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视频号“邹德怀的老照片”出了一集“寻找Nadine Hwang,一个曾在上世纪登上世界各地报纸的中国女人”在朋友圈刷屏了……
1945年,瑞典记者拍到的被解救的难民营、中间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女性的面孔,德国难民营被抓的多半是欧美人,怎么会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孔?这本身已经很让人觉得讶异了,而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位中国女性的脸上露出的轻蔑、有愤怒却独独没有快乐的笑容。为什么她没有像被解救的大部分人一样欢欣鼓励,而是嘴角绽出一个不屑的微笑,为什么她会出现在纳粹集中营当中,她到底是什么人?她叫什么名字?视频因此而展开了追索,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这位在视频里已经43岁的女性名字其实叫Nadine Hwang,她是名门淑女,也曾是北洋军官,更是巴黎上流派对中难辨雌雄的风流混血儿,她的前半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从上流社会的青年才俊到集中营里的囚犯,死里逃生之后,又辗转多地度过了备受争议的后半生。Nadine Hwang像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沙,即使她如此丰富、曲折、澎湃,她还是被遗忘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
43岁流落集中营Nadine Hwang,是实打实的外交世家名媛。她的中文名叫黄讷亭,1902年3月9日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她的爸爸叫黄履和,是清末民初的外交官,妈妈是比利时人朱丽叶(Juliette Brouta-Gilliard),Nadine还有一个妹妹叫黄玛赛(Marcela de Juan)。
黄履和是浙江余姚人,22岁进京师同文馆英文馆学习,因为精通西班牙语,四年后被派到西班牙(当时叫日斯巴尼亚国)的马德里任职外交官,之后也去美国工作过。
1901年,三十岁的黄履和与比利时人朱丽叶结婚,朱丽叶出身贵族世家,曾结过一次婚,但前夫已去世,黄履和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两人在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相识,朱丽叶的母语是法语,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在翻译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订婚。婚后一年,朱丽叶生下大女儿Nadine,之后黄履和接连高升,没几年又被调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做西班牙语翻译,1905年,朱丽叶又在哈瓦那生下小女儿黄玛赛。不久后,黄履和又被调回西班牙的马德里,任职中国大使馆负责人,直到1913年奉调回国,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最高做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用现在的话说是部局级的干部,所以Nadine是高干子弟无疑了。黄履和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北京定居后,先后住过东城遂安伯胡同和东总布胡同。幼年时,Nadine和黄玛赛都受到了相当良好的教育,在法国教会创办的圣心学校读书,这是北京的一所法国天主教学校,上学之余,她们还在家中接受私塾教育,除了普通话,她们还会说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
可惜回国不过短短十余年,黄履和就因病去世,从此之后,Nadine和妹妹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成年后,她先是在北京的法国银行任职,没几年父亲便去世,黄玛赛于是去欧洲旅行探亲,没想到在马德里邂逅了未来的丈夫费尔南多·洛佩斯,两人很快结婚,黄玛赛也顺势加入了西班牙国籍。
可结婚三年不到,丈夫费尔南多·洛佩斯就不幸病逝,黄玛赛便把母亲接到马德里来和她一起生活。
▲1930年《北洋画报》刊登的黄玛赛照片,她被称作“交际界女王”。之后,黄玛赛在西班牙外交部和联合国担任翻译工作三十余年,在欧洲很多地区举办过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
作为20世纪著名的华裔作家、翻译家,黄玛赛对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的西班牙语翻译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7年,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学院和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基金会联合设立了“黄玛赛中国文学翻译奖”。相对于妹妹黄玛赛安稳平静的一生,Nadine的命运更像是大海上的一艘船,在风平浪静和惊涛骇浪之间来回切换,人生短短几十年,她仿佛活了别人的几辈子。
Nadine小时候住在西班牙,她和父母、妹妹住在马德里卡斯特拉街的一处小别墅里。
作为优秀的外交官,她的父亲黄履和思想开放,和蔼可亲,在马德里的艺术界和文化界都有头有脸,Nadine也是一路在上流社会的熏陶下长大。12岁时,Nadine全家回到北京,她的生活品质也完全没有改变,不仅在当地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也有大把机会结识文人豪客,林语堂和胡适,外交部高官黄司长的家里总有名人到访。
▲妹妹黄玛赛写过父亲曾经见过毛泽东,父亲告诉她“要记着他,他将来也许前程远大”。图源:邹德怀的老故事
除了在圣心学校和私塾读书之外,她还通过函授拿到了芝加哥汉密尔顿学院的法律学位。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大变革时代,中西文化在此激烈交融,做为名门子弟的Nadine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呼吁改革,而混血儿的背景无疑让她成为北京社交圈一道格外打眼的风景,这位外交名媛不但长得清丽无双,尤好男装,精通多国语言,还擅长网球、马球、板球、冰球和骑马这些在当时被视为“男性专属”的运动,经常穿男装参加party。
1928年,26岁的Nadine对Excelsior的记者倾诉自己对火车、飞机的着迷,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开着火车全速前进,
▲1928年刊登的穿着击剑服的Nadine
在当时那个还处在“三寸金莲”审美的年代,少女Nadine的所作所为对大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穿着打扮、行事作风还是思维方式,她都是与众不同、极为现代的。
父亲的官宦背景,自身的优越条件,青年Nadine被北流军阀张宗昌的赏识,因此得到空军上校的军衔,虽然这是个荣誉军衔,但足见张宗昌对她的欣赏。
后来,张宗昌还给了她参谋部联络员的职位,也鼓励她留短发,穿制服,做自己,Nadine因此有了“东方亚马逊”的称号。
因为学过法律,接受过律师培训,Nadine1929年去了同样风流不羁的少帅张学良手下当中尉,她也是在这时候学会了开车和驾驶飞机。▲1929年西班牙报纸刊登的关于Nadine的照片和报道
后来,Nadine又做了潘复的机要秘书,把守着北洋政府重要的经济职位。Nadine的出现不仅在中国社会引发热议,也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女性的的看法,《Le Temps》把Nadine称为“才华横溢的天才”。
Nadine和妹妹黄玛赛努力向世界推广一个崭新的、现代的中国。
野口勇(李香兰的第二任老公)在1930年时认识了Nadine,他对她赞不绝口,称她年轻有为,英俊潇洒。
野口勇是日裔美国艺术家,和Nadine一样是混血儿,母亲是美国作家莉欧妮·吉欧蒙(Leonie Gilmour),父亲是日本诗人野口米次郎。
▲野口勇的父母
野口勇在美国洛杉矶出生,但童年返回日本生活,直到14岁父母离异,他才重返美国上学。1930年野口勇来到北京,向齐白石大师学习水墨画的同时了解了中国园林的造园心法,由此开始艺术风格上的转变,并尝试将东方的空间美学和西方的现代理性进行融合。
▲野口勇的作品
而李香兰就更不用说了,大大明星,她是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在辽宁出生,是红极一时的歌手和电影明星,与龚秋霞、周璇、姚莉、白光、白虹、吴莺音并称为上海滩的“七大歌后”。
《夜来香》的原唱就是李香兰,她翻唱的《何日君再来》据说比周旋的原唱更为风靡。
▲1943年,张爱玲与李香兰在游园会相遇,当李香兰得知张爱玲比自己还小时自言自语道:“比我还小?”张爱玲马上接道:“像是您,就到了三十岁一定还是像小女孩子那样的活泼吧?”
▲日本战败后,李香兰回到日本,她与小自己十来岁的艺术家野口勇相恋,1951年结婚,后来野口勇回到美国,而李香兰无法得到签证,俩人在1956年离婚。再后来李香兰嫁给了一位比她小六七岁的外交官,从此改姓大鹰,1969年李香兰代表富士电视台跑到越南、柬埔寨、中东前线采访,会见政商名流,1974年李香兰走上政坛当了18年的参议员,八十年代她是频频穿梭在中日之间友好使者。
让见多广又有品味的野口勇如此难忘,Nadine的魅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