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6|回复: 0

「不忘初心、成道之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0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31 12:07 PM 编辑

「不忘初心、成道之要」
--- 翰聲

67565687_10157337418943704_2693380137419800576_o.jpg


      前言

      『为学不易、做人实难。』依不学之见,『学佛更难!』如何的难?能有学佛的因缘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既然有缘想学佛,浩瀚佛典,又令人不知如何下手,既得入门处,佛学的名相(专有名词)又是另一门学问,不易读懂;要静坐念佛,思绪纷飞,又如早春漫天飞舞的樱花瓣。所谓:学佛机缘难,既有机缘,入门难;既入门,修学难;既修学,除惑难;惑既除,安身难;身既安,定心难;心既定,悟道难。目前学佛的环境比起数十年前已有很大的不同,佛学现在非常的热门,信佛者众,研修佛学的人的很多,实践布施波罗蜜的人也成了台湾的社会主流运动。这些现象清楚的说明了学佛在台湾是一个显学。

      信佛是一回事,研修佛学是一回事,但是,学佛更是另一片风光。上晓下云导师就曾经一再叮咛教戒诸弟子要学佛切莫仅仅研修佛学。研读佛学非究竟,学佛才得更透一层,才是究竟之道。研读佛学固然增进知识,增长智能;但是能真正如法学佛,才能得到佛陀教化的本怀。学佛既是显学,当然学者众,每一个人学佛的目的当然也有不同。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学佛的发心也不尽相同,但是既然学佛,学佛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相同的,就是成佛入涅槃。但是,学佛的发心不同,学佛的目标也会不同,只有有正确的学佛的发心,才能入佛知见成佛道。

      事实上,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天台智者大师所着的『禅波罗蜜』一书对发心学佛就有很精辟的分析。『禅波罗蜜』这本书讲授的是『修禅』到彼岸,第一卷『禅波罗蜜大意』对各种发心不同修禅的修行者却有很深入的分析。早年学佛偏重『理』路,因此将此卷草草略过,当初只觉得千余年前在智者大师的时代就有这么多种为不同目的而发心修禅的人。现在再读,因今日科技进步,社会变迁迅速,社会伦理道德也大异往昔,修禅者当然不能与智者大师的时代比拟。但是学佛的风气盛行,应该也不亚于当时修禅的盛况,接触的人日渐广泛,也发现人人学佛的目的也各有不同,能单单纯纯的学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比较『学佛』与『修禅』的『初心』。首先,我们在此引列『禅波罗蜜大意』所述发心修禅的十种不同修行人如下:

      十种修禅行人

      『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
      有十种修行人,为了不同的发心来学修禅,大多堕落为邪恶怪僻,无法进入禅波罗蜜的法门。这十种修行人是什么呢?

      『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
      第一种是为了私利安养的原因,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地狱心。

      『二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
      第二种是产生邪恶虚伪的心,为了声名世闻的原因,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鬼神道的心。

      『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
      第三种是为了男女关系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畜生道的心。

      『四为嫉妬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
      第四种是为了忌妒不服输要胜过他人的心理,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阿修罗道的心。

      『五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
      第五种是为了害怕堕入恶道报应,避免各种不好的业报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人道的心。

      『六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
      第六种是为了善心安乐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六欲天道心。 

      『七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
      第七种是为了得到势力自在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魔道心。
 
      『八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
      第八种是为了快速得到聪慧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外道心。

      『九为生梵天处故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
      第九种是为了转生到梵天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色无色界的心。
 
      『十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
      第十种是为了要跳脱老病死苦入涅槃的理由,发心修习禅道,这大多属于发声闻缘觉二乘的心。

      『就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堕二边,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
       总括来说,这十种修行人,好坏虽然不一样,束缚解脱各有不同,不但没有大悲心的正确观念,所发的心也邪恶怪僻,这些都会堕入断常之二边﹝增益边和损灭边﹞,不能趣向中道。假如安住这种心,修行禅定,永远无法和禅波罗蜜法门来相应。

      笔者发现只要把『发心修禅』改为『发心学佛』,智者大师所分析的十种修禅的修行人,和十种发心学佛人也可以相应。如此一试,不觉毛骨悚然,原来自己学佛多年也不能逃脱这十种不究竟的规范,觉得非常的惭愧。学佛正如外出旅行,出门第一重要就是方向,发心就是方向,发心错误也就是方向,方向稍有偏差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不入佛道,还会下地狱入畜生道。并不是一学佛,佛菩萨就会保祐我们成佛,还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才不会再卷入六道轮回。

      『修禅波罗蜜』的目的

      那么究竟『修禅波罗蜜』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可以说『学佛』的目的为何?智者大师在『禅波罗蜜』一书中说得非常的清楚。『修禅波罗蜜』是要给发菩提心的人修行用的。所以接着就说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用以说明『菩萨发心之相』,第二用以说明『菩萨修禅所为』。根据智者大师『菩萨发心之相』所示,简略说明如下:

      第一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所谓发菩提心。
      首先菩萨发心的相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
      所谓的『发菩提心』,就是菩(提)萨(多)以中道正确的观法,用各种事物法则的实相,怜悯所有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启发大悲心,发起四个弘大的誓愿。

      四弘誓愿者:
      四个弘大的誓愿是什么呢?

      一未度者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
     第一、还没有度脱的,使他们得度,也就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
      第二、还没有解脱的,使他们解脱,也就是说:『烦恼无数誓愿断。』

      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
      第三、心还没有安的,使他们安心,也就是说:『法门无尽誓愿知。』 

      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
      第四、还没有得涅槃的,使他们得涅槃,也就是说:『无上佛道尽誓愿成。』 

      此之四法。即对四谛。
      这四种法,就是和四谛相对的。 

      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所以缨络经云:『苦谛还没有度脱的,令他度脱苦谛;集谛还没有解脱的,令他解脱集谛;道谛还没有安的,令他安道谛;灭谛还没有证得,令他证得灭谛。』

      而此四法。若在二乘心中。但受谛名。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若在菩萨心中。即别受弘誓之称。
      然而对于这四个法,假如在声闻、缘觉这二乘的心中,只有涵受『谛』的名字,因为以他的缘由理路审核实相没有误谬的原因。但是在菩萨的心中,就另外有宏大誓愿的名称。

      所以者何。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而为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
      这又为何呢?菩萨虽然知道四谛法毕竟空寂,但是为了利益众生,善巧方便,因缘这四谛法,他的心量广大,所以就称为『弘』。

      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
      慈悲怜愍,立志求这个法,他的心宛如金刚一样的坚硬,他安制他的心不退转也不消没,一定取得圆满,所以称为『誓愿』。

      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
      修行的人假如能完全不缺的发这四个愿,完完全全了知四种心,含摄一切的心,一切心就是一心。也不得一心也能具有一切心,这就称为『清净菩提之心』,因为能生出这个心,就称为『菩萨』。

       故摩诃衍论偈说:
       所以『摩诃衍论』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应受世供养。』 
      『假如有人发菩提心的时候,发誓愿要成佛,他已经超越世间的一切众生,应该受到世间的供养。』 

       可知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成佛是一件稀有难得的事,一发心时已经超越一切众生,已经可以受到普世的尊敬。

       初心

       发心当发第一等大愿,上晓下云导师屡屡叮咛教戒『宁当大菩萨,不当小阿罗汉。』

       相信导师的意思就在此。初发心就决定果位,初心就像现代交通工具的地球定位仪(GPS),方向既定,目的地也订了,可不慎乎!所以学佛第一要发心当个菩萨,发四弘誓愿。更不可忘学佛的初心,那清净的菩提初心,是最难能可贵的。那清净的菩提初心,很容易在学佛的过程中迷失。尤其是在成就佛教事业的时候,个人的贪、 瞋、痴三毒不免浮现,这时偏离清净的菩提初心,的确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2008年4月3日于台北)

注:释晓云导师(1912年-2004年10月15日),广东南海人,俗名游云山,字青峰。中华民国佛教天台宗比丘僧,学术僧人,创办了华梵大学。
原文出处:http://hfu.edu.tw/~colb/rapidhare/beginnersheart.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10:15 PM , Processed in 0.0321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