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2|回复: 0

[哲史艺丛] “音乐无国界”这事,被巴伦博伊姆做成了行为艺术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3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无国界”这事,被巴伦博伊姆做成了行为艺术作品

2018-11-23  李岩  大家


导读

如何判断一场音乐会的曲目是不是值得一听。有个简单粗暴的办法:看节目单的长短,越短,曲目质量越高。





1.jpg
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

被乐迷昵称为“姨母”的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带领自己的“亲兵”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来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天,让乐迷们大呼过瘾。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各种媒体在谈到他时,基本都没说他是哪国人

不是不想说,是真不好形容:他是犹太人,出生于阿根廷,拥有西班牙国籍,曾长居英国,后来常年主持着一家德国交响乐团和一家意大利歌剧院的工作,还是极罕见的同时拥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公民身份的人。

都说“音乐无国界”,但看这老头的经历,总觉得他已经把“音乐无国界”玩成了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今年北京最重要的一套音乐会,可能没有之一

巴伦博伊姆要来连演三天这件事,在古典乐迷圈念叨了小半年了。虽然我没做过具体统计,但可以想见,一定有打飞的来北京专程看这三场演出的人,因为之前很多不如这个的演出,也依然有人打飞的来看(古典音乐在我国真是热起来了)。

我敢说出其他演出“不如”这个,是有底气的,因为其他演出很难凑齐大师、名团、嫡系、“硬菜”、套餐这五项指标。

先说大师。毫无疑问,巴伦博伊姆是当今古典乐坛少数称得上大师的指挥家之一。而且他还是指挥+钢琴的双料大师,就是说哪怕他完全不会指挥,只靠钢琴技艺,就足以进入古典音乐史。他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对他近乎顶礼膜拜,这个学生叫郎朗。

2.jpg
巴伦博伊姆指导还很年轻的郎朗

如今正在热播的《吐槽大会》,曾请郎朗来做主咖,吐槽的点之一,是郎朗被一个古典乐排行榜评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11位钢琴家之一。“人家都评十大,怎么到你这就改11大了?”李诞们当时的吐槽让大家哈哈一笑。其实这个评选是非常严肃的,来自世界最权威的音乐杂志之一——英国《留声机》杂志评选的改变古典音乐的50名艺术家,包括了指挥、钢琴家、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演奏家、歌唱家、四重奏乐团、唱片制作人等等,每项入选的人数不等。郎朗能够入选11位钢琴家之列,是特别大的一项荣耀。

然而这个榜单名为50名艺术家,上榜人数却是49人,因为有一个人重复上榜了,在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11位钢琴家和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15位指挥里,他都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巴伦博伊姆,一个靠弹钢琴和指挥乐队都可以传世的人。

3.jpg
《留声机》杂志改变古典音乐的50名艺术家榜单,红圈是郎朗以及出现了两次的巴伦博伊姆

名团、嫡系、“硬菜”、套餐,这四个因素要合在一起说。

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歌剧院之一,成团至今已近450年。但单论水平和影响力,却不是最顶级的那几个之一。它算一流,但不算超一流。比起随后登陆国家大剧院的柏林爱乐,以及每年一月一号都在央视直播新年音乐会的维也纳爱乐来,是要弱一档的。

但这次难能可贵的,是巴伦博伊姆亲自带团。自从1992年以来,巴伦博伊姆就出任了乐团首席指挥,至今已经26年,乐团里很多乐手都是从一入团就在大师手下训练,默契度不是普通的客座指挥可比的。一般来讲,这种指挥大师带嫡系乐团,往往能有不亚于客座指挥带顶级天团的效果。事实上,三场音乐会下来,观众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很多不太了解古典音乐的人,常会困惑于一件事:如何判断一场音乐会的曲目是不是值得一听。其实有个简单粗暴的办法:看节目单的长短,越短,曲目质量越高。如果上下半场都是一堆曲目,那基本是面向非乐迷的普及型音乐会;如果上半场两三首曲子,下半场一首较长的曲子,那这是比较标准的名团做派;如果上下半场各一首长曲子,那这就是难得一见的良心演出了,是乐迷最喜欢的“硬菜”组合。

看节目单判断演出质量,这是因为想撑满半场演出,一定要拿出四五十分钟时长的作品来。如果半场只有一首曲目,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一首交响曲,或较长的交响诗、协奏曲,其分量与十几首小短作品拼起来的演出,不是一个层级的。

这次巴伦博伊姆带来的三场音乐会都是上下半场各一首交响曲,节目单极短,也就预示着“菜”极“硬”。而且其中包含了勃拉姆斯的全套四首交响曲,这样的套餐也是难得一见的。

大师、名团、嫡系、“硬菜”、套餐,凑齐了这么多因素,虽然2018年还没过完,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今年北京最重要的一套音乐会,可以不用加之一

古典音乐界“社必劳”最高的交响曲,可能没有之一

说完了“最重要”没有之一,接着说说“最浓郁”没有之一。

这次巴伦博伊姆的三场音乐会一共六首曲目,重头戏是前两场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在所有四首勃拉姆斯交响曲中,尤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以下简称《勃一》)最为重要,这从曲目顺序上就能看出来。

四首交响曲,基本是按照从1到4的顺序演奏的,唯一变数就是第一天的演出,上半场演奏《勃二》,下半场演奏《勃一》。一般来讲,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要比上半场重要,很多“学生党”乐迷在剧院外边等待演出开始,再从“黄牛”手中买折价票,就是这个原因,即使看不到上半场也能接受,因为能看下半场,就算看到了多半场。

巴伦博伊姆特意把《勃一》排到下半场,这代表了他对勃拉姆斯整套交响曲的一种理解:首演的下半场,最重要的时刻,排最重要的曲目。

《勃一》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投入心血最多的一首曲子。

4.jpg
勃拉姆斯

我们中学政治课上都学过政治经济学,其中有个概念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称“社必劳”,指的是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凝结的“社必劳”,这个时间越长,商品价值越高。如果用这个概念来衡量交响曲,那么《勃一》可能是古典音乐界“社必劳”最高的交响曲,也许没有之一。

都说文无第一,但音乐爱好者们也常给作曲家排序。无论怎么排,勃拉姆斯一定位列top10,甚至top5之列。这么牛的作曲家,却没有按“惯例”写九首交响曲,而是只有四首。究其原因,大概是勃拉姆斯太把交响曲当回事了——没准备好之前,绝不动笔。所以他的第一交响曲酝酿了足足二十年,完成时已经43岁了。

43岁如今看是个中年人的岁数,但在古典音乐家里,已经堪称晚年,几乎所有大牛级别的音乐家,完成第一首交响曲时都比他年轻得多。勃拉姆斯的老师舒曼写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31岁,比勃拉姆斯更晚的马勒完成《马一》时28岁,贝多芬写完《贝一》时26岁。至于写作了41部交响曲的莫扎特和9部交响曲的舒伯特,则分别在35岁和28岁就英年早逝了。

刚开始酝酿《勃一》时,勃拉姆斯长这样——

5.jpg

完成《勃一》后,他已经长这样了——

6.jpg

鬼知道这二十年他经历了什么!

既然说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就得说说勃拉姆斯在古典音乐版图上的地位以及师承。他和贝多芬、巴赫一道被尊为德奥音乐“3B”,在很多乐迷心中有不亚于贝多芬、莫扎特的地位。他师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舒曼,跟舒曼夫人克拉拉·舒曼有过一场旷世师生恋。因为这场近乎单相思的恋情,他终生未婚。从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性格特质:追求完美,比较拧巴,有一定的精神洁癖。

勃拉姆斯被视为德奥音乐纯正的继承人,年少时把贝多芬当作偶像,对他的九部交响曲顶礼膜拜,以至于觉得交响曲这种曲目类型基本已经被贝多芬写到极致了,没啥再写的必要。所以尽管他从二十出头就开始琢磨交响曲的创作,却一直没真的写出来。二十年磨一剑拿出的《勃一》,也被认为与贝多芬后期的交响曲非常像,因此有人把《勃一》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这也是对勃拉姆斯的一种肯定。

《勃一》在时间上的“浓度”,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讲。第一,是勃拉姆斯为其酝酿的时间长达20年;第二,是勃拉姆斯这个人,堪称德奥音乐集大成者,无论从作曲技艺还是对作品的苛刻程度上,都是作曲家群体中罕有的。从功利的角度讲,他的时间更值钱,他用本可以创作其他更多优秀作品的时间,来写了这一部交响曲。

基于此,我才敢说,《勃一》是古典音乐界“社必劳”最高的一部交响曲。

古典音乐界国籍最复杂,最有国际化眼光的艺术家,没有之一

本文开篇提及,巴伦博伊姆的国籍非常复杂,同时拥有阿根廷、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班牙四重公民身份,但却常年居住在德国和意大利,执掌世界上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以及最好的歌剧院之一——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可以说,民族和国家身份,是他音乐生涯里不可缺席的一部分,这从他还是11岁的钢琴神童时就已经注定了。

7.jpg
十几岁时的巴伦博伊姆

众所周知,巴伦博伊姆从很小就展露了惊人的音乐天分,7岁时便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首次举办了公开的个人独奏音乐会,10岁时在欧洲首演,演出地点正是后来他担任音乐总监的斯卡拉歌剧院。11岁时,他就受到当时世界指挥界“一哥”富特文格勒的赞誉:“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这个男孩真是个奇迹!”但因为富特文格勒加入过纳粹,身为犹太人的巴伦博伊姆在父亲的指示下,并没敢跟富特文格勒走得太近。但实事求是地讲,富特文格勒那一句赞美,大大加速了巴伦博伊姆成名的过程。一个纳粹党员成为一个犹太人的音乐伯乐,这本身就是“音乐无国界”的体现。

在整个泛文化界,巴伦博伊姆被很多知识分子高看一眼,是因为他和巴勒斯坦思想家爱德华·萨义德的友谊,以及伴随这段友谊而诞生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8.jpg
萨义德(左)与巴伦博伊姆

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界成就最高,最有世界知名度的巴勒斯坦人,被称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开山祖师,生前主张巴勒斯坦建国,态度很激进,为此还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闹掰了,因为他认为阿拉法特出卖了巴勒斯坦领土。

这样一个人,本该与犹太人势不两立,却与身为犹太人的巴伦博伊姆一见如故。

据说俩人是这么认识的。萨义德主业是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但酷爱音乐,也是一位音乐评论家和钢琴家。1993年,他在伦敦一家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手里攥着一张两天后的音乐会门票,那场音乐会的指挥正是巴伦博伊姆。正巧此时,巴伦博伊姆也来到前台办入住。作为世界名人,俩人本来就神交已久,当场开始了“你不是那谁吗?”“对啊,你不是那谁吗?真巧啊”之类的寒暄,并攀谈了起来。从此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友谊,并对世界有了些许的改变。

从1993年在伦敦巧遇,到2003年萨义德去世,两人保持了十年的挚友关系。两位国族背景相对抗的人,就音乐、文化、社会问题反复切磋,并于1999年取意歌德的《西东集》,在德国魏玛共同创立了“西东合集管弦乐团”。乐团成员主要是年轻的以色列与阿拉伯音乐家,而且还特意吸纳了一定量的伊朗音乐家(伊朗是一个非阿拉伯国家,同时与以色列也有冲突)。

9.jpg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世界上最互相抵触的两三拨人,用他们不同肤色的双手拨弄乐器,演奏出同一种声音,传达出和平的主张。而且,2012年的时候,巴伦博伊姆还带领这支乐团在教皇本笃十六世面前演奏过。这个乐团的构想,以及种种演出经历,本身就是很大胆的行为艺术。

当然,千百年的国族矛盾不是一个乐团能解决的。虽然巴伦博伊姆本人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公民身份,但“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处境还是比较尴尬。无论是以色列,还是阿拉伯世界的埃及、约旦、巴勒斯坦,都对这个乐团下了逐客令,不许他们来举办音乐会。或许,这些逐客令,就是这个乐团存在的意义。如果能够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去演出,可能也恰是这支乐团解散的那一天。

从国际视野和思考深度的范畴看,巴伦博伊姆也是音乐家群体里的异数。

结语

巴伦博伊姆的聪明,使他在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从“神童”一直红到“老艺术家”。他是天生的政治家,比如在国家大剧院排练时,用一句“我能把你们这个厅搬到柏林吗?”,就让大剧院方面、中国观众、乐团成员和他自己,都有了面子。这也不难想象,他为何能在各国乐迷中都能受到欢迎。一方面有着内心坚定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有很娴熟的外交手段,这很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外圆内方

未来人们在书写这几十年的音乐史和文化史时,巴伦博伊姆用自己的经历做的这项名为“音乐无国界”的行为艺术,一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9:19 PM , Processed in 0.0321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