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0

[哲史艺丛] 孔子说「求仁得仁」时,究竟是在说什么? | 腾讯新闻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1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说「求仁得仁」时,究竟是在说什么? | 腾讯新闻短史记

 陈慕谭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6-21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吴酉仁


说一说“求仁得仁”这个词。

这个词来自《论语》。要理解它的涵义,先得理解什么是仁——弟子颜渊曾问过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大意是:克己复礼便是仁。做到了克己复礼,便可称得上是仁者。仁这件事要靠自己去自觉实践,没办法依赖别人的约束。

就字面意思而言,克己复礼指的是克制自己的冲动与欲望,重新肯定礼,重新回到按礼办事的轨道。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礼。

15.jpg

 “求仁得仁”一词爆红的缘由


鲁哀公问礼时,孔子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大意是:民众在这世界上生活,礼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没办法祭祀天地鬼神;没有礼,就没办法确立君臣上下长幼之位;没有礼,就没有办法界定男女父子兄弟婚姻朋友等关系的亲疏。

孔子还跟鲁哀公讲,从前的君子(也就是统治者,相当于老子口中的圣人)都尊礼而行。具体说来就是:君子统治百姓,同时也要“以其所能教百姓”,要在丧葬、祭祀、宗族等问题上帮助百姓;君子享受百姓的供奉,同时也须节制欲望,不穿华丽的衣服,不住高大的宫殿,不乘雕琢的车辆,不用镂刻的器皿,不吃两种味道的菜肴。总而言之,从前的君子与民同利,而非与民争利

鲁哀公继续问孔子如何评价现如今的君子。孔子的回答很直接,也很尖锐:

“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大意是:现在这些君子,乐衷于敛财不知满足,荒淫无道不知疲倦,施政懈怠为人简慢,将百姓榨取得干干净净,还违背众人的意志去讨伐有道之人。为了满足私欲,可说是全然不择手段。这些人全都没有受“礼”约束的自觉。

简言之,孔子追求一种符合道义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里,君子与百姓皆以礼为行为准绳,自我约束,不去谋求那些违背了礼的现实利益。礼是政治道义与伦理道义的具体化所谓克己复礼,便是针对君子们提出期望,希望他们克制自己的私欲,要有按照礼去履行政治道义的自觉,要与民同利,而非与民争利。

16.png
 明代人仇英绘制的孔子像

孔子将礼视为“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的好工具,原因便在于此。而且,由礼构筑起来的政治道义与伦理道义,也不是单方面的。在“辨君臣”这个问题上,孔子便说过一句涵义非常清晰的话: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的意思是:君王与臣子不是主仆关系,君王可以指挥臣子为自己工作,但也有义务满足臣子在物质(俸禄)与精神(尊严)方面的需求,这样才算是于礼相合。君王如果履行了这些义务,臣子也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君王交代的工作(“忠”的本意是做好本职工作,而非忠诚于某个具体的人);反之,如果君王不履行这种义务,臣子也就不必再“忠”于君王之事。

至于饱受后世诟病的“礼不下庶人”(出自《礼记》)云云,其实并不是孔子的话。如日本学者和辻哲郎所言:

“在孟子谈及孔子的那些记叙部分,尚且极为明显地出于孟子本人的见地,那么,被认为在孟子以后(恐怕是在汉代)才形成的《礼记》也好,《左传》也好,其中关于孔子的记叙有几分真几分伪,也就自不待言了。关于孔子的生平传记,唯一可以信凭的材料便是《论语》。”

孔子说得很明白:“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对于民众在这个世界上的存活,“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民”自然包括庶民在内,孔门弟子里便既有贵族也有庶民。

17.jpg

 和辻哲郎的《孔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弄清楚了“礼”,就等于弄清楚了“仁”。再来看孔子的“求仁得仁”,便很容易理解了。

该词诞生的历史情境,是孔子驻留卫国,恰逢卫灵公去世。此前,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得罪父亲长期流亡在外。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辄被拥立为新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卫出公。同时,晋国也派了军队护送蒯聩回国即位。于是便闹出一场父子争位的戏码。弟子们想知道孔子在这场政斗中会如何站位,子贡于是自告奋勇前去委婉试探。

谈话内容如下:

“(子贡)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贡问孔子“伯夷与叔齐是怎样的人,他们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是因为这传说中的兄弟俩,曾做出过互相辞让君位的事情。叔齐说按规矩该由长子即位,所以要让给伯夷;伯夷说父亲临终前指定叔齐即位,该尊重父亲的意见。让到最后,两个人全跑掉,君位于是落在另一个兄弟头上。子贡的揣摩是:如果孔子否定了伯夷与叔齐,说他们当年的选择有问题,那就意味着孔子很可能要去蹚卫国父子争位这滩浑水。结果孔子回答说,伯夷与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们追求仁,最后也得到了仁,我想他们不会后悔。子贡因此知道了孔子的立场,不再多问,转身出去告诉冉有等其他孔门子弟,说夫子不会去掺和卫国的破事。

孔子将传说中的伯夷与叔齐定性为“求仁”之人,是因为两人互相辞让君位的行为,既符合政治道义(不为了追求君位这一私利而妄起政争),也符合伦理道义不为了求君位这一私利而兄弟阋墙),可谓克己复礼的模范人物。

其实,早在卫灵公还活着时,孔子便已做过一次离开卫国的决定。引发该决定的导火索,是卫灵公向孔子“问阵”,也就是向他询问军旅之事。孔子一贯反对诸侯互相攻伐,认为此类战争缺乏政治道义,满足的只是强君雄主们的扩张欲望,百姓则全是受害者。卫灵公虽有礼贤下士的美名,“问阵”之举却让孔子无法接受,于是“明日遂行”,第二天便启程离开。但这次离开没有成功。前往陈国的途中,孔子一行被人误认为是阳货的队伍,遭到围困;后又在蒲邑遇到叛乱,只好折返卫国都城暂居。期间便发生了卫灵公去世和父子争位的闹剧。

第二次离开卫国时,孔子留下了一句感慨:“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不讲政治道义,卫国也一样。这位如丧家犬般四处流浪的求仁者,一路走来,求到的全是锤(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主要材料依据是《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2 10:33 PM , Processed in 0.0513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