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接受毕加索2019-06-26 鞠白玉 大家 编剧,艺评作者,非营利艺术空间创办人。
导读 毕加索再度进入中国人视野的时候要等到八十年代。当然,新兴的艺术家们再度开始受到这位熟悉的艺术家的影响,他像一个流传甚广的大众偶像,比弗洛伊德,培根等人更易被人理解接纳
“It is not what the artist does that counts, but what he is ”,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在做什么,而是他是谁。毕加索在1935年讲出这句话,随即也以一生来完美地诠释了它。当世界上任何一个美术馆举办毕加索的作品展时都会人潮涌动,中国北京也不例外。人们前所未见地意识到艺术的魅力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艺术家自身的魅力:童年时期即有耸人听闻的天份,可以不眠不休作画的体力精力,和那些旖旎缤纷的情欲故事,交织着女性的疯狂,死亡(被他爱上就是一场人生灾难)。 “如果当士兵能成为将军,如果当修道士会成为教皇”,他母亲曾这样断定。然而他说当他画画他会成为毕加索。这个人就是艺术世界里的绝对权力的皇帝。 《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拉科鲁尼亚,1893-1894,纸上炭笔和黑色蜡笔画,49x31.5cm,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书写毕加索的人太多了,个人经历不断被描述最终成为逸事和传奇,所以尤伦斯美术馆在炎夏排成长队的人想看到这个人画了什么,为什么画,怎样画,那些真迹传达着天才和勤奋的不朽信息。毕加索过世半个世纪之后,拍卖场的排行榜上表明此人仍然是艺术界的印钞机,富人们争相恐后要拥有一张毕加索。所以当我们问到,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需要毕加索,接受毕加索?答案就是此人具备了一切形而上和世俗的要素——作品,财富和人生传奇。中国人格外喜欢天才,尤其是进取的天才。 而天才必须叛逆。毕加索从没画过孩子式的画,从八岁开始就是成人式的绘画,十四岁被巴塞罗纳的隆哈学院录取,只用了一天时间准备考试作品。在此之前一年,他的绘画天份震惊到作为美术教师的父亲,将自己的画笔和颜料交给儿子,从此后再未执笔作画。这种“弑父”的象征,可以一直延续到他毕生对学院传统和规范的挑战,人们习以为常了什么,他就要去打破这个经验和边界。 《自画像》,巴黎,1901年末,布面油画,81X60cm,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天才也得时刻背叛和挑战自己,20岁时,以自杀好友卡萨吉马斯创作的《卡萨吉马斯之死》,开启了他忧郁的蓝色时期。他在巴黎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展览,也开始创作雕塑,五年后他的作品已经价值不菲,这位艺术家从没捱过怀才不遇的处境。1906年,一位藏家买下他工作室里所有的作品,然而他拿着这笔钱告别了蓝色时期,毫不眷念。他到达加泰罗尼亚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回到19世纪般原始的生活里去,他运用直刻雕塑的手法绘画,同时他也描绘利比亚时期风格的老物件,在这里,他完成了《阿维尼翁的少女》,此作至今被公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奠基之作和现代艺术的革新之作。而后一生,毕加索从绘画到雕塑,素描到雕版画,也涉足戏剧和电影,一个天才诞生后,还需要精力意志力体力以及永远叛逆,才能成全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在毕加索这里,伤仲永的故事没发生,也没有贫困早夭的悲剧,只是活着并且不断地创造。 《兄弟俩》,戈索尔,1906年夏,纸板水粉画,80x59cm,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在中国的20世纪初期,毕加索的名字随着西方艺术的引进,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史》里以“立方体派”归纳毕加索的创作,并在次年的《美术史参考书》写下“无论画线画面,毕用立体,交错难辩,不肖自然。初颇受人非笑,近渐见许于识者矣”,称毕加索为此派之“首领”。到30年代,中国的美术出版物为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做出更细致的划分,蓝色时期,粉色时期和受非洲艺术影响的绘画都有介绍,但是蓝色时期的底层生活的风貌,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十分亲近,甚至他们称他为“绘画上的列宁”。所以中国人对毕加索的精神投射,除了艺术也附加一层政治色彩。 《〈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蹲下的女子头像》,巴黎,1907年6月至7月,纸上水粉画,63x48cm,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一批祟尚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油画家,而他们则成为毕加索的追随者,毕加索画作里的色彩,其实受广西画家的喜爱,认为有着南国人明快的感觉。但是徐悲鸿,丰子恺则对毕加索颇不以为然,民国的画家们似乎因毕加索分成了两派,但也可见毕加索在近一百年前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力。 1944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中国的《解放日报》专门报道,“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他们认为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创作中有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进步的政治倾向,当然,同时间也有人反对,认为应该从纯形式的角度来理解毕加索。毕加索在中国的这种充满政治意味的身份,也使得他作为一个西方的激进的现代艺术家,被一个革命时期的东方古老国家所全盘接受。虽然毕加索可能对当时的中国所知甚少,却无意中成为中国人眼里的“人民艺术家”。 毕加索自1949年始,三次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和平鸽,并获得了斯大林奖,随后在美国虽然举办了个人展览,他却被美国政府拒绝入境。鸽子的喻意不断被社会主义国家讲述,诠释,他们认为他的阶级身份在转换:从为资产阶级服务到无产阶级艺术家。可进入五十年代后,中国一面举办着法国现代艺术展,展出着毕加索等人的绘画复制品,另一方面,也在受苏联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将毕加索的作品视为“资产阶级腐朽的艺术”。到六十年代中叶的时候,不知不觉毕加索已经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一种禁忌,尽管早年著名的画家张仃深受其影响,还带着文化代表团去参观过毕加索的工作室。 《自画像》 巴黎, 1906 年秋 布面油画 65 x 54 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毕加索再度进入中国人视野的时候要等到八十年代。当然,新兴的艺术家们再度开始受到这位熟悉的艺术家的影响,他像一个流传甚广的大众偶像,比弗洛伊德,培根等人更易被人理解接纳,1983年中国美术馆还专门做过他的原作展,到九十年代中国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有了毕加索的原作收藏,近些年毕加索作品作为拍场上的一流明星,最受中国富豪的追捧,拥有新钱的人起码能和欧洲老钱家族一样可以在艺术品上豪掷了,而这张进入超级艺术世界的门票可能最合适的就是毕加索。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虽然他们在绘画上所受到的影响来自庞杂的西方艺术派系,但没有人能越过毕加索不谈。在美院接受过严格训练的艺术家们都对毕加索的专业程度赞叹,他们认为他的速写,可以和中国古代最出色的绘画直到近现代的一流作品媲美,并且毕加索无论怎样转型,他的作品中始终有形象。相对于那些冷抽象对于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他的作品可能更具感性和感染力,抽象艺术的冷静克制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艺术基因。而中国人在传统艺术上的自然基因,使得我们与毕加索更加亲近,就像程抱一(法兰西学院首位华裔院士)关于石涛(清代画家)作品的描写:“真正的传统本身包含着所有可能的现代性”,又如我们中国古代绘画中力量与柔美的阴阳性,变幻,意象,以及彻底地审问生活和感悟的方式,都与这位时空遥远的艺术家有着心灵上的不谋而合。 《弹曼陀林的男子》,巴黎,1911年秋,布面油画,162x71cm,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版权声明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借用一句贡布里希最为通俗的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我们不难猜测毕加索展览在中国的热度,那就是观众能感受到某人的温度,力量,以及对艺术的纯粹的虔诚,而这些对于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稀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