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生活感悟] 黄晓明杨颖官宣离婚,未来还能做家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8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晓明杨颖官宣离婚,未来还能做家人吗?

知乎日报 2022-01-28 14:35

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好运莲莲

排版:某白墨墨、蜂蜜栗子



今天中午,黄晓明和 Angelababy 发布同样的文案正式官宣离婚:


「感恩过去所有,未来仍是家人」。


EA40AF39-3640-47F3-B2AE-25B798FBA8D4.png

EC5389FD-D510-4FFB-AFE7-C4F47D8F81EE.png


随后两人工作室发布声明称他们决定和平分开。


已于日前办妥相关手续,未来将共同抚养孩子。


据悉,两人于 2014 年正式公开恋情,2015 年 5 月 27 日官宣结婚。


同年 10 月 8 日举行婚礼,2017 年 1 月 17 日产下儿子小海绵。


好像没有人会为这场离婚吃惊——

关于他们离婚的说法,早就讨论了好几年。


从传出绯闻到公开恋爱,从「世纪婚礼」到一拍两散。


七年婚姻走到尽头,令人唏嘘。


3BE4CA29-C074-4A08-BD04-35386FBBD788.jpeg



我想一定会有朋友问:离婚后还能做朋友吗?


知乎答主 @婚姻与家庭杂志 分享了自己的调查:


离婚后继续做朋友到底有多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和平分手呢?

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展开调查——离婚后还能做朋友吗?

结果,在回收到的 2325 份有效答卷中,高达 87% 的人表示:


自己所知道的离婚夫妻之中,大部分是做不成朋友的,他们不变成敌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相比之下,只有 8% 的人表示:「能做朋友的离婚夫妻大概一半一半。」

5% 的人则乐观地表示:「我知道的,大部分都成了朋友。」可惜,这个比例实在少得可怜。

看来,从友情走向爱情也许很容易,但从爱情回到友情实在太难啦。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家的具体说法吧。

有一题列举了离婚夫妻之间 5 个最主要的隔阂,其中占比最重的是 A:

「无法接受婚姻失败,无法面对彼此」,达到 35% 之多。

这是因为 A 这样的心态在离婚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遇到离婚这样重大的刺激,很多人实际上难以承受。

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回避它,否定它,不想面对任何与离婚相关的事物,更别说那个一刀两断的人了。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保护了离婚夫妻的精神状态,使他们不至于在重压之下崩溃。


但同时代价也相当明显,至少他们只能暂时做「熟悉的陌生人」了。

占比大的选项还有 C:

「一方有第三者」,达 31%。虽然从数字来看不如 A 多,但 C 选项的离婚者要消除隔阂更加艰难。

因为 A 选项的「无法面对」有可能是暂时性的,当事人过个一年半载也许就看淡许多,不介意和前任做朋友了。

相比之下,C 选项会带来很大的伤害,被出轨的一方会感到自己遭到羞辱、贬低、轻视……


这些复杂的情绪也容易把离婚夫妻推向无可挽救的反目成仇。

B 选项:

「离婚前后争财产争抚养权,恨意难消」,也是一个斗得你死我活的焦点。但比较幸运的是,随着法律和调解机制越来越完善,离婚后财产和子女分配有法可依,对夫妻双方相关权益都有保护。


社会的有效干预减少了夫妻的盲目缠斗,由此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仇恨。

D 选项:「亲友从旁挑唆」和 E 选项:「感到没面子,迁怒于对方」两个选项,占比就相对比较小了,只有 7% 和 5%


这也反映出两个选项中的离婚者都不大成熟。一个耳根子特别软,被亲友挑唆几句就能和前任翻脸;


一个内心特别保守,脸皮又很薄,离个婚觉得自己没脸,又反过去迁怒对方。

另一题列举了离婚夫妻成为朋友的 5 个有利因素


其中我们可以发现,74% 的人选择 E 选项,即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未来的成长才做朋友,并不是出自离婚双方自身的意愿,而这个结论也与本文开头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即:

87% 的人表示,自己所知道的离婚夫妻之中,大部分是做不成朋友的。

这两个结论都足以说明,做朋友这件事是何其艰难,里面复杂的恩怨情仇是多么难以接受,只有「孩子」这个血脉相连的因素才能让父母软下心,努力维持关系,以便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心成长的空间。

除去 E 选项这个大头儿,排第二位的是 A 选项:

「没有爱情,却有友情,都认同做哥们儿比做夫妻更好」


这种类型的伴侣在相亲成婚或者「朋友变夫妻」的关系里比较常见。


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相爱过,却认为彼此「还行,是个好人」,所以走到一块儿了。

然而,相处之下,他们才明白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没有放盐的汤,无论外表看上去有多好,但喝下去总是没滋没味的。


于是,他们最后决定分开,这对于双方来说也意味着一种解脱。

B 选项:

「一方或双方感到自己有错,于是会努力对前任好一点儿」,算是一种补偿心理。内疚的一方释放善意,前任就有可能选择谅解,同样以友谊回馈,于是,这对离婚夫妻就能成为朋友了。


然而,这个选项听起来这么理想,但为什么选择的人只有 8% 呢?很明显,关键因素在于一方觉得自己「有错」。

那么,这个错是什么?


是对家庭疏于照顾,还是出轨或家暴?


一般来说,如果是后者,不容易被原谅,所以,过错方出于内疚所做的那些补偿,在受害方看起来可能根本不算什么,因此也很难冰释前嫌了。

C 选项:

「有继续保持友谊的必要,比如有共同的生意,需要继续合作下去」的占比更小,只有 5%。为什么会这样呢?


离婚的本质就是要「分」,必须从财产到内心世界都完成分离,大家才好收拾心情,各自前行。

所以,像 C 这种「分家不分产」的伴侣是少有的。因为一旦搞不好,离婚的情绪就会蔓延到生意里,让情况变得太过复杂而难以驾驭。


所以,真正能玩这种「平衡木」的高手实在少之又少。

D 选项:

「离了婚却旧情难舍,于是有意无意以「朋友」的身份靠近」占比是最小的,只有 3%


因为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不是「友谊」,只是以退为进,当事人也绝对不会长期屈就在「朋友」的身份里,终归会向「复合」或者「彻底分离」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离婚后还能做朋友吗」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很多人都希望「做不成夫妻还能做朋友」,但现实中,能够真正成为朋友的离婚夫妻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面对前任时,都免不了带着心结。如果没有孩子维系,很多人宁愿就此一刀两断再也不见。

这对于相爱过的两个人来说,的确是一份无奈和遗憾。所以说,婚姻是一场修行,而离婚又何尝不是呢?



都说,离婚是新生活的开始。


那么,离婚后如何自我重建,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知乎答主 @陈历杰 从心理角度做了一些分析:


离婚后的自我重建,尤其是心理重建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这我重点和大家说说,如何及时完成离婚后的自我重建和心理赋能。


走出悲伤与抑郁,用三件好事和「双我思维」告别悲伤


(1) 三件好事


三件好事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 塞利格曼总结出来的方法,能够帮助摆脱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幸福指数。 


根据塞利格曼团队的跟踪研究发现,能够坚持记录三件好事的受访者幸福指数会持续上升。


三件好事中的「好事」往往体现在小事上,而并非只有是升职加薪、结婚生子才算得上好事,只要你能够在每一个平凡的生活瞬间去训练自己的感受幸福的能力,你就会真正的活在当下,体会心流的感觉。


比如你早上吃了一顿非常美味的早餐,你感觉到很幸福,觉得对方对你很贴心等等这些都是好事,你都可以把它们写下来。


那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三件好事」能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


通过三件好事打卡,让他们学会从小事开始坚持,着手解决自律的问题。


因为很多经历情感挫折的人很容易陷在情绪中不能自拔,并且形成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


而三件好事让我们能够专注当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兴奋点,比如好天气好环境,周围人的善意,自己的努力与坚持等等,这需要刻意的练习。


并且是每天记录,尽管时间不多(10 分钟就好),但是坚持下来就会有一种觉得自己在认真生活,自律坚持的成就感。


(2) 双我思维


双我思维是我心理能量管理训练营的一个核心工具,尤其是对于内在创伤的疗愈。


所谓「双我思维」,就是承认我们内心至少有两个自我的声音。


然后去梳理两个自我的关系,让两个自我能够和谐相处,并且通过分工合作一起来完成自我的深度对话与连接,把一个人活出一支部队的感觉。


这样,你的能量不仅不会内耗,而且把内在的潜能无限地挖掘和释放出来了。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内在模式。


一般来说,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的内在模式和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直接相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有名的儿童陌生情境实验,发现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一般表现为三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模式。


安全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不会总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表现出苦恼,而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跟母亲的接触,然后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


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感到太多的紧张或忧虑,而母亲回来,他们也不怎么理会,可能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母亲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种是反抗型依恋。


也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的一种,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跟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安静下来玩游戏。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既有回避型依恋,比如在关系中表现得忽冷忽热,或者喜欢打冷战,摆臭脸等,也有反抗型依恋,比如用反向沟通的方式,删微信,惩罚对方,逼对方哄自己等等。


并且,这些缺乏安全感的恋人常常感觉伴侣对他们不好,认为对方是关系的破坏者。


而且,在面临关系问题时,他们很少主动做出促进关系的行为,而是很容易陷入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之中。 


而要解决内在模式的和谐相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我引导学员的方式是写一封和解信,既可以写给自己,也可以写给给你带来最大创伤体验的亲人。


其实,离婚之所以会触发我们的伤痛,根源是我们童年时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抛弃的恐惧,而这份恐惧成年后被我们压抑与隐藏。


但是通过一些重大创伤性事件又会被激活,但其实这是一次认识与疗愈自我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用双我思维中的自我关怀来完成走出悲伤的过程。


我有一个律师朋友,典型的独立知性女性。


但因为身在非常传统的家庭,觉得女人就需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她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一心要做一个人人称赞的贤妻良母。


但是老公的出轨把这所有的期待都击碎了。


她非常痛苦,但是老公真心悔过,家里人也觉得为了孩子她应该选择原谅,闺蜜更是觉得有如此能干的老公,不需要苛求完美,但是她的身体给她发出了警报,在纠结中她发现自己罹患了乳腺癌。


她当时问我的意见,我建议她尊重来自身体的召唤,她最后勇敢的走出了婚姻,也开启了全心的冒险历程。


现在的她,不仅是跑马拉松的高手,更是在事业上全面开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创业达人,更是把女儿熏陶成了品学兼优独立自强的小女神,她也成为了女儿心目中的潮妈辣妈。


而更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年过 40 的单身母亲,追求她的男人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她经常会和我不无感慨的说,以前从来不服输的她,会认为离婚是一种失败,还是会恐惧离婚后会不会后悔,尤其是害怕对女儿的伤害。


但没想到,离婚后,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精彩,只要你活出了内心的力量感,为自己的梦想认真打拼,反而让女儿有了学习的榜样,也变得越来越开阔和有力量。


但更重要的最好是找到有支持系统的团体,大家有类似的问题,能够互相懂得,你就不会觉得孤单。


慢慢你会发现自己可能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5 05:59 PM , Processed in 0.0337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