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5|回复: 8

道教内丹修炼之道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山 于 2009-5-4 12:36 编辑

转自中国道教网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兴盛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陈致虚等,继传于明张三丰、陆西星、清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黄元吉、赵避尘等,承扬于当代仙学大师陈撄宁,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道  祖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
  秦汉以来,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生的神人,并与“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见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称。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年)八年(165年),陈相边昭《老子铭》云:“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类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一年(165年)汉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于濯龙宫见《后汉书•桓帝纪》。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见《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老子已成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神仙传》卷一中则称: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初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守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妇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秦时,号曰蹇叔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致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内丹修炼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为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诸如“无为”“清静”“守一”一类的内丹修炼经典名言,成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同时《道德经》中有许多篇章中讲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如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善于修炼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死亡的威胁,犀牛不会用角伤害他,老虎不会用爪伤害他,士兵不会用兵器伤害他,所以他行路时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时不需要甲胄护身。虽然老子很谦虚地说这种情况是听说得来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内丹修炼的人,他不仅获得了 102 岁的高龄,而且指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长生久视”,就要“专气致柔”“比于赤子”“啬宝精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最终达到“载营魄抱一”不相离。这些记载与《列仙传》所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达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后来道教内丹修炼启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炼过程。

文 始 派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少 阳 派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 (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正 一 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 ( 谦之 ) ,刘宋有陆天师 ( 修静 ) ,唐有杜天师 ( 光庭 ) ,宋有萨天师 ( 守坚 ) 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 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钟 吕 派

  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肇开者。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误,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南 派

  南派亦称南宗,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创始人为北宋张伯端,因其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故称“南派”。张伯端得道后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为“南宗五祖”。二传刘永年,刘永年传翁葆光,翁葆光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等。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 (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岭南充军。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极力主张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来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其知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对三教“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迷设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张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主张“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逝世于成都后,伯端转徒于秦陇之地,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海,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叙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津,而黄公素竟不合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海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惟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悟,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傅,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遂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 !”因赋诗云:“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紫阳真人”。
石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惟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疆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州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洲。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极,岂人也哉 !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罗浮山。
  石泰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府鸡足人。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因雅好“金丹炼养”,遂入道,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云: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长老修严,严与道眼因缘:金鸡未鸣时如何得这音响。又参僧如环,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饼圆陀陀地。因桔槔,顿有醒悟,有诗颂曰:“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尔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机锋迅捷,字说兼通,且复雅意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县之青镇,听讲佛寺,适逢凤翔府扶风县杏林驿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发绿朱颜,神宇非凡,夜事缝纫。紫贤心异之,偶举张平叔(伯端)诗曲,石矍然曰:“识斯人乎?”吾师也。备言紫阳传道之由。紫贤乃稽首皈依,请受业,卒学还丹。传授口诀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图之。紫贤遂来京师,弃僧迦黎,幅巾缝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诗歌形式论述内丹之法。紫贤道成,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载,有诗颂曰:“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元不在西边。”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现真于霍童山。
  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 (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曾以盘栊箍桶为业,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黎姥山神人传与“景霄大雷琅书”,勤心修炼,道业大成。以济世教化利人为旨,常捻土为人治病,人称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虚篇》行世。宋宁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飞升。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楠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以盘栊箍桶为生,浮湛俗间,人无知者,作《盘栊箍桶颂》。《盘栊颂》云:“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箍桶颂》云:“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举道?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家女,苦孤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时披发走,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间食犬肉,终日烂醉,莫测所知,而济人利物效应有不可掩者。尝之苍悟,遇郡祷旱。人忧死。翠虚执铁鞭下渊潭驱龙起,须臾阴云四合,雷雨交作,境内沾足,遂为丰年。过三山太义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虚扶笠而济,行钦管道上,群盗拉杀瘗之,后三日盗散复苏。游长沙,冲帅节,执拘送邕州,去数夕又回长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银,越宿吐视,已成白金。乞于其徒,不顾。常自言阅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见之者。潮广中人,常问翠虚觅诗,自口缕缕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书。竟未解其故。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即《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虚于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鹤会罢。说与会主云:“我当来会里尸解。”会里不以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题之曰:“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纵,今朝符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彼时玉蟾随侍。在漳州梁山,翠虚与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寻其斧,斧亦不见。玉蟾叹曰:“此水解也。”当时有葛县厨在潮州宁乡县见之。翠虚与尉之父为之契,因寄一书使尉归潮达其父,后方知当日在此尸解,在彼见也。
  今存陈楠《翠虚篇》,包括“紫庭经”、“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均论内丹炼精化气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响很大,遂被尊为“南五祖”第四代,尊号为“翠虚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因出继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宋理宗绍定(1228—1235年)二年(1229年)生于南海琼州(今海南省琼山)。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因任挟杀人,亡于武夷改装道士,浪迹江东两湖、西蜀、闽广。曾赋诗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庆(1208—1224年)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管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在,卒于盱江。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先生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于海南。母以玉蟾名之,应梦也。字以阅众甫,一字如晦。自号海琼子,或号海南翁,或号琼山道人,或号武夷散人,或号神吏。幼举童子,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先生之道,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后,蔬肠绝粒凡九年,而四方学者如牛毛。其著书立言之异灵其之处,备见诸书。初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翠虚游方外,必与先生俱,逮翠虚解化于临漳,先生乃独往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与弱少年无异。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至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间,所至祈祷辄有异应。进言休咎,警动聋俗。姓名达于九重,养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从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胁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觉坠刃而走,先生召之曰:“尔来,勿惊。”遽以刃还之。后纵游名山,莫知所终,或云尸解于海丰县。以《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沙汞之书》《紫霄啸命风庭之文》传其徒彭耜字季益,号鹤林子。
  白玉蟾一生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门徒,曾创立过以“靖”立名的教团组织,为官府所认可,形成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内丹理论,奉行南宗传统,力主独身清修,身力并行,终身不娶。他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该思想使宋元以后的道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还“参受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除妖捉怪。尸解成仙后,诏封为“紫清真人”,世人尊称为“紫清先生”。
  南派丹法传至白玉蟾,实际弘扬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清修派”。传至陈致虚时,发挥的是《悟真篇》中的阴阳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阴阳派”。
  南宗清修讲求的是“先命后性”,如张伯端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见《悟真篇》。明彭好古解释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 ?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其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见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从中不难看出南宗清修派的底蕴。其实南北二宗都主张性命双修,只是在修炼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时,侧重点不同罢了。南宗明显地侧重于炼形炼气。正如石泰《还源篇》所说:“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
  南宗阴阳丹法分为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七个步骤,具体修炼阶次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五层。此中终不离火候、药物之妙用,对火候法度和温养指归的阐述比北宗要细密一些。同时南宗还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修炼方法与思想常常是仙佛参半,同样重视炼心炼己,但与北宗不一样的是,不是在下手时就要求这样,而是在修炼到第四层时才要求这样,即以命功起,以性功了。
  南宗阴阳派还吸收了《悟真篇》中阴阳交媾的思想,主张男女双修,即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己身离中之阴。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相对坐,以性情相交,气化感应,从而双修双补,利己而不损人,双方皆获采补之益。中、下乘行“体交法”。这些方法与采战御女术虽然有别,但容易受人误解并误入歧途,所以不轻传。
  南派丹书除上文提及外,还有张伯端的《奇经八脉考》《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夏宗禹的《入药镜笺》《阴符经讲义》《悟真篇讲义》,俞琰的《周易参契发挥》《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陆西星的《悟真篇小序》,彭好古的《悟真篇注》,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等。

北 派

  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
  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只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
  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他常往来于华山与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曾有歌曰:“醉骑白驴来,倒提铜尾柄;引具碧眼奴,担个独胡瘿;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吴牛卖十角,溪田耕半顷;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后以道授董凝阳、张宗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道教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王重阳是北派实际的开创者,姓王名中孚,字允卿,又名德威。宋末金初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父王百万,为地方豪门贵族,母王氏安人,孕二十四月而生之。生而聪颖,自幼超群,七岁诵经,月以千数,二十岁贯通百家诸经。及长,体态端庄而雄伟,须美而髯佳,风流倜傥尚义好侠,宽怀大度而不拘小节。中孚自幼文武皆习,尤擅弓马,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年间在应武举试,中甲科,故易名德威,字世雄。然而社会不安,世事纷乱,德威一身功名而不能为官,目睹金兵之暴戾,遂退隐于终南刘蒋村,终日意志消沉而放荡自适,疯疯颠颠而意不可测,世人称之为“王害风”。并讽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直至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完颜亮正隆(1156—1161年)四年(1159年),年已四十八岁,取仕不进,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余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又曰:“余九岁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父享年七十三,观此递减,即活至古稀七十之年,又能有几日!”于是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钟、离二仙点化后,捐弃家室财富,修炼道术,出家云游于终南山一带。遂改名为喆,字知明(亦作知名),道号重阳子。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作封高数尺、塘深数丈的墓穴,上挂“王害风灵位”之牌,而入居其中,自号“活死人墓”。三年(1163年)迁至刘蒋村,与和玉蟾、李灵阳结茅庵以居之(即今之陕西重阳万寿宫),常携歌行饮于道中。七年(1167年)自焚其庵后,于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一带布道,收当地富豪马钰为徒,马钰为其筑庵居之,命名为“全真”,由此,凡追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于是全真道正式确立。
  在山东文登、宁海、莱州等地传道立会期间,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劝人诵《道德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大定八年 (1168年)八月迁居文登姜实庵,九月居县北苏翁庵,次年(1169年)四月创立“三教金莲会”,五月创“三教七宝会”于文登,“三教三光会”于福川,“三教玉华会”于登州(今山东蓬莱),“三教平等会”于莱州(今山东掖县)等,广收弟子,大力发展全真道。
  金大定十年 (1170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北开封)羽化登仙。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一生致力于道教及其内丹修炼的发展,首创道教全真派,广招门徒,著名者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世称“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别创立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丘处机号长春子。元代山东登州栖霞人。生于金皇统 (1141—1149年)八年(1148年)正月初九日。自幼敏捷聪慧,博而高才,眉宇轩昂,举措高雅。年未弱冠,志慕玄风。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于昆嵛山栖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王重阳羽化后,他随师兄马丹阳等护灵柩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与马、谭、刘在陕西县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话其志,各表目的及去向。最终以马钰为掌教人而留守刘蒋村,谭、刘二人东去洛阳,丘西入銵溪(今宝鸡市附近)而定。于是处机穴居修炼六年后,又迁隐陇州龙门山潜修七年。此间儒经道典无不涉读,尤喜诗歌词赋。他行时一蓑一笠,居则胁未沾席,日乞一食,寒暑不异,苦苦追求着祖师之玄风,很快声名四振,从之者不计其数。1185年受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重阳故居,命名为祖堂。此时,全真道已成为北方大教,上显于朝廷,下示于民间。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问之以保身养命之术,丘答曰:“抑情寡欲,养气熙神。”世宗大悦,赐主万春节醮事。不久,丘乞旨还山。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元年(1190年)丘处机自陕西东回归故里栖霞县,建太虚观居之。章宗末年,赐得《道藏》一部。此间山东达官贵人,“皆相为友”。金宣宗贞祐(1213—1217年)二年(1214年),蒙古势力进入中原,金被迫迁朝汴梁(今河南开封)。不久山东发生反金起义,金廷派附马都尉仆散安贞率兵讨伐。时登州、宁海不服,附马都尉请丘处机前去安抚,“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于是声名大振,三廷(宋、金、元)皆相结纳。金、宋诏至,皆称病不前。金宣宗兴定(1217—1222年)三年(1219年),远在西域乃蛮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札八儿持诏奉请。丘观天下之势,欣然应命,乃于次年(1220年)喜携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自山东莱州启程西行。跋山涉水,呕风呖雪,行经数十国,旅途万余里,终于在元光(1222—1224年)元年(1222年)到达印度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时历三年。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于行宫内接见了丘处机,问以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答曰:“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听后,深有感慨,半载未游猎。至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呼之为“神仙”,命左右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元光二年(1223年),丘乞还东归,赐之礼物拒不收,成吉思汗特下诏免全真道赋税差役,发给丘金虎牌、蛮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又派兵士千人护送。处机西游,基本上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兴盛之基础,是全真道史上的大事。回归途中,所及之处迎之者接踵而至达数千人,所居之处门庭若市,每逢启程时,均有拥马首以泣者。及入汉地,四方道众不远千里而来,所过城市皆相挽留,盛况空前。1224年,丘回居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不久,丘处机建立了八个教会,广招弟子,开坛演教。于是燕京名豪富绅争相捐赠,修建宫观。全真道又一个教派——龙门派诞生了,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大批弟子。致使全真教达到了鼎盛阶段,“教门四辟,百倍往昔”,“至于国朝(元)隆兴,长春真人起而应召之后,玄风大振,化洽诸方,学徒所在,随立宫观,古往今来,未有如是之盛也”。
  丘处机提倡道、儒、释三教平等。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丘处机羽化登仙于北京,其遗壳葬于白云观的处顺堂(今白云观的邱祖殿),四方弟子来会者达万余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追赠为“长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清乾隆皇帝赞其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止知济世有奇功。”
马钰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山东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母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而吞之,觉而分娩,时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时体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自幼诵读儒经,年弱冠而能歌赋。然不溺功名,尤喜针灸疗法。父甚爱之,让其看管家中库存的财物。丹阳常施之以济人而无私心,得“轻财好施”之名。同时,对道家思想亦颇感兴趣,儿时就能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从道士登天;及长,亦愿学长生不老之术,喜诗好酒,怡然自乐而不屑于世务。曾自赋云:“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乡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播全真道,见面一句:“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耳。”令丹阳大吃一惊,遂拉妻子孙不二拜于王重阳足下,以王重阳为师,出家资为其筑庵,名曰“全真庵”,从此,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
  此后,王重阳授以金丹秘诀,仙道方术予丹阳,使其渐渐得道。一日,重阳欲携其西游,丹阳初为家事所累,难以下定决心,经王重阳不断开化,遽以家资付与儿子庭珍等,与王重阳偕为水云之游。据说,丹阳梦中作诗曰:“烧得白,炼得黄,便是长生不老方。”重阳遂更其名曰钰,字玄玉,号丹阳子。丹阳追随王重阳,先居昆嵛山烟霞洞,次居文登苏氏庵;又居宁海金莲堂,后达汴梁 (今河南开封)王氏旅社。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丹阳集资将其遗蜕葬之京兆刘蒋村,筑庵居三年,“修真功,积真行。服纸麻之服,食耕粮之食。隆冬祁寒,露体跣足,恬然不之顾,唯一志于道。”孝满,东归宁海,矢心向道,遂往来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山东间布教传道。丹阳守道,安贫慈下,不用人一钱,不接人一物。世人赞曰:“启迪全真,发挥玄教也。”丹阳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广收弟子,认真布道,努力宏扬道教之真精神,将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进一步宏扬光大,“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淡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由是远近趋风,士大夫争相钦慕而师友之”,于是全真教“遇仙派”诞生了,丹阳遂成为全真教“遇仙派”的创始人。度化了于志道、李大乘、杨明珍、曹調、刘真一、李志远、李道谦、孙德?等一大批弟子。
  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及其弟子王颐中收集编辑的《丹阳真人语录》等书。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世称“丹阳真人”。
  谭玉,字伯玉,金代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刻,谭玉顿觉周身流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金大定八年 (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间,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进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处端十分重视全真思想的宣传,劝戒人们断恩爱缠绵,出家修行,称人生短暂,终日为名利劳碌奔波,历波涉险,身陷苦海,于身不利。处端修道,主张内丹,不崇符?烧炼,大略以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通过清静无为,明心见性来修炼成真。指出人心之所以被蒙蔽,本心之所以不明,是人在一切境上产生了贪、嗔、痴三种毒孽,故而只有消灭各种不纯意念,才能最终解脱,故曰:“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主张修道之人除情割爱,挫锐捎强,降伏灭尽不善之心”。其方法是清静无为,若“十二时中念念清静”,就会“自然神气冲媾冲和”,得见“父母未生时其性本来面目”。故曰:“朝昏懒慢修香火,十二时中只礼心。”主张忍耻负重。据载,大定十五年 (1175年),处端乞食于磁州二祖镇,一狂徒问曰:“尔从何来?”遽以拳击其口,致血流齿折,而容色不变,吐齿于手,舞跃而归于中。见者咸怒,欲使讼于官。处端但云,谢他“慈悲教诲”,故马丹阳在关中赞曰:“一拳消尽平生业。”处端承全真教风,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处端从中吸收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所感染,入道后遂将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劝人出家修道的同时,也劝人尽忠尽孝,如《谭先生水云集》曰:“内侍孀亲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挈下殃。”同时也不排拆佛教思想,云:“认取自家心似佛,何须向外苦周游。”指出“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夸彩霞。”这些思想大都见于《水云集》中。
  大定二十五年乙巳 (1185年)四月初一日,处端东首面南枕肱而逝,时有仙鹤舞于庭,世行六十有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春正月赠封为“长真水云蕴德真人”,武宗加封为“长真水云蕴德真人”。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金东莱 (今山东掖县)人。其为炎汉苗裔,祖上好阴德,善推恩,惠孤寡,恤寒馁,曾舍八十余顷田与龙兴巨刹耕种。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年间,受朝廷嘉奖,赐免租役。母王氏,一日夜梦白衣翁呼出,向西指之,见有玉树金叶,令其取而吞之,刚出其手,而叶自飞入口中,坠于腹。翁言他日毕生异人后,顿失所在。王氏孕十三月,于金皇统(1141—1149年)七年(1147年)丁卯七月十二日生处玄。生时有紫气二道自太基山横贯其家。处玄少而孤,侍母甚孝,远近闻名。年弱冠,母为之议娶,因素有学道之志,故坚决不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曾于邻居壁间人所不能及处,挥墨颂曰:“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视外物恬然不介意,放荡不羁,常常酗酒。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九月,霜寒露清,重阳携邱、谭、马三仙来东莱传道,处玄与马、谭、邱负柩归葬于终南山刘蒋村,结庐于墓侧,守孝三年。后东进洛阳,寓居于市中土地庙中,心灰意冷,形如槁木,人馈则食,人问则答,如是三载。再迁居城东北云溪洞,精神焕发,广收门徒,努力宣扬全真道思想,名振四方。于是不久又一个新的教派——随山派诞生了,拥有于道显、崔道演、孙伯英、王志明、张志伟等著名弟子。
  金大定二十一年 (1181年),处玄东归莱州,于武官旧居建庵传道。谭处端飞升后,继其掌全真教。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二年(1191年)因人诬陷入狱,不久真相大白,旋被释放。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金章宗闻其道性,遣使召之,鹤板蒲轮接于紫宸,寓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视为上宾。问之玄旨,则曰:“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章宗甚喜,特赐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真五种观额与之。常往来于官僚士庶之间,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次年(1199)三月,乞还故山,居贤虚观中,继续修道传教。大力宣传全真教理,在《仙乐集》中称百年短暂,世间火宅,儿女金枷,爱情玉枢,罪福必报,轮回难逃;劝人早悟玄理,得道成仙。
  其著作:《仙乐集》《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经注》《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在金元时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章宗泰和 (1201—1209年)三年(1203年)二月六日,处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王处一字玉阳,号伞阳子,又号华阳子。其母周氏于金熙宗皇统 (1141—1149年)壬戌(1142年)三月十八日梦红霞绕身而生。少孤,奉母甚孝。喜静,不杂嬉戏,常言云霞方外之语。七岁时曾气绝于地,扶起始苏,自知人间有生死。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翁坐于大石之上,呼之曰:“汝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劝其出家修道。自后,敝之赤脚,颠狂高歌于市,虽寒冬腊月,仍单衣赤足,但颜容不变,人称其病失常。有人劝其成家立业,笑而不允,母亦不强之。作颂自歌云:“争甚名,竟甚利,不如闻早修心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中,处一求拜于王重阳全真庵,王重阳见其有玄门大器,遂收以为徒,授以“正法”和“玉阳子”之号。其母亦愿学道,重阳知其善,名之德清,号玄清散人。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王重阳嘱玉阳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后,遂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等西行传道。玉阳潜心修道达九年之久,常临危崖翘足而立不移者数日,人以铁脚仙人名之。后往来于山东一带,精诚布道,闻名遐尔,求拜者接踵而来,名声大振。大定三十二年(1182年),马丹阳自关中来,与玉阳同宿于金莲堂,丹阳曰:“重阳祖师,不远数千里提挈吾侪,吾侪殊无以报,不愧于心欤?且得道之士,苟利其物,恐非弘济之旨。诚欲光昭先师之德,莫若彰玄而福生灵,公今抱《道藏》器而独善其身,无乃不可乎?”处一对曰:“且道无同异,缘有行否,先生道备一身,德光四海,使天下之人望风而散服者无他,是道兴而缘行也。今贫子缘之未行,姑猖狂而混世耳。”于是在弘王重阳全真教旨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教派,因其修炼的地点为昆嵛山烟霞洞,故称其派为“昆嵛派”,拥有弟子一千多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年),皇帝召见,问之以养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越明年,乞还山东。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师,居世宗赐建的修真观。特为世宗主万春节(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召其见于殿,问以养生延寿之秘诀,答曰:“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又问以性命之奥,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作答。再问治国及边境之事,皆适章宗之意。章宗甚异之,遂曰:“先生凡有所问,而必知之,何也?”玉阳释曰:“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保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次年(1199年),乞还乡养母,章宗特赐之“体玄大师”。玉阳竭力宣扬全真玄风,常与太宗、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以及各阶层人士匮赠互答,凡劝人,皆以归玄修道,出家修仙为之诫。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平生乐于著述,有《云光集》《清真集》《显异集》等行于世。
  金宣宗兴定 (1217—1222年)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羽化升仙于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郝大通名升字太古,号广宁。又名瞞。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1年)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为宦族,故富饶。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慕荣仕,禀性颖异,厌纷华而慕淡雅,渐隐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从关西至宁海传播全真教,见其资禀高古,聪颖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遂背肆而坐。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答曰:“君何不回头耶?”郝颇为所动,遂闭卜肆,前往马丹阳南园,求教于王重阳。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时重阳付之词曰:“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盖其根本知觉,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悟,忽忙下拜。遂于次年(1168年)母逝后,弃尽财物,入于昆嵛山烟霞洞师王重阳学道。重阳乃赐之名曰:瞞,号恬然子,后又更名为大通。时重阳解衲衣去其袖与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善传法之意也。”大通遂携瓦罐终日乞食于市。大定九年(1169年),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随王重阳西行传道,留处端与玉阳(王处一)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处端闻王重阳登仙,马、谭、刘、丘已入关,遂西游访之。意与四人共结庐守孝,因处端以“随人脚跟转可乎”之言激之,遂离开终南山刘蒋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义。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于沃州,顿悟重阳秘语,涣然开发,遂静坐于石桥下,终日不语,常与小儿辈嬉戏,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则否。河水泛溢而不动,亦不伤;亲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赠,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语先生。如是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还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屦北游于真定、邢、洛间,在滦城经神人受在《易》秘义后,开堂演道,远近常听者达数百人。于是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己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大定中(1209—1211年),赐号“广宁全道太古真人”。
  其创立的新道派称为华山派。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金崇庆 (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腊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于先天观,行世七十三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赐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广宁真人”。
  孙不二名富春。金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父为宁海富豪孙忠翊,母夜梦七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辅(1117—1123年)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态,挺乎自然。自幼聪颖,及长,贯通礼法。略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喜染墨,好吟咏。其父恋马钰(马丹阳)有真仙之体,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端、庭皀。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抵达宁海,筑全真庵于南园,不二与其父及马丹阳终日侍于左右,渐悟分梨十化之奥,遂师从王重阳潜心修道。重阳遂赠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秘诀。大定九年(1169年)冬,马、谭、刘、丘随王重阳西游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不久,王重阳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马、谭、刘、丘负柩归终南刘蒋村,不二闻之,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霜眼雪,毫不叫苦,所及之处皆大力宣传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得与丹阳相见,同契玄机。后出关游洛阳,居凤仙姑洞,广招门徒,弟子如云,遂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静派。
  其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年 ) 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后,跌坐而化,时彩云浮空,仙乐缭绕,香风散漫,瑞气氤氲。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年 ) 追赠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 可以看出北派与南派不同的是,北宗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为首务。同时为了达到斩断情欲,与天为徒的目的,要求修炼者苦己修行,出家修炼。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则主张清修丹法,有顿悟和渐修之分,这都是南派所没有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与南派相对应的内丹派别。

中 派
 
  中派由李道纯开创于元代,主要传法于江浙一带,因以“守中”为要,并与东西南北四派有别,故称“中派”。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仪真 (今江苏仪征)人,一说盱眙人,一说梁人。曾遇异人传授,学得道术,住仪真长生观。他通过打坐、参究、棒喝、圆相等手段,将明心见性、修性炼命演化为道教内丹之道,后得道飞升,由此后人就改称长生观为升仙观。
  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门人王金蟾,其祖实际上仍为紫阳真人张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于《悟真篇》,当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连李道纯本人都称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为“全真”。并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书,阐述中派内丹修炼思想。其后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证道仙经》,清代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进一步阐扬中派丹法。
  中派丹法思想首出于李道纯《中和集》,集曰:“《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说明李道纯已经将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运用到了内丹修炼当中,认为致中和于一身,本然之体就会虚静而灵,最终修成应变无穷的仙体。然这个“中”在内丹修炼又指什么呢 ? 李道纯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 ? 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见李道纯《中和集》卷一《玄门宗旨》。可见这个“中”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玄关一窍”,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这便是守中之功法。明代尹真人的弟子《性命圭旨》中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可见这个“中”在书中视为“性命之根”,其实说的就是“玄关一窍”。清代的黄元吉提倡的“中黄直透”之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见黄元吉《道门语录》。可见黄元吉将内丹修炼性功与命功均归结于守中,认为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此外,清代还有一叫闵小艮的,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之传人。

东 派
  
  东派由陆西星开创于明嘉庆、隆庆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人称方壶外史。扬州兴化 (今属江苏)人。自幼聪颖,异于常人,“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曾九次应考乡试,未中后弃儒学道,寻访仙乡名山,数遇异人传授丹法,吕洞宾即曾降临北海草堂,传授给他丹道秘诀,于是著书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传道于江苏、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代傅金铨等均为其传人。
  东派虽称传自吕洞宾,但其丹法实为南派阴阳双修法门,阐《悟真篇》新意,为阴阳同类双修法。这个阴阳,即为男女,他认为“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炁谓之铅,离之真炁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何以故 ?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见陆西星《金丹就成篇》。在陆西星看来,仙胎大药必须在先天之精和先天之炁交媾和合的情况下才能成就,但是阴中之阳的先天之炁产自女方,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因此男女双方都不完全俱备铅汞二物,这样就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其作用在于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同上。。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已婚的中老年人修持,陆西星认为这是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不必依此法行持。陆西星还主张用鼎不采战,铸剑不入炉,补铅不伤彼,利己不损人,旨在“凝神聚气”一法之上,促成神气相交,双修双补,这显然与御女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东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壶外史编》《悟真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等;孙汝忠的《金丹真传》等;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七种》等。

西 派
  
  
  西派由李西月创立于清嘉庆咸丰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李西月,本名李平权,又名李元植,安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少时就学于李嘉秀九峰书院。后得张三丰传授秘道,学得丹法;又遇吕洞宾于峨嵋山,得钟吕金丹精髓,修炼积年,自创门派,因与东派相别,故称西派。西派后传大江西派,共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九字。
  西派丹法是清静与阴阳的结合,大致分两步:第一步讲清静自然;第二步讲阴阳互用。清静自然讲的是调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起;调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见李西月《道窍谈》。可见西派是将炼心定性作为内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认为完成此功后,就要做阴阳双修法,“内炼己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己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铅为阳铅,是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是内药;因而“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上。其具体方法与东派相类似,同样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
  西派的主要经典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九层炼心法》《三车秘旨》《无根树道情注解》《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等;汪启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青 城 派
  
  青城派肇始于青城丈人,经李八百等人修炼相传。据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称张伯端曾从中学得秘要。
  此派丹派综合南北二宗和清修丹法之长处,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其修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一切均由“虚无”二字去体会认证。修炼入手处也是从最上乘开始,认为修得上乘,中下乘效验可兼得,以致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在修炼过程中强调无修而有修之大修、无成而成之大成、无德而德之大德、无有而有之大有,达到心性清静无为,即不求清静于外,而求清静于内。同时强调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反对沉思冥想、妄生意向,这一点是与禅宗完全相反的参悟方法。此派具体的修炼方法在《清城秘录》和《大道玄指》二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由于习传多为“密付”,故破译者甚少。

伍 柳 派
   
  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和柳华阳开创,为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守阳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从小精通性理,明佛三昧。成人后立志修道,不入仕籍,二十岁即入庐山,师从曹常化、李泥丸,得授大丹秘诀、《东老遗书》和五雷法,乃致于烹炼大丹。据称丹成而飞升者五十七次,后经赵复阳点化,隐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顺治甲申仙化于武陵。柳华阳,初为儒生,中及科第,后通悟,弃儒入禅,又出佛入道,三教之师无不求教,得遇伍守阳传其修道秘旨,豁然开朗,知慧命之道即我本来之灵物。遂追随伍守阳,共创伍柳派。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对于阴阳修炼只字不提,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上。。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时他还认为“鼎炉”并非男女,鼎为丹田之形,内炉指丹田中之气,他说:“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总之,伍柳派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全国影响很大。
  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

三 丰 派
  
  三丰派也叫隐仙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的道教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隐仙派远播海内外。
  张三丰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人。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鹰谭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其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阳神出游”。遂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隐显莫测,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见《明史•方伎传》。
  不少人都知道张三丰以太极拳法闻名于世,但对其丹法就不太了解。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按照李西月的说法,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喜,……文始传麻衣,麻衣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虽然有人对此说法有疑议,但三丰派丹法融汇文始派丹法与少阳派丹法的特长无疑,他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此法下手时就强调清静炼心以养性,称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见张三丰《玄机直讲》。。张三丰《道情歌》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见《玄要篇》。同时张三丰还强调修炼过程中有为与无为要并用,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是“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见张三丰《大道论》。。对于阴阳双修丹法,张三丰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见张三丰《无根树》。显然,张三丰于此主张逆修阴阳,双修双成。但这绝不是双修之下乘功夫,因为张三丰坚决反对“犯淫”,认为“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显然这是双修之上乘功夫。由于三丰派将道教内丹功夫叙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时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 17个,其中以武当派最为出名。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

千 峰 派
  
  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今西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女 丹 派
   
  道教历来讲究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只要根据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同样可以修炼成仙。具体来讲,女丹分为七大派:第一,南岳魏夫人派。也叫存思派,以《黄庭经》为宗。强调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第二,谌姆派。也叫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奉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经典,传天元神丹之烧炼服食,兼以符?修炼。第三,中条山老姆派。也叫剑术派。以剑术修炼成道,分“法剑”和“道剑”。第四,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身为童女时即修道,所以又叫童女派。童女尚未行经,身中元气自然充满,可以不必筑基,可直接从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有《太清中黄真经》专讲此道。第五,曹真人派。曹真人即曹文逸,她以清心寡欲,神不外驰,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宗旨,奉《灵源大道歌》为主经。第六,元君派。也叫清静派。元君为孙不二,也叫清静散人。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专讲此法。第七,女子双修派。分上、中、下三乘,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下乘有养阴驻颜之方。
  由于女丹比较繁杂,加之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妇女修炼比男子要困难得多,曾有许多有志于修炼的妇女误入歧途,如“有笼统乾坤,不知与男丹有别者;有皈依玄门,以男子脐下一寸三分中之气穴,误指为女子玄关者;有不知女子修行,以斩赤龙为急务者;有自高自恃,不求明师口诀,妄斩赤龙者;有执著玄关,积气成疾,反以致死者;有斩赤龙后不知男丹火候,功夫,次序者;有气字未化,忧成包块,尤想成仙者;有误信三姑六婆,降仙,扛神,走阴,观花,观水之说,颠风失性,或诱出淫室者;有暗引良女作人炉鼎,已作黄婆,因而自败名节者;有良女为御女家所惑,甘作炉鼎,以求成仙,继而败名节者”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序》。可见妇女修炼与男子相比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发表于 2009-5-4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5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7 09:38 PM , Processed in 0.0435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