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1967年,高秉涵来台的第十八个年头。 也是这一年,同乡同学给高秉涵牵了姻缘,女方是医务人员。 郭德纲老师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造定事,莫错过姻缘。 就这样,高秉涵娶了媳妇,他在台北有了个家,终于不再漂泊。 夫妇俩感情一直很好,他们育有两儿一女。 这辈子,家庭的温暖始终是高秉涵身处异乡最大的慰藉。 1973年,高秉涵从军队退役。随即他考取了律师执业证,当了律师。 他给自己定了个原则,不做讼棍,不挣昧良心的钱。 有人嘲他,律师是靠打官司吃饭,你怎么老劝人和解,他听了只是笑笑。 高秉涵的40多年律师生涯,口碑不是一般的好。 好到曾跟他对簿公堂的对手都敬佩他的人品,把女儿嫁给了他儿子。 在这期间,他帮过不少穷人打官司。很多山东老乡遇到不公,都是来找他。
高秉涵全家合照 随着年纪增长,高秉涵的乡愁越来越浓,已经到了无时无刻不想的地步。 眼见回家无望,他写了15本日记,回忆了童年时对家乡的各种印象。 这些日记被想家的山东老乡们借去读,都给翻烂了。 里边记录了花花草草、邻居家的黑狗、树上叽叽喳喳的喜鹊...... 还有他童年最好的伙伴——外号叫“粪叉子”的小孩。 因为这小孩老偷吃桑葚,沾了一脸的汁,风一吹土就糊脸上, 总有苍蝇围着围着他的嘴飞来飞去,就跟围着屎一样。 当时的高秉涵根本不会想到,他们仍有重逢之日,但那是后话。 那年头,像高秉涵这样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人足足有两百多万。 这也让当时台湾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情绪——思乡。 国民党大佬,陕西人于右任晚年思乡不已。去世前不久,他写过一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南京人余光中也想家想到不行。他写的那首关于乡愁的诗,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9年,高秉涵到国外参加法学研讨会。 见到有内地代表参加,高秉涵想请他们转交一封家信给母亲。 这封家信中,他几乎是用文字在哭喊: 娘,我会活着回来,我也深信我一定会见到我健在的亲娘,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信是写了,但他不敢交。 因为当时台湾当局对内地采取不接触、不交流、不合照的敌视政策。 并且要求他们一行人相互监视,谁敢跟对面接触,回去就办谁。 那这事后来还有下文没有? 有的。高秉涵经人指点,把信寄给了在英国的同学。同学又把信寄去美国,再由美国寄到山东,几乎辗转了大半个世界。 但很遗憾,高秉涵的母亲没能收到这封家书,她于前一年,也就是1978年刚刚去世。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个移民阿根廷的山东乡亲回国探亲,路过台湾。 她带了一些家乡的土和特产小吃,分给在台湾的山东同乡们。 高秉涵分到了一小调羹的土,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和故乡的重逢。 一回到家,他把土分成两半,一半包得严严实实,小心翼翼地放进保险柜; 另一半用水澥开,喝了下去。他说: 水喝到肚子里,变成眼泪流出来。 而老乡给的那块山东芝麻糖和一包胡辣汤,后来在他家冰箱里放了 ——整整28年。 他舍不得吃,更舍不得扔。
1987年央视春晚,费翔一首《故乡的云》勾起海内外无数游子心绪。 也是这年,蒋经国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并允许民众赴内地探亲。 两岸自此结束了几十年的封锁状态,终于恢复往来。 1991年初,高秉涵准备回家。启程前,他做了一件很惊悚的事。 去了一趟陵园,把一位同乡的骨灰带回了家。 他生前和高秉涵有过约定,在他身后,如果有机会,高秉涵要带他回家。 看到家里突然冒出个骨灰坛,高秉涵的儿女们吓得够呛。 子女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作出这种吓人的举动。旁人嫌他晦气,见了就躲。 只有妻子理解,她知道高秉涵这么做,完全是出于感同身受。 无奈他只能把骨灰坛搬到地下室,支了张床睡在旁边,陪着他的老友。 高秉涵在他的回忆录里剖露了当时心迹: 对于这些反应,我都表示理解。 ...... 但是我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遵守承诺。 何况,叶落归根,活着不能回家,死了也要回家, 这是一个老兵最后的心声,我怎么忍心不帮呢? 阔别故乡近43年后,高秉涵回来了。 这43年足够长,长到能让高秉涵少年到白头,让故交身躯化尘土。
为此,他在村口徘徊许久。 用唐人宋之问的诗,就是: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位路过的老人问他找谁。两人相视,一下子就认出了彼此。 原来,老人是高秉涵的堂亲戚。老人又去把高秉涵的儿时玩伴给喊了出来。 对,就是外号叫“粪叉子”的那个孩子,如今也已是垂垂老者了。 这个意外之喜,让这三个加起来将近190岁的老人涕泪交加。 回家这趟苦旅,高秉涵几乎用了一辈子去走。 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骨灰坛交到那位故交的女儿手里。 这是高秉涵第一次带逝者回家。 往后的日子里,他还会陆续将一百多位同乡人的骨灰送返故乡安葬, 帮助逝者实现生前所愿,带他们回到家人身边,安息于故土之下。 没错,这就是老天安排给高秉涵的终极任务。 这些逝者各有悲欢。所幸有高秉涵,让他们的故事不至于被历史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