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是一个让许多人谈之色变的词汇。
一提到这两个字,人们脑海里便浮现出了几位流量明星,几起经典事件,以及一大堆组织严密,用着神秘话语的网络团体。
许多人认为饭圈文化萌芽于2005年的《超级女声》选秀,并借由当今互联网的传播而发扬光大。
2005年的超女是中国最真实的选秀节目,一位上岁数了的大娘也在展示自己
但实际上,饭圈这个词儿虽然新,但其概念本身可是一点儿也不新。
现在饭圈这一套东西,据我考究,全是清末民初老百姓玩儿剩下的。
就像我们的历史课本所写的那样,在清末民初那段时期,听京剧是当时整个社会最流行的文娱活动之一。
而这,也催生出了一大堆“角(多读jue,二声)儿”的诞生。角儿可以理解为“戏曲行业的知名演员”。
一位京剧演员能要想成为角儿,一方面,他自身的艺术水平必须过硬——相貌要俏,嗓子要好,身段要到位。
而另一方面,他还需要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来捧他,在那时,这些粉丝被称为“捧角儿的”。
1929年,《北洋画报》的一张漫画,生动地说明了“角儿”与“捧角儿的”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一提到饭圈,人们便会想到“撕逼”“控评”“拉踩”“应援”“刷屏”“打榜”“无脑捧爱豆”等行为。
你以为这些都是这两年饭圈原创的,但放在百年前的京戏粉丝圈,它们其实都是司空见惯的捧角儿套路。
和现在的饭圈比起来,当时那一代粉丝可能更狠。
像在今天,饭圈追星,都喜欢称自己为“×××粉”。
而在当年,由于清末民初各种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党派团体,所以这些捧角的粉丝便也依葫芦画瓢,称自己为“×××党”。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粉丝自称“梅党”,“四大名旦”尚小云的粉丝的自称“尚党”,“四大名旦”荀慧生的艺名是“白牡丹”,所以他的粉丝就自称“白党”。
梅兰芳与当年梅党的主要人士
同样的,在今天,粉丝喜欢给自己喜爱的明星起一个昵称,而在当年,捧角儿的则喜欢给自己的角儿“封王”。
像女伶(京剧女演员)刘喜奎被粉丝封为“武艳亲王”,女伶小香红被封“香艳亲王”,女伶金少梅被封“文艳亲王”。
大清都亡了,所以谁都可以封王。
“武艳亲王”刘喜奎
捧角儿的人结了党,被捧的角儿“封了王”。具体到捧角儿的行动上自然也是“有组织有纪律”。
就拿在戏园子里“叫好”来举例。
普通观众看戏,叫好全凭自己喜不喜欢。而一个捧角儿团体看戏,叫好则有诸多讲究,要是轮到自己捧的角儿上台:
一、开场要大声叫好,突出一个山呼海啸,给角儿造势。
二、戏演到关键的节骨眼儿,不论角儿唱得好不好,都要叫好,给足角儿面子。
三、戏一结束,角儿一下场,立刻跟着集体退场,突出一个“我们只看×××,别人的戏压根就没兴趣”。
大致这种感觉
在那个年代,粉丝们捧角儿,有的捧的是角儿的艺术,而更多捧的则是角儿的颜值。
比如说,那时的女性思想解放,让许多女子走出深闺,成了新的戏迷和粉丝。
据梅兰芳先生回忆,那时看戏的女观众基本都不太懂戏,叫好的门道也不是很清楚,因而,既然“无非来看个热闹,那就一定要捡漂亮的看”。
所以,像谭鑫培这样影响巨大的京剧艺术家,台上就一“干瘪老头”,女观众着实没有兴趣。而像梅兰芳、杨月楼这样长相大方、一脸阳刚之气的,女观众则爱得不得了。
杨月楼
那时,热情的女粉丝在看心爱名角儿的戏之前,都要早早就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人甚至会因看戏而失眠。
正所谓“小婢点灯亲检钥,隔宵翻出好衣裳,一夜芳衾睡不成,晓鸡齐唱报天明”。
女粉丝对角儿的热爱深沉发展到极致,便是“捧角儿嫁”,可以理解成“不嫁给×××我就去死”。
梅兰芳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儿。
那是一位富商的女儿,自看了梅先生的戏后,便成了他的狂热女粉,自称哪怕是做小妾,自己也要嫁给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
而要说捧角儿最疯狂的行为,那便莫过于踩一捧一了。
大家都觉得自家的角儿德艺双馨,而其他唱京戏的,不过就是被他们的粉丝吹捧出来的罢了。
于是,既然什么梅党、尚党都已形成,那么党同伐异,互相拉踩便在所难免了。
首先,各家粉丝会就其他家捧角儿组织的名号展开攻击。比如你捧梅兰芳,自称梅党,那么他们就会称你为“梅毒”。
你要是捧谭鑫培的谭党,那就会被叫作“痰迷”,而你要是喜欢白牡丹荀慧生的白党,那就会被冠上“白浊”的名号。
在阵营上先互相恶心一波后,各家粉丝便进入捧角儿的主战场——戏园子。
而如果恰好是好几位名角在同一家戏园子演出,那梨园便成了粉丝之间的“斗兽场”。
戏一开场,各家粉丝分区落座,比着叫好——你喊得响,那我一定得比你更响,你三句一叫好,那我就一句一叫好,行话把这叫作“顶好”,就看谁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而如果在声音上分不出胜负,那么这些粉丝就会用拳头分出胜负。
互联网上的键盘侠在现实中都是唯唯诺诺的小白杏,但民国的捧角儿人是真约架。
民国初年,在北京广和楼看戏的粉丝们,就经常因为“顶好”顶上了头,而相约到当时天安门前的树林子里干一架。
打输了,那就只能承认自家的角儿不行,而打赢了,即便有时会因为把人打伤,吃上官司,也是扬眉吐气,为自己的角儿长了一回脸。
民国初年的中华门和天安门
不过,像这样去戏园子里捧角儿的,终究也只能局限在一座城里,要想把角儿捧向全国,从一方流量捧成全民偶像,那就需要依靠当时的新媒体——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