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4|回复: 0

[父母心声] 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6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张明扬 大家  2018-08-16

这些年,看见身边有朋友生了二胎,除了祝贺之外,隐隐都会有些“同情”,碰到密友嘴里还会不阴不阳的说几句“你真有钱”“你全家都是勇士”等等,总之完全丧失了传统中国“多子多福”的那种欢乐语境,反而为别人瞎操心。


当然,我接触的朋友大多都是所谓的中产家庭。在中国的中产家庭中,特别在一二线城市的,生二胎越来越被视作一个冲动的“小众消费”,一个导致“消费降级”的自我“摧残”,一个牺牲了自己所有时间蓬头垢面的悲慛形象,一个幸福感被危机感抵消的非理性行为。



乱,图自网络


在二胎政策放开的刺激下,2016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曾创下一个本世纪高点:1786万。但到了2017年,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数据迅速回落了63万,二胎放开并未起到预期中力挽狂澜的作用。在一线城市,二胎率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北京为例,近两年二胎占全体新生儿的比例始终在30%左右徘徊,而2017年全国范围内二孩占比已达51%。



中国新生儿数量未见明显提升


如果将“生育二胎”视作政府的一项宏观调控的话,我们必须得承认,相比起货币放水和财政扩大支出而言,二胎是对政策相对最不敏感的一个领域,在其他领域无往不利的调控魔力在这里似乎收效甚微。


我们曾想当然地以为,一个被严控数十年的领域,一旦正式放开,就像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一样,将自动释出无穷的“生产力”,但事与愿违,光放开已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了。


争鸣:生二胎怎么这么难?

就算鼓励生十胎,恐怕也没什么用

一个家庭的生育决策,正如贝克尔所言:“应当由其收入、教育以及其他个人因素来决定,让家庭自住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


《一直催你生娃的爸妈现在不想说话,并发来一个白眼》

很多城市家庭,好不容易不提“传宗接代”了,要不要生二孩,谁来带二孩,又让两代人“撕”起来。


以上两篇为《腾讯·大家》此前发表关于此事的不同观点文章,您认为哪篇文章更有道理,请参与文末调查。



上不起的学


关于拒绝生二胎,中产谈论最多的自然是经济压力。上流社会和底层群众可能都会认为这很矫情,前者生二胎再多钱也花得起,后者认为生养孩子能花几个钱。


当有朋友问我“要不要生二胎”时,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没钱”。这当然有很多戏谑的成分,事实上,狭义的生育成本本身一般不会成为是否生二胎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奶粉钱、尿片钱在城市中产家庭中是一个并不难消化的新增成本,生活生活,生了就能活嘛。


二胎家庭很大一块成本来自房子,尽管现在有上下床,但如果是一儿一女,到了合适的年纪,总是要一人一个房间吧?仅这一点,很多房子小的中产就望而却步了。


不过,最深层次的经济恐惧还是来自教育。


在大中城市,教育成本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不可控”。如果你是一个“高需求父母”,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远期成本足以让你倾家荡产,事实上,很多二胎父母在计划到中学乃至留学时,就不得不面对财政枯竭,预期收入与支出无法匹配的状况,这时候的一个自我安慰往往是“大不了卖房子”,这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倾家荡产”了么?


如果以一线城市私校一年10万学费这个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来计算的话,小学6年,中学6年,一个孩子的学费就是120万,两个孩子就是240万。这还没有考虑幼儿园,不上好的幼儿园能上好的私立小学么?也没有考虑留学,你给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难道不就是为了留学么?这样一算,学费可能还要翻个倍,对于要求高的父母,二胎家庭的教育支出突破500万并不夸张。


还可以友情提醒一句,一个孩子上私校,一个孩子上公立,太有道德风险了。


当然,你可以说,莫欺中年穷,你怎么知道我未来不会收入大涨啊?你对个人有信心我很为你高兴,但学费难道就不会涨啊?这些年私立学校的学费不仅跑赢了收入增长,也跑赢了通胀,甚至跟上了最不可能企及的税收增长速度。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可以走公立教育的道路啊。这当然很好,可能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好的公立学校需要学区房,这笔钱准备好了么?好的公立学校需要社会资源,这笔资源准备好了么?


如果受限于种种资源,最后两个孩子上了比较一般的公立学校,你或许又会隐隐的自我拷问一下:如果只生一个,会不会孩子的学校就好比现在好了?这就不能再想下去了。


这时候,你就只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了: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



近日,济南一间无厨无卫的11平方米传达室作为“学区房”拍出了51万天价



伤不起的“伴读”


这里说的还是狭义的教育,教育压力又岂是金钱能够涵盖的。这就是富裕阶层生二胎也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了。


在中国的当下的教育竞争中,如果说由金钱和社会资源决定的学校固然重要,也可以说最重要,但父母对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从广义上说,择校本身也是一种时间精力投入,而父母的时间投入往往又可以部分决定你是否被名校所录取。


如果父亲参与度不特别高的话,两个孩子的教育“陪伴时间”就足以完全拖垮一个有工作的母亲。当下的教育制度,强调父母的参与固然比我小时候那种父母只管看成绩(好了就夸,不好就骂)的理念更为先进,但对父母的时间投入要求也几何级加大。孩子做作业时你要陪着,做完作业你要帮忙检查,孩子的手工作业你要帮忙做(实际上往往就是你主做),周末还要接送孩子去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忙,还有一个孩子上下学接送的问题,如果3点下课,你怎么办?如果你这可以搞定,只能说社会主义大锅饭真真好。


然后,如果是二胎,把这些事给Double呢?


现在的教育压力,感觉就是要把妈妈,小概率也可能是爸爸赶回家全职,谁可以3点下班啊?妈妈的职业生涯怎么办,自我实现怎么办?可能很多普通中产家庭还来不及考虑这么高冷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全职了,中产爸爸如何养活有二胎的四口人,如果家里没有阿姨的话。


如果说公立学校还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私校就更加坦诚了。很多一线城市的顶级私校在面试时,对,会有单独面试家长这一环节,可能会明确告诉你,他们需要家庭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各种要求几乎只有全职妈妈(爸爸)才能搞定,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有理想的妈妈,出于求生欲当时脱口而出的很可能是“老师放心,我很快就要辞职回家了,我会积极参与咱们学校活动的”。



《神偷奶爸》剧照



全职妈妈


即使没有日后学校的种种暗示和压力,如果生了二胎,夫妻中某一个回家全职带娃甚至可以看作一种经济上的理性选择。


一线城市的全职育儿嫂月平均收入已在8000上下,加上“年终奖”,雇佣一个阿姨的年度支出已逾10万元。我当然有理由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线城市妈妈会高于这个收入水平,但考虑到“亲自带”这些额外的精神获得感,很多妈妈还是会选择全职。


或许是中国当下制度中唯一对生育和二胎有激励作用的因素,很多有国企或事业背景的单位,对法定产假以外的假期(比如病假)往往持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治正确,这对于一个二胎妈妈自然是弥足珍贵,但是,这终究只能惠及一部分人,而且因为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往往是取决于领导的风格,但凡换了一个对此较真的新领导,你仍然要去考虑是否全职回家这个问题。


很多二胎妈妈在决定全职回家时,往往怀有一个朴素善良的远景:等娃大一点,我再杀回职场。但残酷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升级的职场技能竞争很可能让这一愿景化为泡影,同样现实的是,一旦你习惯了家中那种自由度,以及女性被赋予的某种“不工作也行”的社会评判,你很可能就会在犹豫是否重回职场时,哪怕遇见一些并不大的挫折,就会返回自己更习惯的那个战场——家庭。


说家庭是“战场”并不为过,很多妈妈甚至是参与度并不那么高的爸爸都曾亲口告诉我,家庭事务比工作要更累更琐碎,且缺乏清晰的获得感。与爸爸相比,与其说妈妈可以没有争议的全职是一种性别优势,还不如说是一种“福利陷阱”,你不由自主,本着为孩子为二胎牺牲的伟大情操坠入了这个陷阱。


或许你的老公会暂时抛下经济压力支持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暂时抛下曾培养出一个女学霸的骄傲支持你,但你怎么保证你的公婆,不会在你试图享受点购物乐趣时突然说出他们心中隐藏的政治不正确:我儿子已经很辛苦了,养了一大家人,你就为二宝省着点花吧。



爸爸


有时候,二胎家庭的爸爸也很难指望上。从理论上而言,二胎是一个家庭的共同决定,新增的劳动量当然应该由爸爸妈妈共同承担。如果你是全职妈妈,这一美好理论的悖论在于,二胎增加了经济支出,爸爸有责任更有压力去挣更多的钱来“填坑”,而这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爸爸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或者是无法证伪的交际时间来追逐升职加薪,尽管这一说法充满着男权的自私与话术,但“爸爸需要挣更多的钱”却并非矫情。


如果你不是全职妈妈呢,问题也不会少。你们家同样需要更多的钱,但挣钱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天然与养育二胎需要投入的时间持竞争关系,现实往往是你们需要在工作与家庭这两个场域同时增加时间精力的投入。


那么,时间从哪里来?娱乐,休闲,电影,朋友聚餐,岁月静好,砍掉这些时间。难怪有一位妈妈告诉我一句金句: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最无奈的是,在中国的家庭中,哪怕是相对平等的中产家庭,二胎新增养育时间的主要投入者仍然是妈妈,很多二胎妈妈几乎放弃了自己大部分的社交生活,要么对家庭全情投入,要么分一半给工作,总之牺牲了社交和人脉,从中远期来看,也牺牲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未来可能性。


但爸爸也委屈。与父辈相比,我们投入在育儿身上的时间分明要大于他们啊,父辈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压力没有我们大,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些“爸爸参与”的各种育儿理论,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父亲比现在更像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缺位者。


但问题是,现在育儿的时间精力投入本身就远远大于上一个时代,现在的父亲固然比上一辈辛苦一些,但却远远无法抵消育儿新增的压力。



《三个男人与一个摇篮》剧照


在传统社会,父亲是“多子多福”理论坚决支持者,传统中国男人大多从结婚起就有“生一窝”的远大理想。


但现在呢?我所见到的情况是,爸爸甚至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家庭生二胎的主要反对者,当作为“主要抚养人”的妈妈出于母性提出生二胎的建议时,爸爸往往惊慌失措地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对,我甚至有了条件反射,也因此被我妻子在家中多次耍弄,待遇几乎堪比巴甫洛夫的狗。


为什么?当一个男人拒绝对育儿和家务继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时,他自然会下意识地反对生二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妈妈如果在没有改造好自己男人的思想状态时,“一意孤行”生二胎,生完之后面对的很可能是一个甩锅的爸爸,或者好一些是带娃却很不走心的爸爸,以及由此产生的无穷家庭争吵。这时候,爸爸或许还会委屈的喃喃自语“我都说了不要生二胎了”。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妈妈会在考虑生二胎之前,确定好自己的老公已经被规训好,是一个无论从心理还是技能上都做好充分准备的“高参与爸爸”。


但问题是,太多中国妈妈面对的男人是没有做好此种准备的,是“不配”做一个二胎爸爸的,那就只有“再说”了。



老人


双方家庭的老人也是一个生二胎的重要变量。如果两边的老人给力,生二胎是一个更容易下的决心,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双职工的二胎家庭成为可能,甚至还可以不必雇佣阿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内部消化二胎产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但前提是,父母身体要好啊!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出现了由于生二胎,累倒了某位老人,然后小两口还要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再去照顾老人的“四面楚歌”。


更别说,在大城市家庭中,年轻人并不习惯和上一辈住在一起,如果生了孩子,特别是有了二胎,将迫于现实“违心”的和老人住在一起,如果再考虑到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天生分歧,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婆媳矛盾”正在酝酿中。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生二胎的坚定支持者。但据身边的朋友说,如果年轻人受老人的影响生了二胎,极易产生一种后果:生二胎之前老人各种高调各种大包大揽,生之后由于精力有限实在无力兑现承诺,从而产生了新的家庭矛盾。


于是乎,现在的老人家,往往在儿女没孩子时喜欢放话“多生一个”,当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体会到当代育儿和他们那个时代无法同日而语的压力之后,就逐渐现实主义的放弃了“初心”,甚至转而成为了二胎的反对者,“你们要生就生,我们反正带不动”。


更何况,一线城市的结婚育儿时间本来就相对晚,双方老人的年纪大了,更无法一力面对二胎的精力体力投入。



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老人不愿意帮子女带孩子,而喜欢出来工作



国家


请原谅我絮絮叨叨的,以“上帝视角”将二胎家庭中的各个角色都点评了个遍,我想强调的还是,生育二胎的压力之大,并不是单一的家庭可以一力承担的。特别是,考虑到“二胎”越来越像是一个国家行为,越来越与“生育替代率”“新增劳动人口”“养老抚养比”这些经济大词放在一起,国家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失位。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或许出于戏謔的说,政府从计划生育到鼓励二胎的转向过快,和变脸似的。但当此关头,政府的“变脸”其实还应该更快一点,变得更狠一点。


在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口专家心中,或许还在认为,相比过往的罚款开除,放开二胎已经是天大的政策突破,何必再去花钱花力去搞什么“鼓励二胎”呢


当一个国家的生育偏好被扭转,并不是“放开”本身就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的。考虑到日本、韩国等大力鼓励生育之后的低生育率,再考虑到中国大城市相较日韩更高的生活压力教育压力,再强调“放开”的效果不觉得很可笑么?从逻辑而言,中国不拿出比日韩更强大的鼓励生育措施,别说二胎了,一胎都快成问题了。


目前,我们只看到了已经排入日程表的减税(按家庭抚养人口计税),还有辽宁据说要推出的一揽子“奖励生育”措施,这些措施不可谓不好,但对于我之前说的那些二胎家庭的爸爸、妈妈、老人而言,对于可能要高出减税额一个甚至两个数量级的那些高额生活支出教育支出而言,现在看到的这些措施,只能说是一个安慰奖吧。


更重要的是,鼓励生育、鼓励二胎不是国家哪一两个部门可以单独承担的,这是一个大到教育、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补贴、产假、住房、医疗、妇女就业和男女平权,小到奶粉和疫苗,一个极其浩大,卷入无数实权部委的社会工程。


别的且不说,就仅以税收而言,税改中的“按家庭支出减税”,如果失之于繁,需要家庭用大量单据抵税,就很可能事与愿违,很难起不到鼓励生育的作用。在税改问题上,第一应该旗帜鲜明将鼓励生育(二胎)这个目标列上;第二应该大力简化流程,比如二胎家庭的个税起征点直接提高到3万元以上,最大限度减免二胎家庭的税收负担。 这几天蒋锡培先生的减税建议书不是刷屏么,时不我待啊。


毕竟,如果减税上都不能看到强有力的措施,怎么再敢奢望国家额外掏出钱来对二胎家庭进行补贴呢?


如果有一天,中国也像西方那样,有人靠生孩子“骗取”福利了,我想,中国的二胎难题就解决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4:58 AM , Processed in 0.0448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