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 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1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沙漠中大片的植物引来了许多小昆虫,让沙漠有了生机。
  人物名片
  易志坚,1963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导,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到重庆交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力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弹塑性裂纹线场分析方法,发现颗粒约束决定颗粒物质状态的机理,发现土壤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的关系,是“沙漠土壤化”理论和技术的提出者,在国内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漠打造出1.7万亩生态绿洲,产生广泛国内外影响,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名。
  11月5日晚,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获得“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其中包括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志坚。今年58岁的易志坚历时数年创造性地研究出“力学治沙”办法,并带领团队在内蒙古、新疆,以及中东地区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等地种植出1.7万亩“绿洲”。
  “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举办,自2018年开始,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如果有一天,广袤的沙漠变成绿洲;如果有一天,大地遍布生态奇迹。人们一定会记得你大漠里的身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5日晚颁奖仪式上,主持人献给易志坚的颁奖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一直是世界级难题。2008年,易志坚开始从力学角度思索,如何让沙漠具有土壤的特性。数年后,易志坚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植物黏合剂。这种黏合剂无毒无副作用,在加水与沙子搅拌后,“一盘散沙”就获得与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在加水后变成稀泥,成为流变状态,水干了之后变成泥块,成为固体状态——添加植物黏合剂后的沙粒因为具备了万向约束力,成为沙子向土壤转换的“密码”,从而使沙粒具有像土壤一样保水保肥的能力,成为植物生生不息的载体。
  “沙漠不是缺水,是存不住水。”在颁奖仪式现场,易志坚为大家通俗地讲解了“力学治沙”的原理和效果:2016年,团队进行的“沙漠土壤化”应用试验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启动。截至目前,团队已在乌兰布和沙漠等多地试验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易志坚还带领团队探索出“生态+产业”治理的路子。在“沙漠土壤化”后的基地里,种植出萝卜、高粱、狼尾草、番茄、茄子等70多种作物。其中,乌兰布和沙漠种植的萝卜亩产达到1.3万多公斤,高粱亩产789公斤,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力学遇见沙漠,是我一生的荣幸。”易志坚告诉大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而我国沙化面积达25.95亿余亩,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如果将“沙漠土壤化”这项技术用来改造我国1%的沙化土地,将获得2600万亩可利用土地。
  易志坚荣获“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也引发团队成员和高校教师点赞。“整个基地就跟过节一样!”易老师的博士生、内蒙古“沙漠土壤化”基地成员李亚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基地的团队成员、附近村庄的群众围在电视前收看了颁奖典礼,“大家都从心里感到骄傲,为项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开心。易老师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付出,也激励着团队每一个人前进。”
  交大党委书记李天安在微信为易志坚送去一首《梦想成真》的英文歌。他表示,易志坚团队用力学破译“点沙成土”密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重庆智慧,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崭新方案。他希望重庆交大全体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贫瘠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这是真正的‘大国重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要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在获悉易志坚的事迹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们,也纷纷发出赞叹,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08:14 PM , Processed in 0.0265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