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啥这——么爱炖?
一个合格的中国厨师,必须煎、炒、蒸、炸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一个合格的东北人,别的可以暂且放一放,炖菜技术必须炉火纯青。
面对把炖菜当作天赋技能的东北人,很多外省的朋友充满好奇。东北人为什么爱炖?是炒着不香了?还是蒸着不鲜了?
丰饶黑土地,一锅炖了它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山黑水之间生活数十载的一代又一代东北儿女,身与心都打上了家乡的底色。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在这里铺展,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凭借肥沃的土壤与深厚的土层,托载起丰富的地上物产;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鸭绿江于此处发源,纵横水系奔腾滋养着万物生灵,在现代化生产尚未普及的过去,大东北已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东北地形图。东北地区除了东三省,还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四盟、市。见过东北秋收的人,无一不被那壮观场面所震撼,到了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之冬,著名的查干湖冬捕更是吸引了成百上千人前来观看。
如此数量庞大、种类众多的物产资源,注定了当地人要寻求一种融合统一的方式,将美食诉诸餐桌。
哈尔滨郊区北靠松花江的得莫利村,这里的村民有一道拿手好菜——得莫利炖鱼。
平日里以打渔为生的村民,对付起鱼来可谓得心应手,料汤没过鱼身大火猛炖到沸腾,调小火慢悠悠炖上个几十分钟,撕上一颗大白菜,再加点豆腐片、榛蘑和土豆块儿,汤汁渗透进绵软的菜蔬之间,那叫一个鲜。
哈尔滨人还有一个绝活儿,铁锅炖大鹅,整只大鹅剁成小块,加上葱姜蒜以及各色调味料,猛炖上满满一锅,鹅肉劲道不柴,浓郁醇香。到了过年时候,还可以吃上地道的杀猪菜,脂香四溢,幸福感爆棚。
炖,正是东北人对丰饶物产的珍重表达。
粉糯喷香的土豆炖上绵软丝滑的茄子,大块浑圆的萝卜吸足鲜美热乎的羊肉汤汁,各路食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炖个天昏地暗。
邀上四五好友,吃不完的丰收年,唠不完的嗑,全在一锅里了。
天凉好收藏,旺火好慢炖
地处北纬42°以上的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冷的自然区,由于无霜期短暂,东北人享受时蔬的时间仅有6个月。也正因此,在东北,你将遇见中国境内最为丰厚的冬贮。
冰天雪地时,甜甜的冻柿子、冻梨是最好的“季节限定”零嘴儿,家里玉米棒子、腊肉腊肠挂满院子,各色蔬菜只要能囤,都囤上一整个冬天的量。 从每年深秋气温第一次跳水开始,东北人抢购大白菜的新闻总是雷打不动冲上热搜。白菜、土豆,这些久放不坏的蔬菜是冬贮的中坚力量,贯穿了几乎每个东北人关于冬天的记忆。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从家里阳台或者地窖挖出的这些宝贝蔬菜,切成大块丢进锅里炖着吃再适合不过。
在所有有着大白菜参与的经典炖菜中,白菜猪肉炖粉条最具代表性,哪怕是外省人都很少有不认识它的。
东北人最知道怎么让白菜好吃,一块块油汪发亮的大五花炖上韧劲十足的粉条,浓郁的香料混杂其中,入味入透了就只剩咸鲜香。白菜一定要切大段、或者干脆手撕,再豪放一点也可以整片炖进菜里,随着时间游走、汤汁收干,硬挺的叶片也变得绵软,吸饱了汁水,满满都是炖菜的精华。
或者用白菜炖上豆腐、炖上鱼,专吃这口“鲜上加鲜”,一周七天换着炖,白菜永远吃不腻。
过去的东北,躲着冬天冻掉冰渣的冷风,一家人往火炕上那么一坐,着实舒坦。由于东北火炕与灶台相通,烧柴烧煤取暖的同时,家中厨房也享有足够的火力,相比起猛火快炒或其他烹饪方式,架一口铁锅长时间慢炖菜,更贴合东北人抵御寒冬的生活方式。
直到今天,在东北农村,这样的冬日依旧不断延续,而在转瞬建起的城市高楼中,炖菜作为实体化的冬季意象,在所有守望家乡与离家远行的东北儿女心中,也从未断绝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