧裸露了屋架的立面之外,还有一层立面,两层之间有三十公分左右的空隙,打上能使房子更坚固的龙骨,垫上隔音棉。这样一来,当邻居家返潮、房子外面凝结着水珠时,杨宅里头还是干燥的。
杨宅结构图 黄昏时的杨宅,像一个光盒子 另一重好处是,杨老师没有太多钱做装修,所有屋架都完整地裸露出来后,体现了结构本身的美感,成为一个装饰点。 木地板上铺一层地毯,走起路来,动静小了很多。采光呢?二层做了整排的玻璃窗,在阴天,日落前也不用开灯。但在三层,考虑到邻居之间房子离得很近,窗户少,开得也小,但一个超大的天窗开在坡屋顶上,真正的天光洒落。三层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砖砌卫生间,和杉木露天阳台。如何防水、排水、承重,陈国栋的团队都做了许多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