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6·1”——纪念利迪策
2019-05-31 曹利群 大家 曹利群,曾任古典音乐评论杂志《爱乐》主编。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在全国多地的大学、书店、剧院和其他场所,做过多场讲座。
导读又逢“6.1”,《利迪策大屠杀》的电影和《悼念利迪策》的音乐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个历史的定格。
小时候,每年盼着两个节日:春节和“6.1”。及到长大,“6.1”又成了孩子们的节日。然而直到成人多年之后,才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还有那个二战期间令人发指的屠杀事件——利迪策惨案。
利迪策屠杀遗址雕塑 在纪念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五十周年时,应邀写一篇相关的音乐文章。无意中发现了捷克作曲家马蒂努的一个管弦乐作品《纪念利迪策》。由此才知道了利迪策事件。 1938年,英、法、德、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捷克沦为法西斯德国的保护国。掌管捷克摩拉维亚地区的海德里希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上任前他就策划屠杀了大批犹太人。到捷克后,立即逮捕了包括捷克总理艾里阿什在内的多位爱国人士,枪杀了其中的四百多人。此时,流亡在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对海德里希实施刺杀行动。
海德里希 1942年5月27日,名叫库比什和加布契克的两名捷克伞兵从英国空降而来,成功地在海德里希从郊区别墅驶往市中心的途中将他刺杀。这个杀人魔王的死引起纳粹当局的强烈反响,在海德里希的葬礼上,希特勒咆哮着要采取报复行动。纳粹利用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件,一口咬定布拉格郊区利迪策村的村民支持了暗杀活动。报复开始了。先是特雷津“特别居留区”里约3000名犹太人被送到了集中营,接着,1942年6月4日,盖世太保包围了村子并开始大肆搜捕。五天后的6月9日傍晚,利迪策村遭到血洗。16岁以上的成年男人全部被枪杀,妇女和16岁以上的少女被送往集中营,婴儿被支持纳粹的德国家庭收养。惨案中,173个男人被处死,53个妇女死在了集中营,82个儿童中65个死在了毒气室。屠杀过后,纳粹还放火烧毁整座村庄,教堂、学校,甚至坟墓也不放过。企图让利迪策从地图和实地上消失殆尽,同时也可以掩盖滥杀无辜的罪迹。 杀戮过后的三天也即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美国依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当即宣布改名为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改叫这个名字。战后的194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片废墟旁重新建设起利迪策村。150名妇女和少数儿童重返家园。除了纪念的墙基,新塑的雕像,为了永志不忘,村里人以利迪策给新出生的孩子取名,近七十年里一直延续着这个习惯。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把每年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自此,世界各地很多国家都把“6.1”作为国际儿童节。
音乐家马蒂努( Bohuslav Martinu ) 话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生活在巴黎的马蒂努在欧洲已经小有名气。巴黎沦陷后他被迫流亡到美国,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利迪策惨案的消息传到美国,让他痛心不已。经过长时间的思考,1943年,他写下这个无比沉重的纪念作品。无法想象远在美国的马蒂努当时的心绪,他是如何撕开民族的伤痛写下这首民族的悲歌。对于死难者,“活下来的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桩罪行,包含无数次沉默的罪行。”远隔着大洋,可望而不可及的故国,马蒂努和所有流亡的音乐家一样,“眼睛,闪耀着雨水,大雨滂沱,当上帝命我喝。”(保罗·策兰诗) 马蒂努这首不长的作品收录在EMI公司出版的一张纪念唱片中。打击乐、铜管、弦乐的低音滚过一片肃杀之气,瞬间把人们带入那个冷酷的年代。仿佛屠杀的序幕拉开,弦乐和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在高音区轮番摧毁着听众的神经。继而崇敬的哀悼之意弥漫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一阵紧似一阵的打击乐和铜管乐犹如五雷轰顶。那是天神雷公的震怒,是上帝的威严审判。慢板过后,中速的行板哀歌一片,捷克古老的民歌旋律披戴着泪水,发出泣血的呼喊。结尾的慢板,哀婉和祭奠之思流淌成一条铅灰色的河。回想起电影《利迪策惨案》中那个因偶然事件没有死在利迪策村里的幸存男人,无着无落的他在一片白茫茫的雪野嚎哭迷走,那一刻,似乎马蒂努就是那个男人的化身,每个音符都是内心的刺痛,每个小节都是村舍的坍塌。曲子虽然只有八分多钟,却是一座无形的亡者纪念碑。自始至终,马蒂努把捷克和波西米亚古老的曲调,以及文西斯劳斯(Wenceslaus,1378—1400,波西米亚国王)时代的圣歌用在这个短短的作品中。两种不同的音调交叠在一起,让全曲从始至终充满了紧张感。隐约间也能够听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动机。作曲家是否在诘问寒彻的大地:这是谁的命运?谁可以操纵命运?手无寸铁的利迪策人如何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捷克电影《利迪策大屠杀》剧照 岁月翻黄了一页又一页,利迪策惨案也退到历史档案的深处,灰尘蒙面,只成为纳粹德国种族灭绝的一个证据。就连前往纪念的人也逐年减少。好在2012年10月10日,德国总统高克访问捷克,在捷克总统克劳斯的陪同下,一起到利迪策惨案发生地哀悼遇难者。利迪策惨案发生70年来,高克也是首位到访事发地的德国总统。
德国总统高克访问利迪策 风中的魂魄,岁岁年年飘过利迪策的雕塑和纪念碑。岁月剥蚀着过往的岁月,还有人记得重重叠叠的伤痛?电影《利迪策惨案》闪回了利迪策人曾经的笑容,尖顶的木屋农舍,木头的桌面,蜂蜜,面包和美酒,一家一户普通的一餐饭,无法不记起策兰让人欲哭无泪的诗句: 桌子,时光之木做成, 摆上了烧好的米饭和酒。 满座 不闻人语,但见吃饭,喝酒。 一只手,我吻过的, 给一桌人上灯。 遗憾的是,马蒂努的《悼念利迪策》,因为作品短小很少被现场演出。捷克爱乐乐团来中国那么多次,去过那么多城市,演奏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的很多作品,却没有马蒂努的《悼念利迪策》,无法让我们在音乐会现场感受那些呼号的生命。又逢“6.1”,《利迪策大屠杀》的电影和《悼念利迪策》的音乐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个历史的定格,所有长眠在利迪策的土地上的孤魂,为的是不再流无辜者的血,不再有生命的横死。惨案已经过去77年了,会有多少儿童乃至成人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地方?《悼念利迪策》音乐停止之时,也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