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4|回复: 1

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起诉的不是假货和山寨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4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起诉的不是假货和山寨货

知乎日报  2018-08-04


题图:《律师本色》


相关新闻


8 月 2 日消息,据财新报道,美东时间 8 月 1 日,已知有 Rosen Law Firm、Pomerantz LLP、Law Offices of Howard G. Smith、Faruqi & Faruqi LLP、The Schall Law Firm和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LLC 六家律师事务所宣布代表投资者们展开对拼多多的集体诉讼,以追回投资者们因此蒙受的损失。


作为社交电商平台代表之一,拼多多在上市之后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指责。在上市的第五天,拼多多股价盘中一度跌破发行价。而在今天美股开盘前,截至发稿时,拼多多股价盘前下跌 4.23% 至 19.45 美元。


新闻来源:新浪财经


如何看待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


知友:Three诗睿(2300+ 赞同,法律话题优秀回答者,知乎编辑推荐)


看到新闻后,瞬时许多律师微信群众说纷纭,然而看起来好多说法都是言不及义,由于错误的信息传播对同仁以及民众有害无益,因而就此「美国多家律所对拼多多发起集体诉讼」事件做一些美国法律维度上的解释很有必要:


1. 拼多多被集体诉讼的直接原因是该司股价大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而不是大家所想的假货和山寨货(但假货和山寨货是导致中国上海工商局调查从而使股价大跌的原因),额外地美国允许合法做空——所以你懂的,相关方对拼多多虎视眈眈;


2. 诸如 Rosen Law Firm、Pomerantz LLP 非常擅长集体诉讼,细心的法律从业者和民众会发现这些律所基本都会以被诉公司发表了严重失实或误导性的声明、或并未披露相关信息为由提起——上海工商局调查拼多多的信息,拼多多可能涉嫌未披露这一信息给投资者(隐瞒了可能帮助投资者避免损失的信息);


3. 就集体诉讼而言,美国这些律所往往采取风险代理的模式,律师团队先垫付进行索赔和诉讼的全部费用,诉讼风险都由律所承担,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则无须承担风险,也不用花钱,所以大家基本都会蜂拥而上——也就是说成功索赔后律所才能拿到律师费,投资者基本等着胜诉拿钱就行;


投资者要做的仅仅是填写下面这类表格,等律所联系即可:



4. 全世界的投资者,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只要购买美交所挂牌的拼多多的股票,都可以参与赔偿分配(意味着购买拼多多美股的中国股民也可以参加美国证券集体诉讼索赔)——这受到美国证券法的保护,当然,是需要在期限前向法院提出申请的,不过如上一条所说,投资者只要填了上述那类表单,等律所联系就成;


5. 美国证券集体诉讼准据法一般是 1933 美国《证券法》或 1934《证券交易法》。


据 1933 年《证券法》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的要求,拼多多要在美国上市,就必须进行「充分而公正」的信息披露——所谓信息披露,就是拼多多需要在招股说明书中真实、准确、全面地披露重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发行人的财产、业务、管理等情况),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这种信息披露的要求不独在上市前,即使在拼多多上市后,仍必须按照 1934 年《证券交易法》的要求持续披露重要信息,同样不得误导陈述、虚假披露、隐瞒事实。


笔者按:以上的所谓披露重要信息,意味着普通谨慎的投资者在购买登记证券之前应当被合理告知的信息。


6. 不唯拼多多,当年很多上市企业都遭遇过集体诉讼,而拼多多被起诉,并不代表其一定会在此类集体诉讼里败诉——但是背后仍然折射了拼多多存在公司治理和风控问题(拼多多的问题不赘述);


7. 接上条,这些代表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的律所要想胜诉,需要证明:


  • 拼多多对重大事实有虚假和误导声明的行为


  • 投资者遭受了损失


  • 重大事实虚假和误导声明和投资者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 拼多多要有主观故意


  • 拼多多不适用美国法律规定的一些免责事由


8. 集体诉讼旷日持久,大概会持续 2-3 年,双方也可以在过程中达成和解——就集体诉讼而言,往往会导致被诉公司的市值进一步蒸发,所以很多时候被诉公司都会怂,所以无论应诉还是和解拼多多都会非常不好过(当然,估计拼多多会做个样子,表态要积极诉讼,但是在台下应该会通过谈判尽快达成和解协议以减少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Wifs P(400+ 赞同,审计、财务、会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CPA)、会计师事务所话题优秀回答者)


如何看待拼多多 IPO 估值接?未来市值能达到多少?


一个月前写了一句抖机灵的回答,昨天爆出集体诉讼的消息后被戏称为「勿谓言之不预」。其实并不是什么「言之不预」,只是按常理做出的推测。


但吐槽归吐槽,起诉归起诉,这桩诉讼案最后会怎么判现在可还不好说,并不见得拼多多一定就会输掉这场官司(虽然我挺希望它输的)。


之所以说是常理推测,因为这完全就是阿里被集体诉讼的翻版事件。


2015 年 1 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一份《2014 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这被认为是一份针对淘宝的白皮书,因为其中指称「阿里巴巴旗下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淘宝网的正品率仅 37%」。


同时指责阿里巴巴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突出问题。


虽然这份白皮书没挂多久就从官网消失了,但以此为切入点,紧接着在 2015 年 2 月份,阿里巴巴就遭到美国的几家律所发起的集体诉讼,起诉的主要理由就是阿里巴巴在 IPO 时隐瞒了重大风险,没有充分披露假货交易的影响,知情不报从而误导了投资者。


而这次拼多多的事件,起始于 7 月 27 号创维电视和媒体的发难,随后 7 月 31 号拼多多开发布会,8 月 1 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告说已经开始着手调查,然后当天美国那边就提起了集体诉讼,反应速度之快比之阿里事件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除了盛传的「钓鱼式上市」的笑谈,更要让人猜测是不是美国那边早早就埋了线人在拼多多里。


然而,对于阿里巴巴的这起集体诉讼在审理一年后就被美国的法院驳回;随后原告提出上诉,但在今年的 6 月 —— 拼多多上市前的一个月 —— 再度被驳回。


驳回的理由很针锋相对,法官认为阿里并不存在虚假披露,也没有隐瞒风险,而是在招股说明书中就已经向投资者充分说明了相关事由和风险。


那么阿里巴巴是怎么披露的呢?这就要去翻一翻 2014 年的那份招股说明书(Form F-1):


在风险提示(Risk Factor)部分的第一段,阐述整体经营风险时,就提到了「商家在平台上出售商品的质量风险」这一点:



随后在下文中另外花了两段的篇幅,单独就第三方商家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并由此对阿里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品牌风险,以及内部人员人员腐败和舞弊带来的风险,做了展开阐述:


(看不清图请点击放大,或者可参见 Alibaba Form F-1)


如果留心看上面的文字,阿里甚至不惜自暴家丑,告诉投资者在 2008-2011 的连续四年中,阿里巴巴或淘宝网都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贴上「臭名昭著」(notorious)的标签。


正式基于上述「坦诚」(滑稽)的风险披露,法院最终认定阿里巴巴在 IPO 阶段已经尽到了风险提示的义务,原告的主张不能成立。


这一事件中,起诉方原本最重要的主张之一,是怀疑阿里巴巴在 2014 年 IPO 时就已经知道工商总局这份白皮书的内容,但没有在招股说明书里指出这个问题。


这一怀疑的来源是由于白皮书中宣称,为了配合阿里巴巴的 IPO 进程,工商总局刻意推迟了这份文件的发布时间,律师团由此推断阿里和总局之间早就暗通款曲。


但这一点终究无法被证实,阿里方面一口咬死「国家工商总局在网站上发布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这份白皮书 …… 阿里巴巴从未要求国家工商总局推迟发布任何报告」(蔡崇信的原话)。


在提不出有利证据的情况下,法院是不会仅凭怀疑和推断来认可原告的这一主张的。


虽然最终胜诉,但当初阿里巴巴恐怕也是被这个案子吓出一声白毛汗(不知道那位拍板把白皮书挂上官网的主管官员最后又是什么命运)。


作为业务模式高度相近、直面 PK 的竞争对手,拼多多绝无可能忘记这么重要的案例,在写招股说明书的时候也决不会漏掉类似的风险提示 —— 尽管具体文字怎么写、写到什么尺度是可以把握的,但终究是要写的:


(同样,看不清图请点击放大)


比对一下两份,我坚信拼多多在写招股说明书时必定是反复研读并学习了阿里的 F-1,比如阿里说:


In 2008, 2009 and 2010, Alibaba.com, and in 2008, 2009, 2010 and 2011, Taobao Marketplace, were named as 「notorious markets」 in the annual Special 301 Report or Special 301 Out-of-Cycle Review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拼多多说,我没那么大名气,还没被老美盯上过,不过我可以写国内的破事儿:


For example, in January 2018, we were required by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 distributors of publications on our platform and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claim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甚至大概连遣词造句也秉持了拿来主义,比如阿里说:


For instance, we learned that in early 2011 and 2012 in two separate incidents, certain of our employees had accepted payments from sellers in order to rece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n http://Alibaba.com and Juhuasuan.


拼多多就说:


For instance, in early 2017, we found out that one of our employees had accepted payments from merchants attempting to rece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n our platform, and we reported such behavior to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authorities.


(这算英文精读课的 rephrase 练习?)


但拷贝不走样的好处就在于,能以很低的成本把风险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如果法官认为阿里巴巴尽到了风险提示义务,那么拼多多也可以据此推断自己基本上很难因为这一条被告到。


大约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的管理层之前就曾公开宣称,其打击假冒产品的方式「与阿里巴巴集团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处理假冒商品的方式类似」,完全是「一切向阿里看齐」的做派。


并且有了前车之鉴,相信拼多多的券商和律师也不可能不做任何面对集体诉讼的预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拼多多不见得就会输掉这场官司。


当然,拼多多留给投资人的把柄也不止售假行为披露不实这一点,诸如「三亿人」这类荒谬的宣传语,说起来都是可以被拿出来敲打敲打的。


根据目前的报导,提起诉讼的律师团也不是只揪着一个痛点,而是分工协作、四面包抄:


据了解,六家律所分工明确:Rosen Law Firm 声明调查原因是有人指控拼多多向大众投资者们发布具有极大误导性的商业信息;The Schall Law Firm 声明将调查拼多多是否涉嫌未披露相关信息给投资者;Pomerantz LLP 将集中调查拼多多及其高管是否涉嫌从事证券欺诈或其他非法经营活动;Law Offices of Howard G. Smith 和 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 LLC 表示调查焦点将集中在拼多多公司及其员工是否涉嫌违反联邦证券法。


(引文来源:美国律师事务所发起集体诉讼,会给拼多多带来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律所中,Rosen、Pomerantz、Howard G. Smith、Gewirtz & Grossman 都参于了此前对阿里巴巴发起的集体诉讼,也都是在集体诉讼领域老吃老做的老油条。


在刚刚经历了一次无功而返的诉讼后,如果没有几分把握,他们会这么积极迅速地投身需要自担风险的新战场吗?


但不管最后的判决是输是赢,或者花多少代价能达成庭外和解,上市五天蒸发 50 亿美元市值、上市五天就面临集体诉讼,都已经是抹不掉、不光彩的既成事实。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案子结果如何,拼多多都可以算是输了 —— 这也毫不意外,是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01:34 PM , Processed in 0.0402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