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2

[驰骋职场] 知乎好问题: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6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好问题: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2017-10-26 学到了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题图:《山河故人》


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知友:公子V(37000+ 赞


想象一下你正在火锅店吃火锅,我端着自助小料从你旁边路过,一个趔趄,麻酱洒在你身上了。


请问,此时我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能让你心里不那么不爽?我一直道歉?我给你出干洗的钱?我赔你一身衣服钱?(大多数情况也就做到第一条就过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我说什么、做什么,你心里还是不爽的,你是个成年人、理智的人、文明的人,你摆摆手说算了,或者你是个社会大哥,找人打了我一顿,不论怎样,不爽就是不爽,它不会消失。


那我要怎么做?首先,我必须赔你衣服,赔礼道歉,其次,我知道你不爽,但是没办法,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我是绝不会思考怎么能让你喜笑颜开、喜欢我这个人的,那是庸人自扰。


我想说的社会规则就是:做人不要磨叽,这个社会就是存在不和谐的,哪怕大家都怀着善良的意愿,还是会存在「结构性」的利益冲突。


借用一下经济学的理论,我把冲突分成结构性和摩擦性的。


什么是摩擦性的?我闲着没事儿非得和你打一架,这种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就好比你搬桌子进门,横着过不去,侧着就过去了,所以这个「过不去」就是有办法避免的。


但是比如咱们两个科员争一个副科长的职位,我上了你就下,这种事情就是结构性的,好比你要把大象拉进家里,横竖是「过不去」那个门的。


咱们俩都是好人,咱们俩关系铁,我能力比你强,完全公平竞争,我提拔了,你没有,你高兴不高兴?你 不!高!兴!你可能很讲道理,也不会背后使绊子,也不会当面使脸色,但是不高兴就是不高兴,没道理可讲。


这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在人群中生活,一定要有应对别人的讨厌和不高兴的心理准备,不是教你睚眦必报或者和人斗,只是说,一定要明白,有些该做的事儿你大胆去做,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对有些必然得罪的人,虽然你待他们也要行君子之道,但不要妄想你好言好语或者做点儿什么就能把人讨好回来。


一起进公司的同事,你在事业上先进一步,有人就是不高兴,人家不高兴也是合理的,你进一步也是必然的,既然是结构性的,就别跟他磨叽了,你请他吃饭、陪他喝酒,就能改变你「抢」了他位子的事实?


光屁股玩儿大的发小,现在混得一穷二白,你过年开着奔驰回家,人家心里就是有点酸,你再低三下四,再陪着他喝酒忆旧情,能起到让他释怀的作用?


我见过太多提拔了的同事讨好没提拔的同事、有钱的旧友讨好没钱的旧友、领导处分完工作出了大纰漏的下属又找下属谈心想扳回一下自己的形象、受人之托给人办事儿的人最后事儿办黄了低三下四去道歉,我只能说:场面上该做的事儿还得做,但你心里必须明白,这么做根本没用。


行得正做得端是一方面,你没干坏事儿也有人要不喜欢你,是另一方面。


我的一个直系师弟,工作能力超强,在一个地方干了三年,把部门带得有声有色。后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准备换工作了。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儿呢?他提前半年和老板说,我要走了,我慢慢和你交接工作,老板肯定不爽了,这么厉害的人走了,以后公司工作很难搞。


于是一方面狠狠给他施压,讲三年里面是怎么培养他的,另一方面直接给师弟的下家打电话,倒不是说坏话,而是质问:他离职是他找的你们还是你们找的他?总之在圈子里闹出了一点动静。


最后我师弟说要走,又觉得不想和老板搞得太难看,干完了半年,赶上一个大项目,又拖了三个月才走了。走了以后还和以前同事频繁联系,怕人家有交接不上的地方。


我给他总结就是:离婚官司打了整整一年,打官司期间两口子还一张床睡觉一口锅里吃饭,不气死也恶心死了。


我师弟错在什么地方?觉得自己走是完全正当的事儿(这是显然),所以老板不应该生气,所以自己好好把事情交接清楚了,好言好语应对了老板的质问,再踏踏实实给公司干最后一个大项目,最后肯定是客客气气,还是朋友那样分手了。


这就是学生气太重了。你一个能力这么强的人,跳到对家公司了,对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总来说,看见你还能不眼睛里冒火?你干什么能挽回回来?不可能的,别妄想了,这就是结构性的矛盾,千万千万千万别想着你能把人讨好回来。


人家就是不高兴的,遇上小心眼的,你们就是结了梁子的,一定要正视生活中存在说起你来就恨得牙痒痒的人的现实。


我给我师弟这么复盘:按国际惯例,离职前三个月通知东家,这叫 grace period(高管六到十二个月,这种小企业就别说了),这三个月,啥也别磨叽,帮忙找替你的人、交接工作,三个月以后,手续办完,原来业务一概不碰,一天也别多来。


人家不恨你,这是好事儿,来日方长。人家恨你,让他恨去,你还要怎的?


同样是离职,我认识的一个销售大哥是这么和我说的:「当时公司 80% 销售额是我做出来的,我走的时候老板差点气死,现在老头都退休在家了,十年过去了,听说上个月还在饭局上骂我不是东西呢,哈哈。」


你看,就是这样,不是让你去和这老头儿怼,只是让你承认,你不论干得如何,这世界上总有人会觉得你不是东西。


别怕结梁子,别磨叽,你讨好不了所有人的。所以说好人做人也要厉害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马拓(20000+ 赞


尊重社会底层的人,得到的回馈会超乎你的想象。


地铁里的纠纷打架太多了,好多事主上来就给我递名片:「警官,我这事你费费心,以后咱们就是朋友啦,没事找你来玩哦。」


越是这样的人忘性越大。原先处理了一个挺有身份的男乘客跟一卖水大爷的纠纷,完事后双方都很满意,结果我先把卖水大爷送出门,回来迎面碰见男乘客出来,打招呼人家都不鸟我。可能以为我跟大爷有私情。


天地良心,那大爷自带怨念滤镜,成天板着晚娘脸,我在他那儿买烟买水就没痛快过。


但没想到,那次事后,大爷变了,迷途知返了,跟我说:「那次的事多谢你啊!以后你想喝什么水尽管来拿!」我当然不敢要。后来大爷曲线救国,一旦地铁站有打架或者有违法行为,大爷都乐意来派出所作证,气壮山河不求分毫。


事后回忆起来,可能是因为那次调解纠纷,我对他特别客气(其实是害怕他),还给他倒水喝。面对对方要求他赔钱的要求,我也正义凛然地把对方聊糊涂了,最后作罢。


现在想想,大爷为什么这么感激我,可能是在我这儿他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因为平时给他这个东西的人太少,所以他特别珍惜,特别深刻,他要竭尽自己所能来延续这份尊重。


还有一回是个车站疏导员大妈,大妈很悲催,一个月才挣一两千,成天还要与各种奇葩作战。那天她在站台上被一个逃票的乘客推倒了。我们把那个乘客拘留,我去医院给大妈做笔录。


大妈当时躺在医院临时病床上,一边打点滴一边等着家属和单位领导。看见我先来了,她感动极了,然后看我坐在一个小马扎上,问我:「小伙子你这样写笔录行吗?颈椎多难受呀。」我说大妈一看你就从来不玩手游。


后来大妈就成了我的外挂之一。每次我一准备上站台,大妈肯定一溜烟跑过来帮我打开闸机旁边的小铁门。我们领导都不准有这待遇。


还有我们楼下那个捡垃圾的老头。老头成天守在垃圾桶边上,眼睛叼着那些扔垃圾的住户,把人人都当成了王熙凤,「墙角里随便扫一扫也能有几百两银子。」人家前脚扔垃圾他后脚就去翻,有时候翻出来女性的卫生用品,女住户当场爆豆,和他吵个不休。


他守的那个垃圾桶离我家的门洞最近,我为了杜绝尴尬,每次下楼前都把他需要卖钱的纸壳子、塑料瓶子集中放好,然后到楼下直接递给他,并告诉他我已经给他分类好,剩下的就不用翻了。第一次这么做时,老头感动得把我给他的纸壳子紧紧揽入怀中,半天都不知道放哪儿好,像一个刚得了玩具的孩子。


后来有一次我车停在附近被剐了,正在旁边挠头之际,不远处的老头找到我,悄悄说:「上午我看见啦,是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尾号是XX。」我的天呢,我又自带人肉摄像头了。


老头邪魅一笑:「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很多劳苦大众之所以劳苦,不光是因为工作的苦累,更是因为世俗眼光。如果你能和别人不一样地去尊重甚至关怀他们,那么你在他们心中的比重一定会大大增加,他们同样会表达出对你的关怀。


不要小看他们的心意,即使他们的工作、行事并不那么高大上,也一定都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看看我的例子,你就知道他们所能释放的能量。


所以说努力去尊重身边底层的人,不仅仅是出于道义,也是出于一种人情上的投资。就好比我们尊重甚至讨好领导、客户一样。但领导和客户是何许人也,很容易被我们的细小行为所打动么?回馈率可就小多了。


其实也不是说要图什么回报。但一个和谐的双赢关系的形成,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可估量的价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0-26 06:55 PM 编辑

知友:Sean Ye(12000+ 赞,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


整理几条职场明规则,这几条不但很少人提,更多时候有人希望用所谓「职场潜规则」来反向误导我们,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1. 毕业能去大公司的,别去小公司


很多小公司招人都会说:与其去大公司做螺丝钉,只精通一块,不如到我们小公司,学得更多,成长更快。


成长?你那是做杂务做得多,能学到啥精华。相反在成体系的大公司,专精一个领域之后,你完全有轮岗的机会,去其他领域继续专精。大公司预算多平台大,经历的事情天然就比小公司更多,小公司预算有限能做的也就那几样,放在大公司面前根本没法比。


我一个 HR 朋友,从 GE 跳槽到了小公司,说自己很心虚。我问原因,她说:


我原来在 GE 管上万人的薪资福利,现在来了小公司薪水翻上去了,但管的人就两三百。同事说忙死了,我天天下午 3 点就没事做了……


职业发展?肯定是大公司好啊,你看那些招人时口口声声我这里学得多的小公司,一到融资就会喊我这里有 BAT 背景员工,为什么?大公司的光环背书啊。


钱?一般来说大公司更多,小公司画的饼就别想了,能分应届毕业生多少期权?行权价多优惠?小公司就算能多给一两千块,那咱也得看未来的钱不是吗?


我在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分享过自己的教训,和《How Google Works》里谷歌创始人的建议:


在你职业生涯初期,能够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


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因为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相应的将对公司的挑选放在优先位置。


2. 为自己的前途熬夜,不为公司熬夜


年轻人说一点不加班,真的不太容易,我如今 35 岁朝上了,加班还是逃不掉的。


只要身体还算好,偶尔加几次班是可以接受的。


但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的加班是不是有价值。方法很简单,问自己三个问题:


  • 通过加班,我的职场技能 / 专业知识能成长吗?


如果这个项目有我一直很想学习的领域,或者能显著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还能给自己的职业发展背书,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当初张小龙的团队是在腾讯众多团队的竞争中用加班抢出微信这个产品,这个团队里的成员得到了实打实的实惠,就算是跳槽也有微信背书,这班加得值得。


  • 通过加班,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吗?


有时候我们加班做的是一些杂务,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领导是靠谱的,这次我帮了领导,下回有好的培训机会,或者是轮岗机会,领导会优先想到我,考虑我,那这样的加班为什么不去呢?


  • 加班是常态性的吗?加了班能轮休吗?


职场和生活一样,我帮你一把你帮我一把,如果老板急需的时候我加了班,那么我家里有事需要请假的时候,领导会毫不犹豫的批假吗?


员工不愿意加班,老板该怎么办? 里我提过自己的观点:所谓弹性工作制,是种互利模式。你希望员工可以为公司救急,企业也得给员工提供便利吧。


996 常态化加班的公司,最为可怕:它以制度剥夺了员工的私人时间和个人成长的时间,而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这种加班对员工的伤害最重。


3. 即使你不想跳槽,也要定期看看工作机会


定期看工作机的核心好处是:能跳出自己的圈子,看整个市场在做什么——保持市场敏感度


a. 保持市场前沿科技和趋势的嗅觉:


在公司里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周边一小部分事情,你的项目越多事情越忙,就更腾不出手去看整个市场,但职场发展,无论走专家路线还是管理路线,你都要了解市场。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b. 更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出去面试,了解用人公司为什么想要你,这是你的核心优势;了解用人公司认为你还有哪些不足。


c. 了解自己的价格



2016 年年终的调薪幅度,市场中位值是 6%,而且这个数据已经连续五年下滑。正常来说,我们如果五年没跳槽,内部也没有特殊调薪的话,我们的薪水老早被市场水平甩出 8 条长安街了。


美世有薪酬调研报告,能精准到每个岗位每个城市不同级别员工的薪水的市场中位值。最便宜的报告也得 5-8 万,咱求职者又买不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面试。


当然,除此以外,交几个靠谱的猎头朋友,是职场人必须要做的,就算你不跳槽。


d. 提升面试技能和沟通技巧


这个不多说了,面试技巧也要靠实操训练嘛。精细的面试准备,不但能让我们更好的应对面试,也能更清楚的了解(目标)行业内企业的现状。


4. 不要一味看高薪跳槽


这话得罪的是职场人,不是说好的不要搞毒鸡汤的吗?你怎么反而站在老板那边忽悠咱不要看薪水?


知乎有个问题:提离职被老板加薪挽留,该怎么办?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对于职场人来说,跳槽首先看的是职业发展,说俗一点就是未来的钱。刚毕业的同学,几个公司比价,真能高个 2000-3000 的薪水,已经是雇主能给出的最优厚价码了;如果能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到了 35-40 岁时,薪水差距能达到 50 万以上。我有和我同岁的大学同学已经年薪百万了,我这厢还只是人一半……让我哭一会儿去。


如果在一家企业,我们确定我们会有好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去,无论给的钱是不是多,即使不多,未来我们能把这钱捞回来。


5. 别太早想着斜杠青年


南都周刊今年找我约稿写「斜杠青年」,而我的态度是年轻人的目标应该是成为斜杠中年。


《双重职业》这本书的作者麦瑞克·阿尔伯最初用的词是 Slash——斜杠可以,青年完全是译者的发挥啊。


去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知名的职场「斜杠青年」,但凡做出些成绩的大多是 30+ 的中年人:企业家/登山爱好者/滑翔伞玩家的王石,美赞臣高管同时写出 10 万 + 微信文章的薇安;PPT 专家/大学生导师/社团运营专家的秋叶大叔,创业者 / 生涯规划师 / 畅销书作者的古典;就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帆风顺的李叫兽(自媒体/营销咨询顾问/百度副总裁)也要将近 30 岁了。


哪有刚毕业就杠上开花的?


先把专业做精细了。


所谓斜杠,应当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飞跃,而非焦头烂额慌乱之下的逃窜。


有些自诩为「斜杠青年」的小伙伴们,可能从头到尾就没有读过麦瑞克·阿尔伯的《双重职业》这本书,仅仅凭听到的道听途说和自己的猜测,树立了一个自己眼里所谓的「斜杠青年」。


作者表示这个锅她不背。麦瑞克对于想做斜杠青年的小伙伴们提出过忠告:


你可以斜杠,但别一拥而上。不要指望同时以三个身份开展三个职业。大多数斜杠,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从基础做起逐渐成就卓越。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添砖加瓦,斜出特色,杠上开花。


6. 打磨自己的沟通技能


我打过交道的不少年轻小伙伴都认为:善于沟通 = 性格外向,能聊天能侃大山。认为自己很能聊的小伙伴们当然不吝惜将出色的沟通能力放在自己的简历上就来投递咨询公司的岗位了。


事实上,我分享过:


沟通能力并不仅仅说你口吐莲花,拽上客户吧啦吧啦侃上小半天,唬得客户一愣一愣滴。


在我看来,沟通能力首先在于听,听懂客户的需求,更能听懂弦外之音——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参加过一个培训,隐约记得考官出过一题:如果客户做出错误决策时,应该如何说服他?有人说讲述过去的成功案例;有人说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说服客户;而正确答案是继续听,了解客户为什么会这么说,而非急于说服客户。


提问也是重要的能力:客户说准备来年上一套弹性福利体系,身为咨询顾问可不能点头回家做方案去了。为什么客户会有这种想法?是全球总部的要求?还是员工调研的反馈?抑或是竞争对手上了这样的福利?


出色的顾问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ask effective question 是顾问培训中的必修课),迅速了解客户决策背后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客户需求背后的动因才能提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刚刚进入职场的小伙伴们,很容易想当然,又怕问多了露怯(我当年也这样),于是乎,干活就靠猜:领导应该是这个意思 / 客户估计要的是那个东西。闷头苦干,然后发现完全不是对方要的东西,遇上脾气暴的主,还会发火训自己。


小伙伴不免怀疑人生,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没人看到?


我教各位从一个小技巧入手,每次别人在说的时候,立即拿笔记下来;别人说完,你确认一遍:「领导您希望我们做的是 ABC 三点,对不对?」,等到领导 / 客户确认后,再接着邮件补刀:我们刚刚开会达成三点内容,分别是 ABC。接下来,保持定期更新:A 完成了 B 还在做 C 还没开始启动。让对方心里有底。


7. 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开的挂


的确,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开挂的主,但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吗?


那些开了挂的人,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她开挂背后的各种因素,甚至会故意隐藏部分关键信息;更不愿意让吃瓜群众知道,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复制他的开挂人生。更可怕的是,单纯迷恋别人的开挂,很可能被人收智商税


举个例子:


罗振宇在多个场合说明拒绝被存量绑架的观点时,最常举的例子是,2013 年,自己卖掉了房子和车。


但在今年年初,罗振宇在一场演讲中又说,当时自己确实卖掉了房子,「但后半句我没有说,我到香港买了腾讯的股票,实际上,比北京房价涨得好,然后,在这一轮房价上涨之前,我又把北京的房子买回来了。」


由此得出结论:「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一条:甭管听谁忽悠你的,责任你自己负,因为,别人不会把他选择的所有维度参数都告诉你。」


提及此事,罗振宇满脸的「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我当时一直在说(买股票),只不过没有公开说而已……我就算没有这些,我先卖了,然后我改主意了,买了,不行吗,这不是公民的权利吗?」


我建议各位刚进入社会的小伙伴们:不要太花精力迷恋别人怎么开的挂,你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如多看失败者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


8. 职场上不要全靠自己摸索,要找师傅:


职场上很流行一句毒鸡汤:


学生时代有老师,到职场上就要靠自己,别指望有人教你。


咪蒙在《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任何人有义务来指导你。


胡说八道。职场上同样需要老师,需要有人教我们,公司有义务指导我们。


没有老师,我们也许也能摸索出成功的路,但那必然更加艰辛。实际上职场导师,不但对新人有价值,对公司的发展也很有价值:新人迅速融入,企业当然受益。


企业也没有意识到培训新人,让新人迅速上手的重要性,而有些老员工担心新人抢了饭碗,故意不教新人,反而编出毒鸡汤:职场都别指望有人教你。


对于这种人和这种企业,职场新人能躲就躲——这是不欢迎新人的文化。你在这里即使能通过百倍努力获得成功,但这种程度的努力可能已经让你在一个友好环境下,取得 3-5 倍的成就了。


新人进入职场后,要以谦虚的态度抓紧时间找自己的导师,如果找到,别人给了你帮助和提点,记在心里。未来有机会,记得感恩。


职场在不断发展,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也在调整,多年来坚持要求员工着正装上班的 IBM 如今也主动建议员工日常只需休闲装办公。更不要说那些为老板挡酒才能晋升的胡说八道。


知友热评


先大公司培养能力,再去小公司拿高薪。


银色风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5 02:16 AM , Processed in 0.0450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