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茶,研磨成粉末的蒸青绿茶。 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
从土产到海归
抹茶摇身一变
你可知“抹”字
不是我真姓?
比如,鲜绿色的抹茶味。无论这一抹亮眼的绿色,与什么诱人的食物相结合,你都能直接穿透其形态,感知到它独步世界的风味——有一点青涩,有一点回甜,清新又纯净,令人心旷神怡。
▲ 没有哪个女孩子能拒绝抹茶甜品,男孩子也一样。 图/视觉中国
所谓“见色知味”,就是这么神奇。也有不少人,见到抹茶会立刻联想到“和风”,满满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性冷淡……
咳咳,别着急上奇怪的价值,这只是现代消费主义给你灌输的概念。首先,抹茶没那么高大上,它只是一种形态、工艺特殊的古老绿茶;日式抹茶若追根溯源,就能回到中国;以抹茶为核心的日本茶道,不仅来自中国,更是唐宋遗风的近现代复刻。
而且,在唐宋时期,它的名字不叫“抹茶”,而是“末茶”。
▲ 抹茶制作中。 摄影/Sentidos Humanos,图/unsplash
是的,抹茶原本就是中国的,只不过断代了。之所以不小心变成了日本的国粹,只不过是人类历史的进程,对着抹茶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现在,抹茶回来了。这一抹精致的绿色,正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
贵州,下一个世界抹茶之王?
当我们提到贵州,你所想到的第一种物产,或许不是茶叶。
然而,它是茶叶的故乡之一。这是个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2.5%的“山地大省”,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同时,它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量极为充沛,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里曾经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当地高山云雾弥漫、终年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自然生长。
▲ 贵州遵义茶园。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图/视觉中国
贵州,也是茶叶江湖的隐士。这里拥有700多万亩的茶园,面积居全国之冠;这里号称“十里不同天”,茶叶更是“十里不同味”,一水之差、山上山下,风味就有细微差别。但是,贵州茶却不甚出名,即便这里出产质量上乘的绿茶,但比起江南的表兄弟们,终究缺点名气。
我若说,贵州是中国重要的抹茶产区之一,你会不会满脸问号?
让我们去一趟铜仁。
▲ 梵净山金顶。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好茶。 摄影/徐俊
绝美的梵净山,山脚下一片片绿茶园正在云雾的滋润中,茁壮生长。这些茶园很特殊,每年大概四月初,它们会被铺上一层黑网,过滤掉部分阳光。接下来的两、三周,茶农会根据嫩叶的生长情况,逐渐加厚遮罩层,遮蔽更多的自然光。
▲ 抹茶园俯瞰,茶树已被遮蔽,避光生长。 供图/贵茶集团
在此期间,茶树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转化。简单来说,为了获得更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养活自己,茶树会不断产生更多的叶绿素,同时让原本供应给叶片的养分,转为供应树枝生长。在这种转化中,茶叶会保持软嫩,同时颜色变得更绿、更油亮。
▲ 抹茶园进入采收季前,需要人工遮蔽阳光。 供图/贵茶集团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传承至今的智慧,也是现代抹茶产业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茶多酚(为茶叶增添苦涩风味)的生成,同时提高茶氨酸(为茶叶增添醇厚风味)的合成。换句话说,质量好的抹茶,一定是醇厚且苦涩度低的。
五月前后,茶树解封,一芽能长出五、六片茶叶。这一片片嫩叶,经过蒸青、烘干、研磨等十几道工序,成为直径小于15微米的颗粒,轻轻一尝,毫无苦涩味,口感细腻而芬芳,仿佛有点春天新鲜的气息。这,即是达到出口等级的现代抹茶。
▲ 春季,茶叶采摘,美好的味道即将登场。 供图/贵茶集团
2015年,贵州开始探索抹茶产业的可行性。2018年,贵州建立了省内第一个抹茶园,并瞄准欧盟出口市场,专门开发了“欧标抹茶”。如今,这里有至少14万亩的欧盟标准茶园,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年产量4000吨。
近年来,全球抹茶需求约12000吨,然而把全球每年出产的抹茶堆起来,也只有5000吨左右。整整7000吨的缺口,贵州想要填上其中的4000吨,可谓雄心壮志。目前,这个缺口还没完全填上,抹茶实在不够,暂时由绿茶来凑。
绿茶与抹茶系出同源,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就和酒和醋的区别一样。以工艺区分,绿茶为炒青,抹茶为蒸青,一个清冽,一个柔醇;以原料区分,绿茶可自然生长,抹茶则需要遮阴,更需要悉心照料。
一句话,抹茶属于茶中娇贵,工艺古老,身价不菲。市面上同等重量的纯抹茶,价格要比绿茶粉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 市面上有多少替代产品,就有着多大的市场空间等待着真品。 摄影/Sentidos Humanos, 图/unsplash
就目前来看,种抹茶累,但是值得。抹茶巨大的产能缺口和价差,外加广阔的出口前景和潜在市场,这就是贵州正在努力抓住的新机会。从“欧标”两字,你就能看出贵州抹茶的愿景,以及野心。也许哪一天,中国抹茶就要占领世界了呢。
努力的不只有贵州。中国抹茶还有另一块根据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