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 | 英国印度裔作家。1932生于中美洲城市、英属殖民地西班牙港。18岁时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23岁时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以殖民地生活和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为写作题材,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爵士。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这样一条大街,房子被油漆成亮绿色、大红色、粉红色,蓝色的清洁马车在街上逡巡,人们院子里都种着高大的椰子树、李子树、芒果树,海水咸湿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孩子们的玩闹声四处回荡。
你会不会觉得,这仿佛是童话镇?
但如果又告诉你:亮绿色的房子里的家具是主人偷来的,粉红色的房子其实是一间妓院;蓝色的清洁马车装满了四处搜罗来的垃圾,它们却是这条街最抢手的廉价商品;椰子树、李子树、芒果树迟早会被尽数砍去,代之以灰砖灰墙;孩子们回到家后,将面临父亲的无故打骂。
你会不会又觉得,自己一生都不愿涉足此地?
米格尔街就是这样一个集光鲜童话和惨淡现实于一身的地方。
米格尔街上的人有着各色各类的头衔:木匠、诗人、学者、拳击手、机械大师、疯子、小丑……
但每当我读完一个人的故事,我都会觉得他的头衔绝对是假的:木匠不干活,诗人写不出来诗,疯子是装疯……
最名不副实的要数小丑摩根。他所有的招数都无聊透顶,无人理会,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尝试。
摩根的主业是做花炮,但也从来没有人来买。他感到失败极了。
终于有一天,摩根被妻子发现和别的女人睡觉,妻子只用一条胳膊便把身材瘦小的他拎在半空,在大街上示众。那场面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捧腹大笑。
《米格尔街》第一版封面
这是摩根第一次真正让所有人大笑不止,摩根却被自己的羞耻击垮了。
他点燃自己制作的所有花炮,放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壮观的大火。那天的花炮秀足以载入史册。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摩根也有值得被称赞的地方。
火光蹿上了天空,整条大街都被映成了热烈的红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蜷缩着瘦小的摩根,蜷缩着他被忽视已久的灵魂。
摩根最后离开了米格尔街。米格尔街上流传着他在异国他乡出人头地的传奇。不管这是否属实,在米格尔街人的心目中,摩根终于得到了他长久以来最渴望的关注和认同。
但被忽视已久的不止摩根一个人。事实上,米格尔街所有人的荒诞不经,都是他们为了获得关注而做出的失败的尝试——
机械大师巴库每次兴师动众地修理卡车,最后都会让卡车瘫痪;
诗人B.华兹华斯说自己要写出能感动全人类的诗,最后却销声匿迹;
最令人惋惜的是天才伊莱亚斯:所有住在米格尔街的人都公认伊莱亚斯将拥有最光明的未来,然而他参加了八次考试,却一次也没通过。最后他只好当起了米格尔街上的清洁工人。
可是,他们不是屡试屡败,而是屡败屡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走出米格尔街的机会,大部分人终生都被局限在这条大街上。他们为自己寻找到一个身份,冠上一个头衔,不管是否名不属实,都继续在这条大街上兴高采烈地生活下去。
奈保尔
《米格尔街》就是这样一部由众多人物、众多故事串联起来的小说。讲出这些故事的人,是一个名字、年龄不详的孩子。
事实上,这个孩子正是儿时的奈保尔。
奈保尔出生于米格尔街所在的西班牙港。这座城市位于南北美洲的中心,因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初被西班牙所占领,后来,这里成为英国殖民地,汇集着从亚洲和非洲移民而来的农场劳工。
Miguel Street. Vintage. 2002.
十八岁时,奈保尔来到牛津大学求学,从此定居英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他脱离了殖民地环境,但从文化心理上来说,殖民地背景成为他一生想要追寻探索的文化根源。
《米格尔街》便表达了奈保尔对自己殖民地家乡的追忆。奈保尔儿时所看到的色彩、所听到的声音、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件,全都回溯到了他的笔下。奈保尔以自己年幼时的眼睛为镜头,捕捉着殖民地生活的一个个场景。
因此,《米格尔街》中没有奈保尔本人对人物的评判,只有孩子充满稚气的记录。在他眼里,技术糟糕的机械大师、没有一丁点才华的诗人、考试都没法通过的天才,这些“失败”的人,也同样值得被讲述、被纪念。
青年时期的奈保尔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接受程度往往比大人高得多。米格尔街上的人再古怪荒谬,在孩子看来,他们的存在也丝毫不缺乏合理性。
在小说的结尾,讲故事的孩子也和奈保尔一样,最终离开了西班牙港。临走之前,他对技艺不精的机械大师巴库说:
“巴库叔叔,我本来不想告诉你的,但我还想看你修车。”
巴库的眼睛被这句话点亮了。
奈保尔在少年时期就意识到,殖民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世界,殖民地只是那个大世界的阴影。
西欧国家控制着西班牙港的物质资源和文化教育,而在殖民地生活着的劳工们则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亚洲和非洲的文化习俗。这些文化因素混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殖民地地区独特的、难以定义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创造着殖民地的历史和故事。
位于中美洲的西班牙港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殖民地无足轻重。殖民地的历史可以随便被丢弃,殖民地的过去可以被遗忘。
然而,对于奈保尔,甚至更多在殖民地生长、生活的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在写作生涯开始之初,奈保尔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他到底应该写什么。这时,奈保尔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声音。
奈保尔的父亲是一个记者,收集和记录着殖民地社区的故事,他将自己写下的故事悉数讲给奈保尔听。奈保尔在自传中写道:“这些故事是我在世上的安身之本。”他意识到,那个英属殖民地城市,那条群族混杂的街道的故事,是自己的故事应该扎根的土地。
因此,《米格尔街》,奈保尔的第一部小说,背景就设立在西班牙港。这里追溯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没有什么深厚的历史底蕴,但这里依旧是千千万万人回忆的源头。
奈保尔
《米格尔街》承载着奈保尔的儿时记忆,却并不是一部个人回忆录,而是对一个群体的记录,对一段历史的叙述,对一个地方的尊重。
正如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所言:“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即使《米格尔街》是一部虚构性的小说,这条大街却从未显得虚无。奈保尔记录下来的话语、人物、情节,就是米格尔街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