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4|回复: 0

[教育漫谈] 曹东勃:我们不是奴隶主,不是包工头,我们是大学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8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东勃:我们不是奴隶主,不是包工头,我们是大学老师 

 2018-01-18 曹东勃 大家


最近一段时间,大学的新闻很多,涉及师生关系的新闻尤其多。《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1月17日的一篇《寒门博士之死》,《文化纵横》公众号1月16日转发周雪光的一篇《“导师崇拜”现象的思考——派别林立、规范缺失与“学术造神”》,似乎冥冥之中遥相呼应地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我都有一种深深的悲凉和无力。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师生之间,何以决裂至斯?


之前,在《腾讯·大家》的两篇专栏文章都谈到师生关系。


《大学有病,谁有药?》一文中,我比较过“老师”(导师)和“老板”的区别究竟在何处:“导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老板的功能是组织生产运营。从导师的原初含义来看,其传道授业解惑应当是个性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因而其教育模式的理想形态应当是‘一对一’而非‘一对多’的……对老板来说,‘一对多’是一种常态,‘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法则。”


老师办的是教育,老板开的是工厂,工厂是一个黑箱,只管这边厢把要素投入进去,那边厢坐地生财。人在老板眼里可能也是宝贵的,那是因为“人是工具”,人是“活劳动”,人力资源是性价比最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要素。所以,当老师变成了老板,工厂变成了“血汗工厂”,学生变成了雇工甚至“奴工”,老师也就从老板进一步堕落为“黑心商人”。


之所以理工科容易出现这类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工程类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更容易形成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商品化交易关系,以至于导师毫无觉察甚至认为并无不妥,学生却充满期待暗想你怎能如此待我,然后双方的期望目标差就越拉越大。据前些年的报道,南方某高校的导师将学生每次出去实习挣得的工资当面拆开,逐一数钱、收入囊中,这是何等不忍直视的斯文扫地画面!


《一个行业缺乏职业道德,整个社会都要为之买单》一文中,我也把神俗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列为人类发展历史上三种最为重要、因而其对应的职业道德也最关系万千重的支撑性关系。师德有亏,何以养护社会的未来?


就《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而言,报纸的报道还是中性的,没有副标题。但是你去网络搜索,就会发现转载的各路媒体已经纷纷代入感极强地给出了不同的延伸性标题:“不堪导师压榨跳河亡 给导师干杂活研究停滞”、“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 在导师家擦车”等等,也许夸张了些,但未必没有一定道理。


按常理,登堂入室、入室弟子,达到这种程度的师生关系,那应该是传统社会中国人所能想象的一种相当密切、相当信任的一种求之不得的师徒关系了。刚刚恢复高考后,很多在牛棚里经历了十年改造的老先生们,身体几近垮掉,但学术雄心犹存,育人之志不改,作为导师的他们,很多人就是在自己的家中给研究生授课。我们今天读很多“老三届”的回忆文章,写这段经历时都是如泣如诉、饱含真情,这些家中授业的掌故也传为佳话。


确实,很多事情可能是不必挂怀的。在普遍浮躁的校园环境中,帮老师拎个包、填个表、叫个外卖,或者索性就算是“擦个车”之类,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勉强说出来,确乎有些矫情。然而,像中青报披露的这一案例所反映的那种师生关系,真的是一种扭曲和折磨。女导师为长不尊、为师失范,似未见什么被冤枉之处。而博士其人满怀壮志,却终日埋首于一地鸡毛的琐事之中,郁郁难平,着实死的不值,死的可惜啊!


有人说,这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能划得这么清楚吗?那是你没看过;某高校导师火急火燎打电话叫学生。


诚然,导师年高德劭、劳苦功高、尽心竭力一辈子教书育人且始终保持旺盛学术生命力的当然很多,而也不能否认如下一些另类导师的存在:自身失德失范,不是将学生作为人才培养而是把学生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有之;自身混日子,全赖门人弟子拱卫山头,抬轿子吹喇叭的有之;热衷于教师之间的窝里斗、党同伐异,并逼迫学生选边站队的有之。


到底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达成怎样的一种关系啊!?



点名,不是“负面清单”


说起师生关系,我总能想到几年前,一位同事给我的启发。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逃课。这些年来,很多老师也花样翻新地想出各种花式点名的方法。解决逃课问题,点名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为什么教师还是要点名?


其实,一个外部性的压力是,一般大学的教务处对于教学过程特别是本科教学过程,都有一套流水作业式的机械步骤,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待课程结束后,要提交一揽子表格,包括平时成绩记录册,而这个记录册里面的相当一块就是平时的出勤记录、作业记录等事项。


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点名,那会占用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如果你随随便便交上去,那么你的依据又是什么,总不能看谁的名字顺眼就打钩,谁不顺眼就打叉,胡乱勾画,提交到教务处去吧?这就是一个两难。


而对于教师来说,点名的另一重功用是认识学生。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大都端着架子、清高。教师们不屑于在讲台上俯身垂问那位思维活跃、头脑敏捷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生怕这一问就怎么失了面子,似乎要讨好学生。学生呢?也不愿意成为孤立于沉默的众人之外的特例,唯恐课上课下与教师激烈讨论、互动频繁被其他同学认为“拍老师马屁”,或被冷嘲热讽为“不就是为了拿高分嘛”。其结果就是,双方都憋在那里,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还是互不认识,不留一点印象。


几年前,我有一次监考一门文化类课程。考试开始不久,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拿着一本平时成绩记录册走进来,同时把讲台上的考场座位表摊开。一边用眼神逐个扫过正在低头答题的学生,一边找到考场座位表上的姓名,然后在平时成绩记录册上做各式奇怪的符号标记。这位老教师见我好奇,笑了笑,低声说道:“平时上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好,经常有灵光一闪之处,可惜我一直叫不上他们的名字,这是最后一个机会,过来认一认,对上名号。”我恍然大悟。


所以平心而论,更多的时候,教师点名,不是为了把平时成绩记录册做成一个“负面清单”,而是一个“正面清单”。不是为了寻找那些永远沉默甚至缺席的人,而是为了认识和记住那些很有灵性并始终激发其教学相长的气场,使得师生之间互相成全、互相成就的人。把这解释为出于一种惜才、爱才的职业本能,我想也并不过分。


我本来就大点名,但这件事启发了我。自那之后,我都要争取在每一年都多认识一些学生。有时会在自以为比较得意、讲得也比较深入的专题结束后,停一停,留下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就此前的课程随便写些感想、困惑、问题。当然,这类工程可谓浩大,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处理、记录,这比枯燥的点名要有趣得多了。通过递条子,你认识了其中一些在思考真问题、真诚地讨论问题的人。


有时我也会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开放式讨论,主动发言的同学,课下也要请他们留名。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发现自己在读条子的过程中筛选出来的逻辑严谨的学生,也是主动发言且表达清晰的学生。两者互为印证,更有文如其人之感。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快慰。



依赖关系,是师生之间最长久的互动


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最近这一系列有关高校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时刻叩问自己的初心。你得对得起自己今后至少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对得起自己求学过程中的各种专业学习、对得起三尺讲台赋予的责任。借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或可这样理解:把课上好是教师的“本我”,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好为人师”的本能;把课上好之后获得学生的好评,进而享受到这种好评带来的快慰,这是教师的“自我”;而把上好课提升到使命的高度,那可以说是教师的“超我”,是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升华为事业的结果。这个境界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甚至最后才能盖棺定论。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逼近“00后”了,他们显然更有闯劲儿、也更有主见。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面对00后的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相较于这些年来教育界更热衷于炒作和追逐的互动关系,我认为依赖关系是一种更高也更难达到的境界,依赖关系是师生之间最长久的互动。这种依赖,绝不是以学生丧失独立性为代价。而是意味着,学生不仅乐于在课上课下向教师交流看法、请教问题,更乐于在线上线下与教师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形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内在依赖关系。这必然意味着师生之间建构一种超越教学过程、超越“学期”界限的关系,甚至毕业之后还乐于向你分享喜悦、倾诉烦恼、求解困惑。


新时代了。新时代的工作很忙,节奏很快,一个个热点大新闻扑面而来。一不留神,就要感慨于“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要震惊于“1992年已经成了中青年的分水岭”,就要在拎着保温杯上课的路上自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枸杞”。我们是青年教师,我们毕竟还too young,但我们终将老去。怎样抵抗衰老,如何拒绝油腻,如何永远以教师职业群体中的不肖之辈为戒?


对于教师来说,真正能够让我们的学术生命、职业生涯进而精神状态乃至身体状态永葆青春的是两条途径:


一是永远保持对教学和研究的热情,不断探索未知、追求新知,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手段,这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二是常年置身和融入这群18—22岁、永远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青年氛围之中,他们绝大多数就像一张白纸,未来对这些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孩子们,充满了无限可能。教师的言传身教,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点拨,都有可能点燃他们探险的火花,影响他们的人生抉择。见证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更好成长,同时也获得我们自身的进一步成长,这是让人何等愉悦、何等幸运、何等荣耀的使命,这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愿我辈青年教师共勉。


(本文原标题:《师生关系出路何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54 PM , Processed in 0.0418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