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1

[转贴] 伊尔艾朗专栏/科技股后市 看六风向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1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04-01 00:54经济日报 编译汤淑君

大型科技公司仍是驱动美国股市的主力,但近来市场对科技股的主流说法已起变化。 原本对破坏式创新力量的赞叹,如今掺杂着对业者滥用优势和其他负面后果的疑虑。

伴随而来的是一连串包括政府干预、企业自律、企业责任、财务展望等重要问题。

情况仍在变动,未来展望取决于下列六个因素:

1. 改变的速度:许多密切参与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人士觉得,科技正加速颠覆现状,即使是握有第一手讯息的局内人,也不再有把握能预测所属领域的发展及影响。 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机动性。


2. 竞争行为:科技巨擘规模更大、财力更雄厚,更有意愿和能力并购市场新秀。 攻守考虑也助长这种行为:一方面提供创新的新秀一个发展平台,另方面防范未来冒出强大竞争对手。


3. 反弹风险:不仅政府、用户和竞争者都难以跟上科技革新的脚步,就连科技公司本身也拙于因应科技变革衍生的社会与政治后果。 这使监管机关干预的可能性升高。 加上劳力错配、工资压力等长期顾虑,难怪公共政策专家此时跟工程师一样在硅谷炙手可热。


4. 缺乏全球协调:科技业本质是全球性的,但目前政府的反应大致仍是各国各行其是,尚无可信、有效的论坛可作为协调与合作的平台。 这提供跨境套利的诱因,只会加深各界对科技巨头漠视企业责任和社会影响的抱怨。


5. 双头马车:美国昔日主导、支配的地位逐渐式微,中国科技公司与科学家在规模优势与政府支持下大有斩获,以至于出现两种发展模式。 在美国,政府尽可能保持距离;在中国,政府介入甚深。
目前两国大致各玩各的,但迟早会重迭,导致重大后果。

6. 生产力影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生产力却未见提升。 这个谜团此刻更有理由需解开。 哈佛学者罗格夫提出的解释是,企业需要时间更新营运模式,才能让经济达到触动生产力提升的转折点。
他认为,全球成长同步回升的效益有助企业加速拥抱创新。

这六项因素传达明显的讯息:科技驱动的变革可能变得更混沌不明,资产价格也将面临更剧烈、更频繁也更令人不安的涨跌波动。

(作者Mohamed A. El-Erian是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彭博信息专栏作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3-31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9 03:48 AM , Processed in 0.0639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