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提出了自己的“蒙巴顿方案”:原有的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新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移交政权;旁遮普和孟加拉邦各分成两部分,分属于两个政权;拥有治内管辖权的土邦邦主,可以选择自由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如果不愿意加入自治领,可以保持与英国的旧关系。
方案里尽量考虑了双方的诉求,但也留下了争议边境的隐患。我们熟知的从地图上标出两国边境的故事,也发生在此时。
蒙巴顿方案很快通过了英国政府的批准,双方对于细节有所不满,但也最终也都同意了蒙巴顿方案,这也证明了英国人至少没有偏颇任何一方。蒙巴顿最后找到了甘地,甘地始终反对印度的分裂,并且用一贯的绝食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主张。
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一,是甘地的沉默日,当蒙巴顿把自己的方案诉说给甘地之后,甘地一直一言不发。过了许久,他将他的想法写在了5个旧信封的背后:“我很抱歉,我不能说话。在我做出星期一沉默的决定时,我只在两种情况下才破例,在盛大集会上谈论最紧迫的事情或者探望病人。但我知道,您不愿意打破我的沉默。在我的演讲里,我说过一个反对您的字吗?如果没有,那么请您放心,您的劝解是多余的。”
甘地的答复终于让蒙巴顿放下心来。但甘地的想法究竟是发自内心,还是迫于无奈,谁也说不出清楚。在印度独立的那一天,在甘地又一次选择了绝食,这究竟是为了抗议印巴分治,还是为了纪念印度的独立?或许只有甘地知道吧。
圣雄
尼赫鲁和真纳则都对蒙巴顿方案通过感到高兴。对于此时的双方来说,尽管分家的过程很痛苦,但既然有了结论,以后的日子大家就可以友善的相处了。真纳有一个女儿不愿意去巴基斯坦居住,真纳就同意了她留在印度。
通过漫长的谈判,交涉,再谈判,再交涉,两个国家慢慢显露出了雏形,尽管此时还是以自治领的名义独立。但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双方一直都有争议。哈里·辛格不愿意加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但方案中又不承认给拥有独立的自治领的待遇。但双方似乎都不约而同的先放下克什米尔地区,因为新的国家还有别的重要的事情要做。
1947年8月14日,蒙巴顿携夫人飞往卡拉奇,参加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的典礼。
此时的卡拉奇并没有准备突然成为一个新政权的首府,各种事物都非常混乱。真纳本来安排中午举行盛大的宴会来宴请蒙巴顿,但当蒙巴顿都到达卡拉奇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来此时是斋月,不适宜在白天饮食,匆匆忙忙将宴会改到了晚上。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政府收到了境内的锡克族人要暗杀真纳的情报。为了保护真纳的安全,蒙巴顿邀请真纳和自己乘坐在同一辆敞篷车上,这对于蒙巴顿来说,或许也是不小的挑战。时隔多年以后,蒙巴顿依然清晰的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勇敢,他坚信在新成立的巴基斯坦,没有人敢向自己开枪。
讽刺的是,蒙巴顿勋爵尽管这一次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但轮到他自己的时候,却没有人保护他,蒙巴顿最终死在了另外一次的暗杀。不过这是后话,此处不表。
蒙巴顿夫妇与真纳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德里,同样也是一片混乱。印度自治领的仪式放在了14日的午夜才开始,流传的说法是因为印度的占星家认为这几天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适合白天举行仪式。
午夜时分,英国的“米字旗”在德里的维多利亚宫门前缓缓的落下,这座英国人的总督府,未来将成为印度的总统府。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在此时划上了一个句号。黯然神伤却又心有余悸的英国人最终还是体面的离开了印度。
在日后的回忆录中,蒙巴顿始终觉得在那个时刻自己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毕竟他成功的劝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加入了英联邦。只不过对于日落西山的“日不落帝国”来说,这只是保留最后一丝尊严罢了。
随后的几十年里,“米字旗”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角落都纷纷落下,类似的场景在不断重演,我们中国人在1997也见证了这样的场景。
对于所有南亚次大陆上的人来说,他们无暇感慨历史的终结,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们。但非常遗憾,国家独立并没有停止本来的种族仇杀,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恐慌。很多世代居住在自己村庄的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因为担心自己留下来会被屠杀。
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的同时,仅旁遮普地区混乱就已经造成了1500多人的伤亡。独立没有带来和谐相处,反而加速了双方撕破脸皮,建国后不到两个月,双方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印巴战争,战争的核心就在于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吊诡的是,在克什米尔进行流血战斗的印度军队和巴基斯坦军队名义上的最高总司令,都是前英国驻印度总司令奥金列克将军。战争来的太快,连发动战争的人都没做好准备。
围绕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纷纷扰扰,南亚次大陆的民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大概估计,有50万人在宗教仇杀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互相逃亡到对方国家的难民有1000多万人。
印巴分治带来的骚乱
印巴分治割断了印度原有地区之间的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关系,本来顺畅的商品流通环节被人为撕裂。独立没有给两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富强,反而带来的是贫穷。
巴基斯坦迅速沦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水平极低;而印度尽管保持着工业发展,但粮食问题成了印度的头疼问题,建国初印度人口是巴基斯坦的4倍,生产的粮食却只比巴基斯坦多出一倍左右,至今印度没有摆脱饥饿的痛苦。
独立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两个政权摩擦不断,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变数。位于印度的飞地东巴基斯坦地区,最终在1971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切断了与原来巴基斯坦的联系。围绕着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权,导致了三次的印巴战争,时至今日,在克什米尔地区依旧是经常擦枪走火。
有据可查的最近一次双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交火,是2019年12月25日,导致印方一名军官和一名妇女死亡,巴方有两名士兵丧生。战争的阴影,始终在两国国家头顶盘旋。
七十多年过去了,不管是蒙巴顿、甘地,还是尼赫鲁、真纳,当时的参与者们都已经作古,留给后世的争论依然没有平息。为什么这么一群充满政治智慧,有着坚定信念的聪明人,最终没能妥善处理好印巴分治这件事呢?
或许可以归咎于英国人的“离岸平衡手”的心态,或许可以归咎于甘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可以归咎于尼赫鲁的讨价还价,也可以归咎于真纳的固执己见。当不信任的种子在大家的头脑里埋藏之后,需要花非常大的努力才能让它消除,但是让这颗种子萌发,却是轻而易举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当大家把底牌打完,图穷匕现之时,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END
本文作者:何慧中,血钻故事研究员。重点研究方向:南亚,北美。陈延琪著,《印巴分立克什米尔冲突的滥觞》,新疆人民出版社
谌焕义著,《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