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6|回复: 2

【宗萨钦哲仁波切】三现分(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1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2-22 01:41 PM 编辑

【宗萨钦哲仁波切】三现分 (下)—— 如何"控制"当下呢?不是持咒,也不是把它们绑在念珠上...2018-02-21 宗萨钦哲仁波切 法藏


WeChat Image_20180222122505.jpg

日期:2003 年
地点:新加坡


我们现在谈的是「三现分」,或说是三种感知。如同昨天所讨论的,应该花点时间想想我们为何在这里,我们是出于何种动机而来到这里。我强调这点是因为,你的动机决定或说明了你的感知。你们之中某些人可能刚接触佛教,我很羡慕这些新人,因为这是蜜月期――佛法对你非常具有启发性。佛法对我们许多人热爱佛法、热爱用理性方式探讨精神内容的人来说,是很美妙的;它具有逻辑性,它很理性,同时又有无尽的深度。


因此,受到佛陀本人、佛陀的教法和佛陀的追随者的典范所启发,这令人赞叹,这真是美妙极了!但是,对那些作为佛教徒多年的人,或是生来就是佛教徒者,我称他们是疲乏的佛教徒;他们就像脚底的老茧,一部分的肉体变得几乎没有知觉。他们是没有感觉的老茧佛教徒,疲乏的佛教徒。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应该要想想动机,因为动机产生的影响颇大。


如同我昨天强调的,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走上佛教这个修道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佛法将会解决我们充满问题的生命;那不是正确的发心,那是非常有神论的动机。很多人这样做,基督教徒这样做,穆斯林也这样做。其实你若想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敢说佛法带来更多的问题〈笑声〉。你们听到一些像是「无常」这类的讯息,它帮不上忙,而且听起来还很悲哀;像是「无我」等等的讯息,它们帮不了多少忙。


我不怪你们,若要怪,就应该怪老师,特别是西藏的老师,他们把佛教塑造成某种沙文主义、某种充满仪式的宗教──「好,你有某种问题,这就是解救之药,修这个法或那个法。」假如这些是出自正确的见地、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襌修、正确的解释,那非常好!密续法门非常有威力,它具有启发性,而且很慈悲,很不可思议!


但若是出于只想要解决一时问题的这种动机,那就很危险,会造成误导。就是因为如此,你们很多人最后努力学习的是西藏文化,而不是佛法。假如你是个「西藏学」学者,尽管这么去做,因为这是你来这里的原因;但是假如你想要成佛,你不需要西藏的教育、文化,它们不是究竟必需的条件。当然,不论老师给你什么都是必要的。


说这些是因为我质疑我们许多人的动机,包括我自己的动机。至今为止,作为一名佛教徒,我可以很骄傲地对这世界说,我们还没有用佛法僧的名义去屠杀许多人、造成流血、侵略别的国家、用武力改变别人的信仰,我们还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还没有」是因为这有可能发生,我觉得有这个倾向,因为大多数佛教徒是如此热爱佛教的文化层面而不是佛法本身。所以,我相信,动机是我们必须自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质疑我们的动机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为何要成为佛教徒?我们为何遵行佛法之道?还有,我们遵行的到底是什么?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佛教只是一个规范,是道德的某种形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热爱伦理道德,我们基于伦理道德成长,我们听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祖父母、师长等等的训诫。我觉得我们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过度强调,凌驾在真正的佛法之上。


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摧毁偏执的艺术,一种摧毁执迷的艺术。


记得卧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脱鞋丢到空中然后放松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们却相反地变得如此偏执。


告诉各位,身为一个老师,我不断担心自己做这样的事。我举某个经验为例。最近我有些时间和我父亲在一起,我的父亲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大圆满上师。多年来,我都没有真正正式从他那里接受教法,这次我去他那里请求某些教导。当然,他大部分的教导是用批评责骂的方式,但是他说的某些话确实对我造成数日或数月的冲击,令我置身在另一个世界,并且思索多日。之后,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出自他自身经验的话语。


他不只是一位学者,藏文里有「给丛桑坡」一词,「给」是有学问的人、学者,「丛」是戒律,「桑坡」是仁慈。我们很多人受到学者的吸引,那是值得赞扬的,所以请继续保持;但是我们也应该尊崇那些有学问也有戒律的人。不过,我们也还可以忘掉这两个特质。当你碰到一位仁者,而且这仁慈是出自经验,你就可以忽略这两个特质。


我父亲指着我这样说:「你这辈子永远不会成佛,」我感到讶异而震惊。「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太理性,你陷入理性主义之中。」他的话非常真确,因为我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为了让大家喜欢我,甚至是为了让大家赞美我!有个人拿相机对着你,你就会像这样浅浅的微笑(笑声),因为那是仁波切应该要做的;假如你坦胸露背,就会想要遮掩起来。


所有这些行动藏文称作「秀哲」,基本上就是虚荣。腿和胸没什么不同。记得我们昨天提到的时尚风格,这就是宗教的时尚,这完全是作秀、伪善,里面空无一物。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表现和善,让别人喜欢你,你在欺骗你自己,也欺骗别人。


你们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吗?它出于我们以为佛法是好的规范或好的道德,或是我们用佛法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超越这些,怎么做呢?学习!利用任何的教授,像是大成就者维如巴及伟大的萨迦大师们的口诀,也就是「囊颂」。


所以,我们应该以何种动机来取代这种动机(注:以为佛法是个好的规范或好的道德,或是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这种动机)?想要改变、变更、重新整理我们的感知的这种动机,就是「囊颂」。


我们有不清净现分,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源于自我、嫉妒、骄慢等等,有关不清净现分我们昨天谈了很多。我们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敌人、劳斯莱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净的感知,因为这些都源自希望与恐惧,希望能见容于社会。


我有个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现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领带,这块布其实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它没有口袋可以装硬币,用来保暖又不够大,吃东西时它扼住你的喉咙;但是你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条纹绳索却是你花很长时间去选购的一块布。去到店里时,你还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选择一条领带!有哪件衣服或西装可以搭配这条领带?


皮带或鞋子的颜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领带也并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领带你必须结好。此外,有时在大楼电梯里,我注意到电梯里都有镜子,有些商业高级主管,一走进电梯就像这样看着镜子......(笑声),


他们都在调整领带。从你戴上领带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为止,这是个连续不断的偏执。有的领带还很贵,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领带是如此的昂贵,一条领带足以提供衣索比亚一千个小孩一个月的食物!


伟大的圣人维如巴在这里是怎么说的?他并非说你不应该打领带,完全不是这样。假如你说领带是无用的、是荒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应该戴它,维如巴可不是这样说的;因为假如他这样说的话,那就有点像是声闻乘之道了。逃避,抛弃领带,摆脱领带――他不是那样说。他说你应该戴着领带,但同时知道它是荒谬的。


你戴着领带,好好戴着,并且不断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谬无用的一块布。这是不清净感知,这是我的不清净感知,但是我戴着它让我的老板、同事快乐,让有些人可能因为我的外表而受到启发。假如你能结合这点,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轮回的荒谬,并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金刚乘密续道像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回收器,收集各式各样的垃圾,然后把它变成某种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密续的全部目的。


第二种感知─觉受现分



昨天我们讨论了不清净现分,今天我们要简短地讨论觉受现分。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不清净感知,我们试着改变它们,试着用修行来改变,那就是我们所称的瑜伽士的觉受现分,那就是我们在做的。


慈心与悲心


有很多方式可以改变这个感知。一个最受欢迎的,并且经济、容易使用,没有风险却有很多额外好处、额外利益的方式,称为「慈悲的襌修」。现在你开始以慈悲来改变你的感知。


慈心基本上就是希望别人快乐,并且希望他们知道如何拥有快乐的因,那就是慈心的襌修。


希望众生快乐,「快乐」是一个很大的字眼。对有些人来说,轻轻一触是快乐;对其他人来说,鞭子和链条才是快乐。所以,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两个都给吗?那些想要抚触或鞭子链条的人,你会给他们想要的吗?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快乐对伊拉克前总统海珊〈或译为沙丹·胡笙)来说是不快乐;海珊的快乐对乔治·布什来说是个刺激。所以你要怎么襌修呢?


当金刚乘谈及快乐时,说的是有关佛法的快乐。大家都想要快乐,在佛陀与众生之间,对于想要快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众生不知道如何获得快乐;相反的,他们反而制造出让自己在未来受苦的因缘。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会带给你快乐。这是你希望众生得到的快乐。


给你们一些小的提示。


心里想着「愿一切众生都能快乐」很容易,这是一种抽象的想法。因为是一切众生,你其实没有什么责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应当这么想,像许多嘎当派大师所说的,当你这么思惟时,应当确实关懐每一个各别众生的快乐,所以选择一个众生来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实效,选一个你不是那么喜欢的人或是某个让你觉得受到威胁的人,像是你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不一定是生意上的竞争者,可以是任何方面的竞争对象。假如你走在海边突然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一个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只有你们两个人。当你正要跟她搭讪、正要找个话题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是个帅哥,这时你有了竞争对手――另一个人;


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你的想法里,在每天的生活当中,都有竞争对手,总是有人跟你竞争要夺取你的位子。他们可能不是真的要来取代你,但是你的偏执妄想产生许多的不清净感知。你认为,糟了,来了个竞争者。也许这个人是来帮你的,让你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但是我们不这样想,我们总是很偏执,我们总是想着某人将要来取代自己的职位。


所以,选一个人来开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种形式,那么你可以用「阿底襄帕拉(adishampara)」方法,像是「施受法(Tonglen)」:呼气时,给出所有的乐及乐因,吸气时,吸进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对不清净感知的大改变。过去,你有不清净感知,那是因为你认为自我所解读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你改变了这一点。过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乐,并没有真正为他人着想;现在你强迫自己:愿另一个人快乐,愿他或她拥有快乐的因。你看,不清净感知被中断了一次。若是不断做慈心的襌修,这样的瑜伽士将会有所谓的觉受现分。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让我们回到海边的例子。一个瑜伽士走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正要开始交谈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打断了。这个瑜伽士还是很开心――愿他或她快乐,哦,是的,你们两个继续吧,好好谈谈,然后走走。这就是觉受现分,现在感知改变了,没有偏执想法。你没问题,你完全不在乎,他们可以尽情地聊。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你钟爱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们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个下午、一个谈话中,有人跟你说,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个肚脐或三个乳头,你会想要去看看;出于偏执,你甚至试着想找出一个!从那以后,你会想要消毒所有的东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触过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变,我常见到这种现象,相信你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


我们这里有些人很会交朋友。「仁波切,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形影不离,不管去哪里都一块儿去;他们分享一切,包括秘密。六年后,只因为一个愚蠢的原因,愚蠢的像是一片干枯的枫叶掉落在你的头上,不需要任何重大的理由,可以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原因,而那个原因引发一个天大的误会。现在你的麻烦大了,因为他知道你所有的秘密(笑声)。


他可以告你,可以敲诈你,还有你们一起照的相片,你们两个一起偷偷做的所有事情,没有别人知道,你父母肯定不知道,而他或她威胁你说:「我要公开这张照片。」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事情,也许没有到这种地步,但是类似的事情曾发生在你们身上,若你还记得的话。现在你最好的朋友变成最可怕的敌人,感知改变了。


从现在起,请把佛法修行想成改变感知的艺术!一旦你改变了感知,你就从这所有的偏执妄想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成佛!这是你必须教育自己的方式。


我们为什么持咒?你们有些人,特别是萨迦派弟子们,念这些仪轨──《喜金刚》、《金刚瑜伽母》──像是在缴税一样。我们每一年都要缴税给政府〈笑声〉。你可能一边修仪轨,一边拿着电视遥控器或从手机收听谁赢了赛马,曼联还是利物浦赢了?


而你仍然在念咒。因为不知为何有人告诉我们:灌了顶就一定要念仪轨,所以这变成一种负担。


仪轨有这么厚,甚至看到它们都让你不舒服!不过若你从改变感知的观点来想,特别是对修仪轨的人来说,它非常的重要。像是《喜金刚》仪轨,尽管现在这个时机不适合,所以我不会说很多,不然我就会损毁三昧耶戒。但是那些修仪轨,像是修《喜金刚》坛城的行者,创造出八大尸陀林、空行母、宝座、因果赫鲁嘎,还有改变眼球变成痴空行母等等,这些是改变感知最精巧的方式;基本上你是试着改变感知。


所以慈心是零风险、经济、方便、实用的禅修方式,用来改变不清净的感知。

接下来谈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与苦因。这和慈心非常类似,我不会解释太多。慈心、悲心,然后是菩提心。


菩提心


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重点、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为菩提心,所以菩萨永不倦于帮助众生。菩提心有两种:「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


菩提心不只是愿众生以某种方式过得愉快,那是幼儿园的东西,每个宗教都有;菩提心是愿众生都成佛,这是非常大的课题。


我要根据我的经验澄清一些事情。有时候我们去见喇嘛上师,有些喇嘛十分温文和蔼,他们不责骂骄傲、嫉妒、自我很重的弟子,只是和颜悦色地对待这些弟子。我们会怎么说?「哦,他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的菩提心,所以如此慈悲。」但是我无法忍受这些人!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类事情激起我的好奇和兴趣,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喇嘛是不是伟大的菩萨。


有时候你去见喇嘛,有些喇嘛确实在乎大家的想法,或是在乎他的弟子。有些喇麻可能苛责自己的弟子,不是为了一些小事,而是为了要摧毁弟子的自我与骄慢。他冒着可能因这责骂而失去弟子的风险,因为「隔壁是一位很好的仁波切,温文和蔼,」而这位仁波切却这样子责骂、诘问、折磨弟子。这是很大的风险,因为弟子可能跑去另一位仁波切那里。但是这位仁波切不在乎,他说他需要说的,他说学生需要听的,而不是学生想要听的。我觉得他是个菩萨,为什么?


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别人快乐或给他们一根棒棒糖,不是这样。


菩提心其实是专注于去除他人的自我、骄慢等所有这些情绪,帮助他们成佛!而成佛是什么?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没有偏执,记得吗?


菩提心是希望截断不必要的形式、仪式、习性还有禁忌的锁链。「禁忌」是个正确的字眼,我们有这么多的禁忌。首先,我们有身为人类的禁忌;其次,有身为华人的禁忌;再来,有身为佛教徒的禁忌;然后还有身为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种各样的禁忌。


我们收集愈来愈多的禁忌,我们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复杂。精密复杂的禁忌意谓着更难以战胜,那就是我们所做的。所以,现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愿他人成佛。总之那是相对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赞叹,它如此特别。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教之道。


在所有关于不清净现分与觉受现分的讲授中,有件事情很重要,必须要知道,特别是基于萨迦派的见地。当我们说感知时,一切都是你的感知,而所有这些感知被分为三类:不清凈的、觉受的和清净的。我们不是说这些是我们的感知,另有某个东西作为知者而真实存在,或是有某个超越这个感知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所有存在的是:不清净感知、觉受感知和清净感知。


我们见到的全部都是我们的感知,而这些感知不断在改变,而且它们不是真实、独立、不变的存在现象。


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这点。当你看着你的朋友时,你感知到一个现象,而把这个现象叫做「我最好的朋友」,至少现在是如此。然后有一点错误的讯息或你们两个之间发生某件事,情况在一夜之间全变了。第二天你看着这同一个现象,却把他看作是「不能信任的人」、「背叛的人」、「丑陋」、「惹人厌」。


昨天的「好人」或今天的「坏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外在的某个地方。这是萨迦派的基本见地,你必须牢记在心上。


所以我们昨天说过,「生命是什么?」生命不过是一个连续的感知。若我们有不清净的感知就会受苦,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个不清净感知。用什么来改变呢?用慈悲的襌修与菩提心的襌修,用这些方法将能够改变不清净感知;这就是你们应该要了解的。


现在讲究竟菩提心。在佛教里,智慧应该被强调。智慧就是一切,这差不多就是我们谈究竟菩提心时所说的。相对菩提心是发愿救渡一切众生,不只是给他们一些食物饮料,不只是将他们从暂时的痛苦中救出来就好,而是要真正带领他们成佛。究竟菩提心是绝对必要的,若是没有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将无法运作。


我刚才走进来时,有人问我一个相关的问题,问得很好,所以我现在跟各位解说。对一个菩萨而言,当他或她帮助众生时,这位菩萨是以对于相对与究竟菩提心的了解来帮助。


谈到究竟菩提心时,我们说的是: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只是你的感知,没有什么是存在于外在的。这讯息非常重要。


记得我们昨天谈到医生吗?也许不是在这里,也许是在别处,我的脑袋变得像团浆糊,所以什么都记不住了。一位精神科医生试着帮助一个疯子,这位精神科医生可能不是佛教徒或者只是个小菩萨,但不是了知究竟真理的菩萨。


这位精神科医生帮助这疯子的方式是: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他发展出一个目标,目标说「这个人疯了,这个人不正常,我必须让他正常。」(我只是给你们一个很粗略的例子。)然后透过「骄傲先生」的书,透过他的教育,这医生发展出对于「正常」的看法。


「骄傲先生」有时候带来的问题比帮助的多。他设计了所谓的正常或正常标准,每一个精神科医生都相信那个正常标准,进而努力帮助让这个所谓不正常的人达到那个正常标准。而其实这个人是正常的,只是这个正常是个不一样的正常标准。不过精神科医生不接受这种正常标准,因为书本里没有提到,这不是大学文凭的一部分,「骄傲先生」或是荣格也没有教到这个,所以他们最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使正常人变得不正常。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大部分这些人认为,所谓的正常标准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疾病真的存在。然而对了悟究竟真理的菩萨而言,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真实存在的正常或真实存在的不正常,真正的寂静超越正常与不正常,那就是成佛。这是一个非常概略的有关究竟菩提心的例子。这个究竟菩提心必须伴随一切事物发生,甚至像点一盏灯或一根蜡烛也要有究竟菩提心。


假定你在「幸运商场」里开了一家鞋店,你去找算命先生或喇嘛,他说你应该点些油灯或点很多蜡烛。当你没有究竟菩提心时,这表示什么?没有究竟菩提心表示你真的认为鞋店是存在着,所以鞋店的成功是存在着,鞋店的失败是存在着,因此你冀望真实存在的鞋店的成功,惧怕真实存在的鞋店的失败,所以你现在供养真实存在的蜡烛。


而因为你是如此地执着于真实存在的蜡烛,假如它没有好好地燃烧,你就会担心。这造成某种迷信──它没有好好地燃烧,这是不是个恶兆?然后你到另一个算命先生那里问:「我的蜡烛没有好好地燃烧,这是不是代表什么意思?」「我是不是应该再做一次?」就像这样,类似的问题一直延续下去,因为你不了解这一切都非实存,这是根本的原因。


当然,了解一切都非实存很困难,这是对空性的理解,真的很难做得到。总之,究竟菩提心就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空性。


我们怎么办呢?要真的了悟空性,首先,寂天菩萨说:「只有慧观才能穿透不清净感知的因──自我。」所有不清净的感知就是我们的自我和情绪,你只能用智慧穿透它。了解一切不真实存在,这种慧观只有在你有很好的「止」作基础时才会产生。


所以寂天菩萨说:「首先必须修奢摩他(止),然后修毗婆舍那(观)。」


出离心


奢摩他,只有在你对轮回具有某种出离心时才会发生。我们稍早谈了一点出离心,记得我们谈过的领带吗?一位金刚乘行者要如何了解出离心?就像一条领带,很荒谬,但是你依然戴着它,然后一直想着它很荒谬;这真的是出离心的最佳形式。不要剥夺自己享有领带,如果你剥夺,那就有点像是声闻乘的出离心了。


基本上你们必须了解,所有这些所谓世俗的快乐、世俗的成功、世俗的获得,全都没有自性。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真的,它们没有终了,没有自性。我们已经做了这么许多事,已经得到这么许多东西,已经达到这么多目的,但是永远不够,我们仍然想要更多;我们认为这是必需的,但往往并非如此。记得吗,就像是购物,也许十二条牛仔裤就够了,但是你购物的方式像是要活上一千年似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离这么困难吗?当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执着,以及被美丽的亚曼尼或便宜耐穿的佐丹奴所吸引,但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拥有的总是不够的不安全感。


我觉得,西方在六○年代、披头四的时代(而如今完全改变了),整个嬉皮文化其实源自某种出离心,但是出于某种缘故而走偏了。


我希望真正的嬉皮文化能够复兴。我曾阅读过一点有关这方面的讯息,对六○年代的嬉皮潮流、波希米亚运动、嬉皮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它其实来自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嬉皮们认为,这个社会结构不过是被其他某些高高在上的伟人――总统、总理、议员等──所设计的,我们干嘛一定得遵循这个结构?


我们为什么要变成消费型社会的奴隶?


当乔治·亚曼尼说这是最棒的牛仔裤时,为什么我们要屈从?


当麦当劳说这是最好的食物,当可口可乐说他们才是「正宗」或这类的话,为什么我们要屈从?为什么我们不种自己的西红柿?为什么不开辟自己的菜园?为什么不织自己的衣服?为什么不能自给自足?


我觉得六○年代的嬉皮运动其实相当具有启发性,你甚至能从披头四的某些歌里听到这些讯息。但是,就像其他的精神道路,嬉皮运动现在已经沦落了。现在人们外在像是嬉皮,内在却是雅痞,这没有什么意义。金刚乘行者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应该内在嬉皮,外表雅痞,而不是反过来。如今,大部分这些嬉皮都有很大的银行账户、有信用卡等等的东西,他们只是去加德满都时穿着破烂而已。他们并没有放下,没有不做消费社会奴隶的意识。


而我们大部分人,特别是亚洲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非常服从社会的。因为有儒家孔夫子先生,所以我们如此循规蹈矩,这很可悲。我不明白为何古代中国人不听从老子的话,我觉得他的智慧更生气勃勃,他的思想更开放。


不过这我也能理解,因为像是佛教,它永远无法被政治领袖滥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政治领袖能出来说:「嘿,你们最好听话,不然空性会惩罚你!」像是基督徒、穆斯林或孔子会说:「你们最好守规矩,不然祖先会不高兴或是上帝会惩罚你」等等的话。


基本上我们已经建立了某种结构或某种社会,「完全不在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教导你不要在乎的老师,他们自己也创造了另一个模式,以至于你掉入某种陷阱而无法不在乎。你会变得得去谋划、完全伪善,这全都是因为缺乏对究竟菩提心的了解。



无论如何,我们要运用出离心,然后做止的襌修。当然,萨迦派的传统里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一开始我们使用一朵花――一朵蓝色的花,不过那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假如你要修持萨迦派的《道果》(LamDre)教法,那么可能蓝色的花非常好,因为蓝色不只是象征空性,它也代表喜金刚身体的颜色,所以你就会习惯这种象征符号,也会和本尊建立起关系。请跟你自己的上师求取这些属于个人的教导。


首先我们可以用任何方式来发展「止」,修持「道果」的人用蓝色的花,修持上座部或声闻乘的人用出入息,都没有关系。基本上就像禅宗的坐禅一样,就是坐着,一坐再坐,而且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物体上;那就是你所要做的。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方法。


记不记得我们一直在说不清净的感知?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无止尽的、像链状的不清净感知?当你想到海滩,这个海滩联系到加州,加州海滩联系到好莱坞,好莱坞联系到珍妮弗·洛佩兹,珍妮弗·洛佩兹又联系到另外一个东西......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不清净感知就像一条没有终点、非常强壮结实的链子,无止尽地来到我们这里。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因为你给它们机会。


记得我告诉过你们,坐在客厅里两分钟,你会觉得无聊,然后找遥控器、开电视,有愈来愈多的不清净感知。然后一个不清净感知不够,有五十个不清净感知的频道;


假如还不够,你会办个派对,然后一直到稀奇古怪的东西为止。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不清净感知,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不清净感知,就好像我们对它上瘾了。我们对不清净感知上瘾,若没有以某种方式注射,以某种方式娱乐――像是舞蹈、音乐、电视,或是读一本小说,最后佛法也是其中之一──即使是一分钟我们也坐不住。


佛法也有点像是娱乐,因为它至少让你觉得自己已经修行了,如同你修完仪轨之后的感觉,有点如释重负,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早上修;假如在晚上修仪轨,一整天都得担心。所以修仪轨就像是「赶快做,把它做完!」假如你不做,情况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需要不停地注射娱乐,那就是为何它们不断前来,让你愈来愈沉迷的原因。

修「止」使你对它们完全放手,唯一想的只是有点呆呆的蓝花。当任何其他念头出现时,你只要回到花朵上。藉由这样做,当你思考时,所有的念头自然出现,但这次你所想的只是蓝花或是呼吸,不清净感知被猛然吓到了,不知如何对你是好,因为通常你都饥渴地等在那里,张开双臂与嘴,像是永远不够,但是这次你突然不注意它们了。就是这样。


「止」的襌修根本上是不理会、非娱乐的艺术,是当你只专注在呼吸或蓝色的花时,不理会不清净感知的艺术。所有的不清净感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头几个月它们会叮叮作响地来干扰:「嘿,注意我们!」就像个被宠坏的顽皮小孩。它们想要你注意它们,但是你才不管,你只是看着这朵蓝花,然后不清净感知逐渐投降,然后你知道如何处理它们。假如你想要两个不清净感知,你可以有两个;假如你想要三点前开除它们,你可以开除它们。因此不清净感知是在你的控制之下,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觉受现分。这只是对「止」非常简短的介绍,我们时间有限。



现在讲「观」。发展出「止」的良好基础后,然后修「观」。


有很多修「观」的方法。基本上,「观」是了知无我的智慧,你可以做声闻乘与大乘通常做的分析式的襌修,或瑜伽士的专注襌修。但那些修持《道果》像是「朗度」喜金刚的人,喜金刚其实就是「观」的襌修。


其实这整个仪轨包含了「止」与「观」两者,例如,从皈依开始:观想皈依对象在自己前方,上师是喜金刚的形相,即使这样也有点「止」和「观」在里面。观想上师为喜金刚兼含「止」与「观」,知道为什么吗?你观想上师以喜金刚形相在自己面前,专注在其上具有「止」的作用,那是「止」。而通常观想上师时,你不是以你所见到的上师形相来观想,例如萨迦法王,你将他转化成喜金刚。


萨迦法王只有两只手臂,但是我们把他转化为具有十六臂、蓝色、与金刚无我母在一起、愤怒相、獠牙等等的形相,这有什么作用呢?这切断了关于萨迦法王的不清净感知──西藏人,两只手臂,住在拉吉普(Rajpur),有时候会上厕所,要吃饭,下楼时用走的,而不是飞到法座上――这全都是我们的不清净感知。而这些不清净感知来自自我,因此需要让它们不起作用,那就是为何我们要转化它,因为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


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福德,见到萨迦法王示现为如此谦逊和蔼的西藏喇嘛,那是我们仅有的福德;假如我们积聚愈来愈多的福德,也许几年后能看到蓝色、十六臂等等那些东西;然后又积聚更多的福德,积聚愈来愈多福德,有一天你会了悟到,上师无非是你的自心,就是这样,那就是佛法的终点、金刚乘的终点,不再需要去受法,最后不用再修仪轨、阅读......这些都不用了。


在仪轨中,甚至只是观想皈依对象就兼具「观」与「止」,然后你接受皈依。皈依的最后是什么?皈依对象融入你,皈依者(你自己)和皈依对象变成不可分,那就是无二,那是完全相异于自我的,那就是「观」。所以同样的,所有的道都是被设计成去打乱,去制造混乱。


邱扬创巴仁波切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他把坛城称作「有秩序的混乱」。坛城的整个概念基本上就是一团混乱,你在创造一团混乱。修仪轨时,你所创造的全都是混乱,因为你的不清净感知是如此的有秩序,它们非常的有秩序――时间表、笔记、日历、任务、闹钟、行事历......一切都是这么有秩序,这些都是不清净感知。当我们运用仪轨时,有秩序的不清净感知当下变得混乱,那就是坛城。


总之,这是对觉受现分(第二种感知)的简短介绍。



第三种感知─清净现分



现在谈第三个现分,第三个很短。像我曾经说过的,没法多谈这个清净感知。清净感知超越我们,它是一位成就者观看的方式,或是成就者所具有的那种感知。假如今天一位成就者来此,他会如此看事物吗?他仍然会去摊贩中心,经历四处逛逛、选择那一摊比较好、那一摊比较不好的麻烦吗?成就者意谓什么?成就者意指没有自我、没有骄慢、没有嫉妒、没有执着的人,他完全没有这些情绪。


所以我们只能猜测。当某个热爱榴莲的人看着榴莲时,甚至榴莲的形状都是美丽的,那就是为什么有人甚至设计一个像是榴莲的房子;但是对我们一些厌恶榴莲的人来说,我们无法忍受榴莲。这是非常有分别的感知。我不知道,要是有人供养榴莲给一个没有分别的人,他或她会有何种感知。或是他是「他」还是「她」?都不是,他超越了「他」和「她」。这就是为何在仪轨中,假如你读仪轨,喜金刚的明妃「金刚无我母」无异于喜金刚。我们谈的不是变性者,我们谈的是超越男性女性,超越分别。


若你问我是否想要成佛,认真说来我并不想。我们大多数人说想要成佛时,我们所想要的只是比现在好一点的生活──不需要工作,也许周休六天、工作一天,也许连一天工作都不需要,因为能请假,路上开车没有红灯,沙发椅按个钮就能变成浴缸......各式各样的东西;


这是我们想要的,不是吗?真的,实际上就是这样。我们读佛经,然后在心里创造自己的痛苦、自己的轮回──思维上的轮回;然后我们读佛经,在心里创造出一个思维上的涅槃。有一个真的轮回,有一个真的涅槃,但是我们佛教徒试着摆脱思维上的轮回,并且试着去获得思维上的涅槃,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更接近摆脱真正的轮回,我们甚至不去想真正的涅槃。


真正的涅槃超越我们的情绪。我总是说,假如我成佛的话,我就永远不能享受一场足球赛,因为作为佛,我能即刻遍知一切――立即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什么事。足球赛的重点是谁会首先得分?谁会赢?那是我们所谓的乐趣。成佛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乐趣就没了,因为我们生命中所谓的乐趣通常是不安全感的产物──例如侦探片。享受侦探片,是因为不到最后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男女关系也是一样。当我们有段感情关系时――所有关于男女、男男、女女关系(我试着要政治正确)〈笑声〉(注:「政治正确」通常指言行避免冒犯他人,尤其是在性别、宗教信仰、或种族等方面。)──所有这些关系,你知道它们如何运作吗?


因为有不安全感;只要有不安全感,关系就能运作。所以假如你知道某人对其男友或女友有点缺乏安全感,你可以跟他们说:「噢,它发生作用了!现在你们有了感情关系。」假如他们其中一个没有缺乏安全感,这关系就不会成功。


假定你有个不在乎你做什么的女朋友,你可以周游在许多女孩之间,甚至跟大象睡觉,她也不在乎!突然之间,你产生什么感觉?


你会觉得很糟,因为你认为她不爱你。人的心就像这样。她给你自由,但你却觉得她不在乎。我们想要她嫉妒!我们想要她有占有欲,但是不要太多,只要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太多的话会窒息。


因此,所有称作「乐趣」的东西其实都是基于没有安全感,像是喝咖啡、抽烟,它们就像是种刺激。不要以为你是例外,假如你没有成佛,你就不是例外,我们都不是例外。因为我非常迷电影,看过很多的电影,有部电影常出现在我脑海里,它真的引发了一些沮丧──真的,我是认真的──它确实让我沮丧了好几个月。甚至现在当我想到它,还是会陷入某种沮丧当中――几天吃不下东西、不能想其他事情,这部电影就是「猎鹿人(或「越战猎鹿人」)」(TheDearHunter)。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部叫「猎鹿人」的电影?罗勃狄尼洛演的,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震惊多年。里面有一幕是在玩俄罗斯轮盘――在手枪里放一发子弹,然后射击。这基本上就是赌博,赌你自己不会死,然后拿枪射自己。玩这个游戏时有两个人,谁被子弹射到就输了。


这是在越战时很糟糕的一个胆量游戏。有个美国大兵被越共强迫玩这个游戏,他非常幸运,每次他开枪时都是空弹,所以他总是赢。很多年过后,当战争结束了,他仍然留在越南自愿玩这个游戏,因为他如此沉迷于没有中弹的刺激感。我沮丧的原因是我当时在想:「我有跟他完全一样的倾向,我会这样做,我可以看到自己玩俄罗斯轮盘然后上瘾。」真的,这太恐怖了。我非常害怕,因为我完全有喜欢、爱上或对这样的游戏上瘾的倾向。它是如此的刺激,所以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总之,我不应该谈论这么让人沮丧的事情,我应该谈清净现分。清净现分基本上是一种离于分别心的感知,我们能做的只有猜想。目前我们有个美丽名称:藏文「库当耶些」(kuthangyeshe)、出世智慧(梵文Jnana)与各种身(梵文Kayas)――身、向度、智慧。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我是最没有资格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


就是这样了。那些对修行有兴趣的人,请继续修行。生命很长也很短,精神修持非常容易,它只是思惟的方式,而不是唱诵。试着将你的精神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中。喝杯卡布其诺咖啡,当它从你的嘴经过你的喉咙到达这里时,心里想「那其实值得庆祝」,因为它也可能不发生。我们可以时时刻刻去欣赏感激我们的人生。


假如你看到一朵美丽的花,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太棒了!安住在那一刻,那就是你结合你的生活与灵性生活的方式。安住当下,而非过去――没有用的,它已经过去了;不要太过停住于未来――没有用的,它不在你的控制之中。


基本上你能控制的只有当下你有的东西;你不能控制过去,不能控制未来,你能控制的只有你现在所有的这一分钟。而如何控制呢?不是持咒,不是把它们绑在念珠上。只是看着并欣赏着,就是这样。


〈赵雨青翻译,马君美审稿。〉

关注后可查阅更多内容!

发表于 2018-2-21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会带给你快乐。这是你希望众生得到的快乐。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ce_tea 发表于 2018-2-22 12:54 PM
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 ...

"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这里的“没有”,就是消除,打破,减少...的意思。少一分我执,少一分无明,就是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智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3:42 PM , Processed in 0.0725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