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塑造中华民族?在探讨“中华民族”观念的自觉和觉他的过程中,著者充分运用了思想史和新文化史之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精英人物的思想,又对以往不为人知、不为人道的历史人物或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某些被忽略的思想面向,均能一一表而出之。
塑造中华民族的,首先是思想人物。既有著名的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张君劢、顾颉刚、费孝通、吴文藻,也不乏不那么知名的希夷、吴贯因、申悦庐、张其昀、芮逸夫。再者是政治人物,特别是政治领袖。如袁世凯把原北京皇城的正南门(明朝称之为“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将总统府的正门命名为“新华门”,就极具中华民族自觉的意义。又如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蒋介石以宗族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一体观,毛泽东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共同体整体的权威叙述,都对中华民族观念影响深远。
而少年中国学会、国家主义派、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等各种政治派别也参与了中华民族观念的争论与创造。另外,不容忽略的是各少数民族有识之士的贡献,如晚清提倡“五族大同”的满人官员和留日旗人恒钧、乌泽声、穆都哩,民国初年的“五族国民合进会”的熙凌阿、王宽、萨伦,抗日战争时期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强烈认同中华民族的巴文峻、贡觉仲尼、罗桑坚赞、尧乐博士、麦斯武德,以及毅然西迁成吉思汗陵的沙克都尔扎布等。
中华民族的“自觉”可谓种种历史合力的结果,借用著者非常欣赏的常乃惪的话来说,“至于今日,则人尽自觉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人尽自觉为黄帝之子孙,此无他,五千年来文化陶镕之所自也,五千年来哲人志士之功也。”此言虽有几分真实,但更多是史家常乃惪的某种夸张和良好愿望。著者想必也心有戚戚焉,大赞常乃惪“认同国内各民族平等融合的一体化之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传播这一观念并以历史事实来认证这一观念的史家自觉和责任感,可谓跃然纸上”。这又何尝不是著者的夫子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