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哲史艺丛] 海滩是美国送给犹太人最好的礼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5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滩是美国送给犹太人最好的礼物

2019-07-25  云也退  大家
云也退,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目前有望出版第一本个人作品,距离成为旅行作家只差一张返程机票。由于屡屡提前庆祝还未到来的自由,被视为一个尚可一救的文人和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导读

这些犹太人不会用平底锅在海边烤肉,他们也很安静,只是坐在海滩边读书,看报,也不会把收音机开得很响。




——“犹太是怎样的人”系列之八十八

10.jpg
Edward Henry Potthast Happy Days, oil on panel, c. 1910–1920

美国国庆日,想起上月我读的一本新译介进来的书:露丝·贝哈的《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作者是个犹太人,生于古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后,贝哈随家人一起移民到了纽约。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露丝一家常常去迈阿密海滩,那里住着家族里的老人,而且,那里的景观会让他们想起古巴,想起哈瓦那。

露丝的文笔有点沉重,因为书的主题是移民与记忆;犹太人是一些记忆的囚徒,他们在大地上移动的距离越长,次数越多,拖在身后的包袱就越重。不过,能自由前往海滩的犹太人,毕竟是轻松的。虽然古巴也有美丽的海滩,但繁荣富足的美国的海滩终归不一样。事实上,就历史而论,正是在美国,犹太人才真正发现了“海滩”这么一个去处。

11.jpg

海滩意味着一种纯粹享受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要进入纯享受的生活,必须有钱,有闲,有一份合适的心态。忙于挣钱讨生活的人不可能欣赏海滩风景,在欧洲,要到19世纪后半期,休闲才开始成为产业,才产生了“碧浪白沙”、“碧海蓝天”之类的辞藻,英国的布赖顿,法国的里维埃拉,才成了远近驰名的胜地。

同期的美国则速度更快:内战结束后,人民想尽快走出杀戮的阴影,求和平和繁荣,因此埋头生产,经济一增长,人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所谓“镀金时代”到来了。同时,铁路网络兴起,人们得以更方便地去到边远地区,内地的人都有机会见识到海滩的风光。

时尚总有一个下沉的过程,最有钱的人带头去了海边,慢慢的,中间阶层和没钱的人也会去了。他们住不起两周、三周、一个月的宾馆,就到免费的海滩泡上一整天,这简直是爆棚的喜悦,犹如六线小城的孩子每月吃上一次美式快餐时的感觉。

12.jpg
Edward Henry Potthast, Coney Island, c. 1914

美国的地方比整个欧洲更大,像纽约的科尼岛(上图美国印象派画家Edward Henry Potthast所绘的风景就是科尼岛),以及纽波特,罗德岛,泽西海滩,马里兰州的托切斯特海滩,这些海滨的休闲胜地,至今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13.jpg
2016年的美国纽约科尼岛海滩

由于欧洲兴起了排犹浪潮,1880年代以后,犹太人开始成批地“弃欧投美”。到1914年前,已有二百万东欧犹太人和至少三十万西欧犹太人去了美国。这些习惯于生存在经济压力、宗教约束、历史使命之下的内陆人,这些观念世界里基本没有“享受”的概念的辛苦人,这些以为活着就是荣耀上帝,就是在大地上“事功”,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学者平民,各有各的位置和职分所在的无土可依的人,看到海滩时是什么心情呢?

当一战结束,犹太移民越来越多,美国人都感受到了他们在海滩上的存在。犹太人依然虔诚地去教堂,去过安息日,可是他们也乐于去海滩。

“享受生活”这扇大门,一旦打开了就不可能再关上。

他们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阵势大,犹太人通常有庞大的家庭,一个妈妈带着七八个叽叽喳喳的孩子一起去海边,就好比一个华人旅行团上飞机,总能引起侧目;其次,犹太人普遍都早熟,尤其女孩子身体发育得早,而且他们平时总是比较神秘,在海边一旦释放开来,在旁观者心里掀起了一阵阵波澜。

14.jpg
1930年代的海滩女孩

本着平等的精神,美国人不排犹,不过“排异”是难免的。招工简章里若有“不收某地人”的字样,会被指责为地域歧视,但地域歧视往往也是真实的社会情绪的反映,表示某地人在本地的“形象很差”。而在1920年代,美国的海滨酒店也不欢迎犹太人入住,认为他们吵闹、无礼、没文化,只是不便明说,于是在犹太客人到来时,伪称房间都订满了,或者干脆指点他们去附近的犹太教堂——“你们的同乡会在等你,快去吧”

犹太人多么敏锐,在感受到了排斥情绪后,他们立即有了对策: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抱团定居的特长,在海滨区域开发定居点,或者集资,或者以有钱人牵头,圈走一些海滩,像是在长岛,在新泽西,都开发出了只对犹太人开放的海滨度假区域他们用美国的游戏规则来对付来自美国人的不满。

15.jpg

使命话语总会找上门来。历史啊,传统啊,祖先的遗愿啊,回到耶路撒冷啊,等等,当这些声音在海滩犹太人的耳边响起,他们如何反应?犹太复国主义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而海滩犹太人,看起来就是民族大计中的一股逆流,是应受谴责的(就好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长辈喜欢指着那些穿花衬衫、戴蛤蟆镜的小辈叨叨说:“都跟你们这样,四化怎么实现?”)

这时,犹太人就要发挥其“总有理”的本事了,海滩犹太人会用这种话来为自己强辩:我们干吗要回巴勒斯坦?是的,我们在美国,但是美国跟巴勒斯坦的泥土到底有什么不同?凭什么说,巴勒斯坦的泥土是我们犹太人的,美国人的泥土就不是了呢?

16.jpg
在美国纽约州北部的卡茨基尔(Catskills)打麻将的犹太人

Promised Land——“应许之地”,这个理应让所有犹太人热血沸腾的概念,在实践中有了灵活的指涉。正如人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当美国给犹太移民提供了空间和自由,当他们走出纽约一两个小时,就能见到一片亮丽的海滩时,他们声称这里就是“Promised Land”,而不是古老的典籍里所说的,位于中东的那块干旱的兵家必争之地。他们可以很虔诚,但也可以很现实。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一边晒着海边的太阳,一边咒骂美国海滩让他们丧失了“初心”。

17.jpg
Catskills的一家旅馆的广告。Catskills,纽约犹太精英的后花园

但是复国大业仍需要推进,仍然有美国犹太人舍弃了阳光下的乐土,去到未知的巴勒斯坦。那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有席卷全欧的大屠杀,更不能预见到一个以色列会诞生,以及如何诞生,那些移民过去的人,多多少少都是被忽悠了的,有人向他们保证说,那块地方已经有了一个名叫特拉维夫的城市,那里有工厂,有橘园,有酒店,码头繁荣,来自各地的物资从此上岸,滋养各个犹太定居点。而重之中重在于,特拉维夫有海滩,它的美丽程度,不亚于新泽西或长岛。

18.jpg
上世纪20年代的特拉维夫海滩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更没有各种信息平台和虚拟社区,世界不是平的,世界足够大,一个人完全有可能为了一个不值得去的地方而付出西天取经那样的成本。多少人到了特拉维夫后发现满不是吹的那么回事,根本没有那种海滩,也住不了“海景房”,定居点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热火朝天——所有的定居点,还等着他们去热火朝天地添砖加瓦呢。

19.jpg
正在特拉维夫建造定居点的犹太人,20世纪20-30年代

但是怎么办呢,既来之,则安之吧。乐观是必修的功课,人必须相信眼下的不满意只是暂时的。在美国,一代人、两代人过去,扎下根,乃至融入主流的犹太人,再也不必担心被排斥了。露丝·贝哈的家庭,刚从古巴来到美国,就能得到“自己人”的照应,就有安全自在的海滨可去。

而在千里之外的特拉维夫,勉强定居下来的犹太人,也随着城市的完善而不再怀恋美国。海滩是一个召唤想象的地方:在迈阿密可以找到哈瓦那的感觉,在特拉维夫也能捕捉长岛的影子。

20.jpg
1940年代,特拉维夫海滩

我在一份陈年的《纽约客》上读到这么一篇短文,是一位黑人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中的一段往事。那是1971年,作者的父母亲都在纽约做劳工,休息日的时候,父母会带孩子一起去曼哈顿的一片有很多犹太人的海滩,想让孩子沾一沾“优秀民族”的气息。作者写道:这些犹太人不会用平底锅在海边烤肉,他们也很安静,只是坐在海滩边读书,看报,也不会把收音机开得很响。这跟当初是截然不同了。人有了安全感,有了与一个地方的环境的充分交融,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表现出他们的文明,他们的素质。

2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1:37 PM , Processed in 0.0341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