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0

[父母心声] 令人失望的中国爸爸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9 07: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令人失望的中国爸爸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吗

 李梓新 大家  前天

如果你和几位家庭主妇凑在一起聊天,其中的常规话题之一,就是数落家里那位爸爸如何做“甩手掌柜”、对育儿事务不闻不问。


“他哪懂带孩子啊,换个尿不湿都会穿反了。”

“只要让他和孩子独自在家相处一天,他就会崩溃。”

“他一年到头四处飞,家里孩子也见不上几面。”



但如果你以为这场吐槽大会的目的是妇女们为了掀起家庭革命,让男人回家带娃,那么且慢,你应该是会错意了


妇女界的吐槽,有时其实也是炫耀


而如果这时你不解风情来了句:“我家老公不是这样哦。”


那么,投向你的目光将会是“哎哟?”“得了吧”“男人都一样”“来秀恩爱了!”等种种复杂信息的组合。


埋汰中国父亲是一种流行话语,因为中国的父亲们总体上也确实表现得不尽人意。


如果跟美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在美国,居家专事照顾子女的父亲,1989-2012年的二十多年间,从100万翻倍增长到了200万。


而有18岁以下孩子的美国家庭大约有1800万个——这意味着每9个美国家庭,就有一个由爸爸主导育儿


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


不过即使如此,在每周育儿时间的对比上,美国父亲们都还平均不足美国妈妈的一半。



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


虽然中国暂时没有相关统计数字,但以我从小学到中学陪孩子过程中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家庭来看,“爸爸主导育儿”的比例应该是极低的。


育儿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生活起居饮食,到性格、行为习惯培养,再到为升学做的种种准备——这是一项体量庞大却又要求心细如丝的长年工程。


在中国,这项工程多数还是为妈妈们所承担,也有为数不少的妈妈在其中找到了成就感。


中国特色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男人依然被赋予为全家人“狩猎捕食”的传统使命,洗手做羹汤则被视为胸无大志


如果一个30岁出头的男子不是满脑子想着如何“快速致富”“财务自由”“执掌权力”,就会被视为非主流。


于是年轻的中国爸爸们,一边集体沦为市面上各种“成功学”的囚徒,一边背上了不理家事、“丧偶式育儿”的骂名


他们之中,没有人会想改变吗?


在我看来,中国爸爸在家庭的集体不作为,其实有大半是社会观念和家庭期望所致。


爸爸不带孩子,给老人带?


今时今日,育儿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领域。


一个孩子自诞生之日,就成了对其父母精力的极大消耗者。事实上,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全职妈妈一个人单打独斗根本搞不定那个小精怪。


我有一位朋友,生孩子时恰逢老公拿到风投决意创业,家里老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过来帮忙。


她从媒体编辑变成了全职妈妈,每天要花很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带娃,甚至出门买菜也要带上娃。老公那边正打着鸡血带领团队大干快上,没日没夜争取APP早日上线,回家也就是睡个觉,翻个身又去上班了。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你的精力黑洞


TA无时无刻不想吸引你的注意,捣个乱、或者追着让你陪TA玩、不让你走开半步。好不容易哄到TA睡觉,放下床时一不留神,TA就破功哭醒。



再爱孩子的人,也无法24小时持续这种虽然充满爱意但营养不能说太高且无限消耗体力的工作。


虽然看着孩子逐日缓慢成长,但一想到接下来还有数年时光日日如此,脱离社会后精神与价值感上的虚空,以及情绪的压抑,就会交替作用、日积月累。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带孩子一定要有帮手,要轮替。而在中国,轮替的人通常不是孩子的爸爸,而是双方的老人。


但我们必须很悲哀地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在种种生活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太大了。


三代同堂之家,常会出现以下情景:


买个昂贵一点的厨具,老人会觉得你浪费矫情;

带娃出去旅行,老人会说小朋友怎么那么早要旅行啦,反正TA都会忘记的。旅行的钱,还不如积蓄来换大房子;

小孩子该不该把尿,该不该用学步车,该不该上早教,都能吵起来;

隔夜菜要不要吃,电视要不要放那么大声,朋友圈里的传销要不要相信,住在一起,生活观大碰撞。


中国的年轻父母基本都是因为生育孩子,才重新和自己从上高中或大学起就离开的父母重新住回一个屋檐下。


生活方式的变迁加上组建了一个新家庭,不单婆媳矛盾这种千古难题难解,即使和自己的爸妈,也需要诸多磨合。



加之育儿观念上隔代冲突严重,引入老人作为育儿帮手的同时,也是对小家庭原有生活方式的大考验和大挑战。


通常,住房条件就因为这种挑战而变得严峻起来。


如果你是北漂或者沪漂,一位或者一对老人的加入,会使住宿捉襟见肘。租个更大的房子吧,老人会希望你努力工作买或者换更大的房子——全家人的眼光就又落在了年轻爸爸的身上。


中国年轻父母的青春和热血,好像就是被这样消耗在改善家庭条件和抚养下一代身上。生活变成了不断“完成任务”:没孩子时被催生小孩,生了小孩就是全力围着小孩转。


事业与家庭平衡,每个人都试图靠近,却从未达到。


爸爸带孩子的两种选项


从意愿上,中国的爸爸们真的不喜欢育儿吗?


事实上,在传统的(由女性家庭成员主导的)育儿结构中,一个新生婴儿的爸爸必须非常主动且及时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干,才能在这个结构里占据一席之地。


因为如果老人在家里,他们并不倾向于让男人承担这些事。



于是,在不能真正主导组织家庭事务、只负责对外捕猎的状态里,中国的“父亲”们就形象模糊起来。


父亲这个角色,其实并不只是生活资料的获取者,更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角色:亲情、责任、勇气、价值传递……而——除非是在夫妻俩能独立主导的家庭结构里。


不过,情况正在变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父亲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我的一个朋友阿齐,选择在孩子两岁时,留在家里承担育儿的主要责任、自己再做点自由投资的生意,至今已经六七年了。


最开始孩子较小时,阿齐要在家成天带着,照顾各种屎尿屁问题。慢慢地他开始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去年,他搬到市区,孩子也读小学了,早上7点送孩子上校车后,他就能迎来大半天的自我时间,可以找一个网速较快的咖啡吧看看投资,这已经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决定。


某次他和孩子的同学家长聊天时,那位爸爸就有点吃惊,说得也很直接,大意是你年纪轻轻怎么就自我放弃了呢?


事实上,阿齐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职场的生活。他做着通过网络就能进行的投资事业,时间自由,这几年收益也不错。


男性在育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体力、耐力较好,比如能够传递给孩子更为坚毅的性格等等。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放在今天也已不合时宜。男女双方在工作、育儿上本来就各有优势和互补,具体安排需要在家庭格局里视情况而定。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不想放弃的工作,又想摆脱过分依赖老人隔代育儿的局面,请保姆也是一个选择。


在传统观念与舆论中,人们对保姆的态度普遍存疑。杭州保姆纵火案等事件更使舆论雪上加霜。


而且不少老人们很难接受孩子要花上好几千元雇佣一个保姆在家——他们有时也将此举理解为是孩子对自己的付出不够满意。


我在上海的一位朋友阿丁觉得,或许那些做过涉外家庭的保姆会更专业一些。于是他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家排名较靠前的涉外保姆中介。

当阿丁来到中介位于一幢破旧居民楼里的办公室时,他略感意外地发现,这家中介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两位90后毕业生创办的。

她们对阿姨进行定期的家政培训,包括熨衣服、做西餐、学英文……还帮阿姨制作了英文简历,让她们能增大被外国客户选中的几率。她们一下子挑选出七八位阿姨让阿丁进行面试和PK。

阿姨中有一些是来上海比较早、整个家庭已经扎根在上海的,也有自己孤身一人、老公孩子还在老家的。相对而言,已经扎根上海的会稳定一些。

阿丁最终选择了一位在上海的外国家庭做过十几年、且已在上海安家的阿姨。


实际上,因为外企驻华高管福利的削减,更多有涉外经验的阿姨也开始乐意接受本土家庭——特别是那些有海外背景的家庭。当然,她们对三代同堂之家的工作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也心知肚明。



阿姨分为住家和不住家两种。


不住家的就像正常白领一样,早上来傍晚走,每天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周休1-2天,还需要有年假和奖金,而且还期望有适时的加薪。


住家的,一般每个月有几个固定休息日,主人需要为其安排住宿。


每一项选择,背后都有代价。


拥有一位住家阿姨,并非每个人都能习惯——家里多了一个外人,虽然比起和老人相处稍微轻松一些,但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而如果阿姨不住家,晚间和早上照顾孩子起居的工作,仍然繁重。夫妻一方未必能独立搞定。


阿丁尝试下来,觉得雇佣一个阿姨的费用,并不比和两位老人一起生活的成本高多少


而且他还可以和太太、阿姨三个人一起探讨带孩子的教育方法——哪些要听父母的、哪些要听阿姨的建议,讨论起来比和自己的父母畅顺不少。


其实,一个爸爸“当家做主”的感觉,会比仅仅作为孩子的“吉祥物”偶尔出现,有成就感得多——那是他在外面赚再多钱也无法代替的感受。


如何从困境突围?


中国家庭已经在面对一个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安排工作与家庭的时代。


事业无分男女,育儿也无分男女。如果哪一方刚好有更好的事业机会、或者更擅长的领域,那么就应该去做。无须理会社会传统的目光。


在北欧国家,爸爸育儿是非常正常的事。太太生产后,爸爸们还会有自己专属的育儿假期。


上海甚至有一个“驻外爸爸俱乐部”,就是那些跟随妻子派驻中国的外国先生们,在育儿之余所组织的一个联谊协会。



在传统社会的期待中,女性相夫教子被视为一个不错的归宿,并没有太多人重视全职妈妈的事业需求——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在家带小孩。社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育儿能完全代替的。


而且,在家待久了,和社会脱节,有时和丈夫的交流也变得有些不平衡。当那个位高权重的高层先生回到家时,他看待家庭的角度也会不太一样。


有位妈妈说,当她希望丈夫给孩子补数学时,丈夫跟她说:“这样,你把孩子所有的数学卷整理一遍给我,重点的错题、难题标示归类出来,我来看一下。”


这基本上就是把太太当秘书用了。


我的日语老师曾是一位丁克的坚定信奉者,数年前却意外怀孕,生下孩子。当她在家带满三年、送孩子上幼儿园后,她非常坚定地要出来授课,并做同声传译。


日语这个一技之长,可以使她成为一个灵活的自由工作者,收入也不会比固定工作更少。


而这也是未来整个社会工作环境的大趋势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当我的大儿子上小学时,我以为在家庭育儿上终于可以送一口气了。


但事实上,“家长会”通常在父母的工作时间举行,学校也有越来越多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正常上班的父母几乎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随着个人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再加上为了获取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和太太在2014年同时选择了创业。2015年,我们又生了一个女孩。


创业前,我们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如果只是一方创业,是不是更保险一点呢?


但我们非常清楚,只有一方创业,另一方工作安稳,那么双方的工作节奏和步调是不一样的,心态也不一样,久而久之肯定影响交流。


后来,我发现很多身边的男性朋友,都加入了太太的创业,出任CEO等角色。他们应该也感受到了步调一致的需求。



创业后,你可以随时随地工作——在孩子深夜熟睡后默默打开电脑,或是在清晨送孩子上学后用一杯咖啡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你可以参与家委会、参与更多的学校事务。


但当然,也存在着创业后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变少的可能性。


到现在,我和太太还在进行事业与育儿平衡的日日磨合。


有时开会开到一半,想到要接孩子了,同事却还有点刹不住话头;


有时不得不让阿姨持续加班;


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让老人过来帮忙一小段时间。


每天晚上,两个人想讨论一点工作,却不断被小女儿打扰。哄好她睡觉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又要做早饭送大儿子上学。


生活必须耦合得像一台运作精良的仪器,谁也不能掉链子。但这种感觉,是真真正正,作为父亲的质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和家庭平衡方式,这个世界没有最完美的解决方法。


只要中国的爸爸能从单一的社会价值观期望里解放出来,我觉得他们会是一个个有趣的孩子引领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09 AM , Processed in 0.0469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