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0

[教育漫谈] 张丰:穷人家的孩子,绝不能按照兴趣填志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8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丰:穷人家的孩子,绝不能按照兴趣填志愿

 张3丰 大家  前天


CD店来了一个年轻人,刚刚高考完,问他成绩,只考了五百多一点。在四川,这不是一个太理想的分数,但是当他说出那个数字的时候,没有一丝不安。


小伙子准备找个大学去读影视专业,最好是那种“3+1”类型的,能有一年的时间交换到国外大学去读书。他对电影很了解,上一次来的的时候大谈库布里克电影里的音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理想,是将来成为电影后期剪辑师。


和言谈中的自信相比,他对未来明确的想法,更让我羡慕。我想起很多年前我高考填志愿的情形,那时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我的习惯,凡是不懂的事情,就买一本书来研究,于是,我就买了一本介绍中国高校的书,里面有一千所高校的简介。


高考前一个月,父亲来学校看我,算是战前动员。接下来,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包括填报志愿这样重要的事,也没法和父母商量。父亲唯一的建议是让我离开河南,“越远越好”。20年前是估分后直接报志愿,看了答案,估算一下分数,剩下的就是赌博了,并不比今天那些买球的人有更大的把握。


未来做什么?我确实一无所知,同学们也和我一样。大家选的都是一些“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之类的专业,到现在也没听说谁通过自己的专业发了财。我选了一个海边的城市,第一志愿也填了一个“国际贸易”,第二志愿就填了一个“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录取了我,到大学我才发现,班里的同学几乎没有第一志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大家都是“被调剂”或者第二志愿。


大学没读到自己想读的专业,这并不重要,其实没有谁知道将来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现在各省陆续公布了分数,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只有按自己的兴趣来,将来才有好的发展”。但是,对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读到高中毕业,虽然已经18岁,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


即便是读了“汉语言文学”,我们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我是到了大四,才不得不考虑自己将来做什么才能活下去。想来想去,以自己的性格,还是做一个编辑比较稳妥。那时候想法很单纯,认为很多工作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编辑这个工作,却只需要面对文字,简单而纯粹。


我印制自己的简历,发现并没有什么履历能够证明自己适合当编辑。我和朋友在读大学时办了一份报纸,当然属于“非法出版物”,不过学校很宽容,我们还是出了好几期。我没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却“办过报纸”,这就是我的“工作经验”,这对找工作没什么帮助。


更要命的是,我在招聘会上并没有看到哪个单位招聘“编辑”。唯一沾点边的是青岛监狱。他们招聘编辑,大概是办黑板报吧。我恭恭敬敬地投了简历,然后就回家过年了。有那么几天,内心相当忐忑,我幻想着自己到监狱上班,每月收很多篇犯人的稿件。事实证明,这真是过于天真了,这个职位其实是真正的肥差,哪能会在招聘会上选人呢。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才对自己有一种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这个时候,大学四年都已经浪费完了。大学毕业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残酷的真相,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只是帮父母做点家务,或者干点苦力养活自己的话,这话还有点道理。但是,如果“当家”是指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办法,那么,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当家”就要晚很多。


很多农村的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就会面临重大选择,是毕业出去打工,还是努力考高中,迎接一个未知的命运?那些选择读高中考大学的,在15岁的时候,就不得不放弃一切和高考无关的事情,全心投入到高考这个大决战中。他们没有资本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没有机会遇到那些能影响自己的灯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因此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履历表上的“兴趣”一览,会让人尴尬。我通常填的是“读书”,但是读书算是什么兴趣啊。有钱人家的孩子,再不济也可以多填一个“旅行”吧。



穷人家的孩子都是时代之子,所以在90年代刚加入WTO的时候,他们都想学国际贸易,到了新世纪,他们都想学信息工程。他们能够感知到时代的洪流,但是当时代的气息流淌到他们周围的时候,早已是强弩之末。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不是那样的鸭子。他们属于后知后觉的一类,只能跟随潮流,无法引导潮流,更不知道这潮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所以,你要告诉他们:按照你的兴趣去报志愿吧。他们会很自信地把流行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兴趣”。直到很多年后,才有少数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从初中到高中,从13岁到18岁,在形成自我意识最关键的时期,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可能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的。他们的视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今后他们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日本导演北野武也是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母亲希望他大学能读个理工科,毕业后能进一个大公司。他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突然决定退学,决定去学表演,当演员。他把这个决定形容为一场“死亡”,他否定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人生规划,父母的绝望和不理解,真的和他死掉了一样。


很有可能,每个人都需要这么死一次。和父母摊牌,自己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也做不到他们希望的样子。和自己的过去摊牌,过去的很多年,自己的努力全部是错的,或者是无意义的。至此,人才有可能赢得新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23 AM , Processed in 0.0285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