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交通
这些有趣的设计元素也带来了新的街区风貌。但我们最想解决以及最需要解决的还是交通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路口。
东西向的是工体北路,南北向是三里屯北和三里屯南路。工体北路是一条主干道,有很多车辆经过。同时,很多商业中心,酒吧、餐厅等等在道路两侧,所以有很多行人在南北向过马路。所以,东西向主要是车辆,南北向主要是行人。
大概四年前,路口中间出现了一个护栏。我觉得这本来是个好主意,可以阻挡车辆从南北向穿过路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连带影响——行人很难从这些小小的缝隙中通行,形成了长长的队伍拥挤在这里。
人们不能快速通行,自行车和电动车更难从缝隙中挤过去 ,又加重了拥堵。
而由于路口聚集了特别多的人,辅路通行相当缓慢。人群积累多了之后,不得不到路口中间等着过马路,车辆也越来越难以通行和转弯。
你还会看到开车方向交叉的情况,比如车辆从最左侧的快速车道直接右转穿过辅路,或者在右转时开入较远的车道。司机实在是有太多选择了。
此外,由于公交车站离路口太近,当几辆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候,路口就被堵住了。
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如果坐公交车,你没法下车直接走到人行道上去,也不能直接从人行道上公交车。只能先走到路口,然后再走回到车站,非常不合理。
北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倾向的一种方法就是建造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这基本上也是中国很多其他城市常用的办法。
但是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没法照顾到自行车和电动车,不仅是骑车上下班的人,而且包括经济运转的重要角色——外卖和快递。他们是路口的一大主要使用群体,所以我们需要好好解决大量电动车的通行问题。而天桥和地下通道会带来很多麻烦。
目前有两种天桥方案,这些不是我们的方案,我们也不太认同。它们都破坏了区域交通的连贯性,不能很好地服务骑车的人。如果建了天桥,你还让不让人骑车从天桥下通过路口呢?如果允许,那行人也会跟着直接过马路,天桥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让自行车和电动车走天桥,那天桥就会建得非常庞大,需要很长的坡道,也会破坏这里的景观。
地下通道其实稍微好一点(虽然它价格更昂贵),对骑车的人来说仍然是个难题。怎么解决他们上下地下通道的问题呢?
但我觉得这里还有个更大的观念问题——地下通道很容易被改造成购物场所,而我们不能总是通过购物来解决城市景观问题。有时候购物的确很好,可以激活一个空间;但不应该把购物当成解决问题的万能办法,动不动就建一些商铺,对我来说有点太资本主义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保证区域是适合步行的。
北京的步行条件特别不友好,一旦走错路,等你绕了一大圈回来,仨小时都过去了。但我觉得这个城市还是有几块小区域的步行环境特别友好,比如鼓楼、日坛、三里屯、798 艺术区等等。
这些地方特别珍贵,保持它们这种适合步行的状态就尤为重要了。
这是一份来自太古地产的公开报告,里面有一个叫做路口密度(Intersection Density)的指标。
太古里所在的街区有很多小路,也就带来了很多小交叉路口。他们发现一个相关性:一个区域适合步行的程度和它的路口数量以及商业成功之间是正相关的。[2]
所以,我们提出的方案既不是天桥,也不是地下通道,而是「开放式十字路口」,就在路口本身的基础上去设计。
开放式十字路口是这样的:
车停下,行人过;行人停下,车再走。就是这么直接。让开放式路口产生效果极其简单,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做到。
在伦敦,牛津广场(Oxford Circus)就从一个传统路口改造成了开放式路口:
中国也开始出现开放式路口了。第一个开放式路口于 2007 年出现在杭州。然后 2011 年在常州、扬州,2014 年在武汉、2018 年在长沙,都有了这种路口。
在上海,我们能看到好多开放式路口。截止到 2018 年,上海已经有 11 个以上成功运行的开放式路口了,而且都在密度很高的城市中心区。
相比之下,北京在 2018 年才有了第一个开放式路口,但不在市中心。要知道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我们在尝试推动三里屯采用开放式路口,而那个时候北京才刚刚有了第一个这样的路口。
我们不想在这里增加任何东西,不想在这里盖建筑,不想建一个地下通道然后把它变成商业街;我们希望真正利用景观与人的活力和能量,形成这个区域的焦点和地标。
我们的设计看起来挺直观的,就是开放式十字路口和悬在上面的信号灯构造:
可以看到,通过三排车挡基本上可以限制住司机的选择,而骑车人和行人可以选择任何方向。
当信号灯亮起,人们可以朝不同方向通行。
我们真的想把它实现,做了很多很多的展示和汇报。
遗憾的是,人们只是说「可能吧,我不确定」……
那六七个月我们真的是每周都做汇报,希望推动这个方案得到更多的认同。终于有一天,他们说「准备好了吗?要去和区长谈这个方案了」。
我们准备得特别充分。然后等啊等,等了几个星期,几个月,半年,一年…...
结果,再也没有人联系我们。没人接电话,没人想看设计结果,什么都没发生。
但我们决定继续完善设计,真正把问题解决掉。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割舍的重要话题,必须做下去。
首先,我们统计了这个路口的交通流量:
我们得到了一组基础数据:平均每小时通过 11,000 人,3,300 辆车。西侧的流量特别多,很多人从西侧过马路。
我们与 Systematica 合作(https://systematica.net/,国贸桥项目中与 BAM 合作的交通工程公司)继续完成项目。他们先对现有情况做了一个模拟:
然后我们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并模拟它们的效果,看看哪个最好。你可以看到,前三个是不同的开放式路口,最后一个是传统路口的改进版:
我们具体看一下每个方案。第一个是经典的开放式路口:
在第二个方案中,我们使用了隔离带:
第三个方案,我们在路口中使用了安全岛,行人可以在安全岛聚集然后再通过:
最后一个方案对传统路口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车挡:
我们通过下面的通行时间柱状图看看四个方案的结果如何。两张柱状图中,最左边的柱子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个代表行人,一个代表汽车。
可以看到,我们提出的所有方案,不论是对行人还是汽车来说,通行时间都比现在短。
对行人来说,方案一和方案三更好。拥堵的减少甚至可以为行人过马路节省整整一分钟(方案三)。而对汽车来说,方案一和方案四更有效率。
所以现在清楚了,对行人和汽车,方案一都是最适合的。我们选择了这个方案继续做下去。
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些车挡可以限制住车辆,而让行人通过;同时减少快速车道的数量,增加一条辅路。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到三条辅路,快速车道少了,汽车的选择少了,但行人不受什么限制。
骑车的人当然也可以按他们的意愿通行。
我们通过这个定格动画看看新设计的路口怎么运转:
首先,车辆沿着一个方向通行,接下来是另一个方向;然后中间的信号灯亮起,绿色小人围着灯走了起来,所有行人可以通过;接着,红灯亮起再关上,行人停止通行。
但是真没想到,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很惊讶的事。我们不是没等到通知让我们来设计吗,而就在不久前,当我从公司走回家的时候发现:
他们居然正在改造这个路口!
我真是悲喜交加。真想看看我们的想法有多少被采纳了。虽然看到正在发生的这些改进还是挺欣慰的,但我还是希望他们是让我们来做这个改造的。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路口改造期间,你可以扫这个二维码去投票,这样他们就可以测试这个新路口是不是受欢迎。问卷中有个问题正是「我们应该把这个路口建成开放式的吗?」
路口在改造期间没有完全像开放式路口一样运转,这个中间地带还有一些问题,有点令人困惑,这样投票不知道能否获得客观的反馈。
但开放式路口是可以改善这里的交通状况的,不应该在暂时还没看到效果的时候,就说开放式路口不管用。在还没有下决心把开放式路口完全建好的时候,现在的路口改造暂时是一种折衷办法、表面功夫,没有改变内在结构。有些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我们的方案得到改善。
我们的方案中,放一排车挡在快速车道和辅路中间就能够防止车辆右拐,限制机动车的选择,减少由此带来的拥堵。
人们过马路的同时,等待右拐的车辆都停到马路中间了,有了车挡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你会碰到这种交叉的情况,人们这样拐很大的弯,把别的车都挡住没法通过。
由于附近购物场所密集,这里有很多上下车的情况,也造成了拥堵。
公交车站仍然没动地方,还是离路口很近。我们甚至碰到过这种情况,有三辆公交车排队等待进站,最后一辆基本上已经侵占了路口。
这个信号灯真的让我很不理解。它同时是红色和绿色,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猜可能是如果你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看到的是红灯,往另一个方向走就是绿灯。但这并不是它看起来的样子,它看起来就是红的和绿的一起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