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7|回复: 8

《金刚经》讲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1 12:15 PM 编辑


Untitled.jpg


金刚经 讲录(1)《金刚经》开题

2017-07-10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第一讲《金刚经》开题

       承蒙上虞市卧龙山普净寺智正大和尚之请,不慧之我有幸能在贵寺三宝之地,与四众佛子门共同参学无上法宝《金刚经》,在此请允许我首先向我们尊敬的智正大和尚表示诚挚的谢意,再者我要向各位同道表示非常的感激与致谢。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一同参学无上法宝《金刚经》,这是无比的殊胜因缘,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情去体会这胜妙因缘的不可思议性。无上法宝《金刚经》的伟大力量在于它彻底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终极法性真理,同时又开示了成就无上真理境界的修证法门。若能够亲闻此经此法是有善根的。此经此法是成佛的根本佛法,是一切佛法的本源。《金刚经》中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报,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此可知,《金刚经》确实是佛法的根本。

771356166893408366.jpg


       《金刚经》还说:“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这不但说明《金刚经》是根本佛法的本源,也说明了《金刚经》是佛法的最高层次的法门。可以说,《金刚经》是佛法的最圆满的境界。我们佛弟子只要能够依教奉行,具足菩萨行,就完全可以成就无上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1 12:17 PM 编辑

2.jpg



金刚经讲录(2)《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一

原创 2016-09-19 胡晓光 大象佛学读书会


第二讲《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一

(一)依二道五菩提义解《金刚经》义

       《金刚经》是具备完整的般若行道次第,它实际是佛法的总纲。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讲,般若法门是有二道:一是般若道,二是方便道。这二道摄尽般若妙行。依二道还可以分立五种菩提,五种菩提心:一是发心菩提,二是伏心菩提,三是明心菩提,四是出到菩提,五是究竟菩提。为了醒目列表如下,以示二道与五菩提之互摄关系。
430492384099026159.jpg

       这二道五菩提实际就是般若行的全部过程,也就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发心菩提是十信位上的人,伏心菩提是三贤位上的贤者,明心菩提是初地至七地之圣人,出到菩提是八地至十地圣人,究竟菩提是如来地。《金刚经》能够将般若妙行的全部过程概括出来,由此可知此经的重要性。关于“般若”的理解,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在某种意义上讲,佛教各宗各派的分歧就是在于对“般若”的理解的对错偏圆的差别。

       佛法的本质在“般若”。般若有三智,一是一切智,二是道相智,三是一切种智,或说是一切智智。这三智是渐次证得的,不是一心中得。一切智是般若道所要成就的,道相智是方便道所要行证的,一切种智则是佛果所成就的无上智德。所谓“般若波罗蜜”者,就是修智度到彼岸。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学修佛法要以“般若”为首,要以“般若”为行,要以“般若”为证。

       《金刚经》是佛所亲口开讲的圣教量,它是佛的究竟境界的显现。依经修行必成圣道。然而在研修经典上,要有正确与有效的方法才能如理契入经义,如此方可依教奉行。在历史上,讲“般若”的论藏多矣,如中观宗就是以专门阐释“般若”为宗旨的。然而我们一定要对《经》与《论》之间的功能差别要有一定的认知。

       《经》是现量境界,是果地圣人的垂示接引。《论》是比量境界,是因地贤者的比度抉择。在学修佛法过程中,《经》与《论》都是必要的,对于学人都有助缘作用。然而要有明确地认识才可以相应运用,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论》中所讲“般若”之义,是“文字般若”,它是法住智,佛经中云:“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经》中所讲的“般若”之义,主要是以“观照般若”为核心,是如实观的法本,当然就文本的形式上看,《论》与《经》都是以文字形式来表诠。但是其作用是有区别的。《经》是本,《论》是末。

       世人多信中观宗所讲的般若之义,并且以中观宗义为正宗般若法门。其实中观宗有根本中观与枝末中观之区别。根本中观是指龙树大士与提婆大士所著述的《论》,枝末中观则是他们之后的中观学派,主要有两大派,一是应成中观,二是自续中观。考其根本中观与枝末中观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根本中观能够如实地从整体性佛法角度阐释佛理,原因是龙树提婆都是证道的圣人。能够依内证现量去体悟“般若”。特别是根本中观是观行的中观,也就是实证的中观。而后起的枝末中观则多依比量思辨,在概念的共相上进行玄论,无真实性的内涵,其实是落入戏论中了。

       根本中观虽然正确地理解了般若妙义,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阐释正确者,般若不是中观宗的诠解专利。唯识宗也能够正确地契入般若堂奥。我们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讲,只有用“经”解“经”才是最好的办法。“经”与“经”是相通的是互摄的,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法圆融。要想具备系统的佛法观或般若观,那么最好是深入经藏,才能大开圆解。其实《金刚经》的内涵中的二道五菩提法,就是贯穿着“心无所住”“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认知与解释原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闻经悟道”实是佛法的正宗法门。

       什么是《金刚经》?《金刚经》者成佛之智典也。以金刚心,修金刚道,成金刚身,得金刚智,坐金刚台。佛者是真正的金刚不坏的法身。成佛就是成金刚。此金刚就是“般若”,此“般若”者,如《心经》中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所以“般若”者是佛法的总持法,是大陀罗尼。

       我们要有如此的正知见,依据《金刚经》的二道五菩提的信解行证去实修《金刚经》。《金刚经》就是成佛的最为权威的无上法本。经外求道就是外道,依经悟道,依经修道,依经成道。这是最正统的佛法。《经》是无上的增上缘,《经》是无上法宝,《经》是成佛的最佳契机。《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开示正法,学经悟心。不住为住,以此法要,作如是观,即是正行《金刚经》之二道五菩提法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有四种梵文版金刚经[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81年于英国牛津大学校对刊印本;
2.中亚版本,由斯坦因(Sir Aurel Stein)1900年于中亚发现,由帕及多1916年校勘转写;
3.吉尔吉特版本,1931年于吉尔吉特(英语:Gilgit)发现。
4.Schoyen Collection版本。该本可能来自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梵衍那国的说出世部寺院。该本与吉尔吉特版本十分接近。

梵文版中,马克斯·缪勒版本最完整。

翻译的版本如下图:
我们常用的版本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与常用版本的《佛说阿弥陀佛》是同一位译经大师。

Untitled.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2 09:46 AM 编辑

Untitled.jpg


金刚经讲录(3)《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二

2017-07-12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第三讲《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二


(二)依二谛三假义解《金刚经》义

        二谛者:一是真谛,或称第一义谛,二是俗谛,或称世俗谛。据《中观论·观四谛品》中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十二门论》中云:“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百论·破空品》中云:“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中观论疏》中云:“二慧由二谛而发……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二慧者:一是实慧,二是方便慧。
       《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中云:“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佛法是以二谛为度化众生之方便,俗谛是讲缘起义,可破断见,真谛是讲性空义,可破常见。缘起与性空不一不异,不即不离。
       《中观论》中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缘起是约事相说,性空是约理性说。理依事显,事依理成。不一者事差别也,不异者理平等也,不即者有分别也,不离者无碍也。二谛者显一实相,即缘起性空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以破二见,故立二谛。由二谛而开显二慧,即现量智慧和比量智慧。
       《金刚经》所阐释的谛理就是一切法实相。如《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对缘起性空的最佳诠释,因一切法性空故,所以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破常见。由一切法缘起故,所以而生其心,依缘生心就是破断见。



       又如《金刚经》中云:“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世界者即是俗谛缘起义,即非世界就是性空义、无自性义,是名世界,就是一切缘起皆是名言安立,非实有体也。这与《中观论》的三是偈完全相合,三是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如来说世界即是众因缘所生法,即非世界就是我说即是空,是名世界就是亦为是假名。能知,一切法有是缘起假名有,空是无自性空,这样就离两边而契中道也。何为中道,般若是也。
       《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从性空义上讲的,也就是真谛。《金刚经》中也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这就是从缘起义上讲的,也就是俗谛。《金刚经》中也讲:“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妙契中道,不落两边,圆融无碍。不执一切法即证一切法。《中观论》中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一切法皆平等,即证一切法真实法性。佛智无上,究竟一切实相,故视一切法皆平等,所以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为了化度众生,就必须建立接引方便,俗谛的名言安立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方便。众生不知方便是化导,而有于方便法生实执,因而落入法执。《金刚经》为破法执,故反复以三句来破除。众生所执法,皆是虚是虚妄分别有,但有言说全无实义,所以佛法立三假以破之。所谓三假者: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
       据吕澂先生的《金刚经三义》一文中解云:“由极微积聚所成之物为法,即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即受用假。再由受假积聚所成军,是名假,乃假中假也。”假者施设义。唯识学讲有二假,一是无体随情假,二是有体施设义。三假是约凡夫所知境而立。依《般若经》解,假即是空。假即是无自性,假即是缘起。《般若经》的三假可以和唯识学的三类境互摄。
        所谓三类境者:一是性境,二是带质境,三是独影境。性境者就是不随虚妄分别之心而在,是有自种的法体,是客观存在者,它与法假有相类义。带质境者就是依有情心识而受取之境,是主客观交感之存在者,它与受假有相类义。独影境者就是由主观心识内所独缘的心内境。

       它有两类,一是表义名言,二是显境名言,它们都是主观存在,独影境与名假有相类义。从佛法的胜义上讲,三假乃至三类境都是凡夫所执法。当体无自性,是毕竟空的。三假是对一切法的划分归类。以三假法为所缘境,故可以立三类境。依三假法故可立三种空观,一是析空,二是体空,三是观空。



       《大智度论》中详有论述。“析空”以破法假。“体空”已破受假。“观空”以破名假。在《般若经》中,三假具破。二谛之理就是依三假之事而安立。
       《金刚经》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中之相,即是妄想,是种种假相,唯识所变,当体无性,于第一义理,如如不动,即行甚深般若波罗蜜,也即是中道行。转识成智,破妄显真,离相证性,实是《金刚经》之奥旨也。
       《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虚妄之相,可以摄尽三假之法。若于此相中,见相非相,实证实相,也即真如,也即如来也。这是从假入空观。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从空入假观,空与假即是真俗二谛也。如来妙音由二谛观而生,也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二谛观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之道。所以凡学《金刚经》者,要知道二谛与三假的方便,不然实难巧入正道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jpg


金刚经讲录(4)《金刚经》奥义六论

2017-07-13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第四讲 《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三


(三)依五法三自性义解《金刚经》义


       五法与三自性是由《楞伽经》中提出,所谓五法者:一是相,二是名,三是分别,四是真如,五是正智。三自性者是: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


      相者,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象于心也。名者,即是概念名称。分别者就是有漏心智的认知能力,唯识学认为分别有三类:一是自性分别,二是随念分别,三是计度分别。

       这里的自性分别是凡夫的现量。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则属比量和非量。真如者诸法实相也,也即空性。正智者能缘真如之妙觉也。五法与三自性是可互摄,名相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正智是依他起自性,真如是圆成实自性。


WeChat Image_20170713103006.jpg


       我们若用五法三自性义来料简《金刚经》义,也是可以圆通的。如《金刚经》是以降服其心为对治法。凡夫之心有我法二执,于分别所分别上具执实有生二取心,《金刚经》是破执或破想而不破法。

      妄想执着,内以心为实有,外以法相为实有,故此《金刚经》以了三心空四相,而离内外二执。名相分别实质就是三心四相之法也,属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法真如法性是平等的,是空性的,是无为法,正智是亲证此法的妙能。以正智破迷执而显无为法性,也即圆成成自性。

     《金刚经》中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罗什译语,玄奘译语是:“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二者译语不同,但义可通,“差别”就是“显”的表相,无显何以知差别,无差别又何以称“显”。不过玄奘之译侧重于“能相”上,即“能显”上,也即是唯识上讲。而罗什则侧重于对象上或所相上讲,如《金刚经》中的“相”实际上是“想”,想中有能想与所想,其中所想可译为“相”。

     《金刚经》所破皆是所想之法也。由于相由想生,唯识所现故,故玄奘译此相为“想”,这更合原义。《金刚经》中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此中“信心清净”就是成就正智的甚深因缘。

     《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者能入”,《华严经》中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由净信而显无为法性,也就是依依他起性而证入圆成实性。这里的信心清净是正信般若,于般若经典章句生实信解,也即成就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而生起观照般若,清净者是无漏法也,是净智善根,也是观照般若的因缘,由观照般若而体认实相般若。

     《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谓清净者就是能离一切杂染之相,心念平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实证法性,也就是真正的金刚心智大开,成就金刚般若波罗蜜,圆满无上正等正觉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4 09:14 AM 编辑

金刚经讲录(5)依八识二无我义解《金刚经》义

2017-07-14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第五讲 《金刚经》奥义六论之四

(四)依八识二无我义解《金刚经》义

       八识与二无我也是《楞伽经》中提出来的,这个法义主要由唯识宗阐释发扬,若从理论体系上讲,佛法的教理,只有讲到八识及其二无我义时,才算是理事该备圆满具足。所以《解深密经》中,佛说唯识佛法是无上无容的了义教。何以证知?八识者尽摄心法义蕴,二无我者彻悟法性终极。于事于理皆致精微且又广大。

       佛法以缘起为宗,而缘起之极实为一切法皆唯识所现而已。唯识者亦为唯心。心识的深层结构,凡愚是不知晓的,其功能更为微妙,非佛智不可尽其底蕴也。我佛大慈大悲,于大乘佛法中,为发无上菩提心者,直显究竟了义法门。心法无常,相似相续,心识流注,而成种种境界。一隐一显,展转无尽。隐者,心识种子态也。显者,心识现行态也。一切法生死相续,不过是心识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刹那不住而已。

WeChat Image_20170714091029.jpg


     《金刚经》主要讲降服其心,其对治法主要是对现行识。于种子识则密含其义而不明宣。如《金刚经》中讲:“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又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这里就含有缘起法相相续不灭义,八识的根本是阿赖耶识,它有相续执持义。其中持种受熏就是主要功能,若无此识善报由何保留,若无此识缘起岂不断灭。因此,必有相续之心识为一切法种子识,由此成立一切因果法则。由此建立成佛之道。

     《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讲,心识是相续无常的,当体无自性,故云不可得。由有相续性,才能建立因果差别作用之法,由此修行解脱才有效果。一切法体空,但因果作用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刚经》确实是唯识学的基础与前提。如果又深通唯识之理,再对《金刚经》妙义去体会,就会处处发现精微妙义,处处可以证得原因理由。所以历史上的唯识家都非常重视《金刚经》。

WeChat Image_20170714091012.jpg


       在六种汉译本《金刚经》中,其中五本是唯识宗传本,只有罗什一种是中观宗的传本。由此可见唯识宗对《金刚经》的重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具体的观行所要证得的真实法性。《金刚经》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质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破四相就是证我法二空,成就人无我智和法无我智,也即是观照般若,也就是金刚般若。

       八识中前七识是转识,第八识是根本识,转识成智就是要对治八识中的虚妄性,使得八识成为四智,四智有因位修而果位成的区别,而因位的修行就是六识与七识的转依,转舍遍计性,转得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这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5 11:54 PM 编辑

Untitled.jpg


金刚经讲录(6)《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五
2017-07-15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第六讲 《金刚经》奥义六论之五

(五)依三解脱门义解《金刚经》义 三解脱门者:一是空解脱门,二是无相解脱门,三是无愿解脱门。

       据《瑜伽师地论》中云:“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由此可知,三解脱门是对治三自性义,凡夫之人不解三自性义,于三自性义生三种颠倒,执有体,执有取有作,执有相。

     《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破遍计所执自性。玄奘译本《金刚经》中讲:“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义净译本《金刚经》中讲:“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实有法体是一合执,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于凡夫位,执为有,于圣者位则毕竟空,故此以空解脱之。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隋译本《金刚经》中译为:“法住心发生应,无所住心发生应。”玄奘译为:“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义净译为:“应生不住事心,应生不住随处心,应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

       几种译文虽有不同,其义乃通,且又可互训。这句义是基于不落实执实取,因一切法缘起无性。这就是无愿解脱门,也就是菩萨的无住涅槃境界,是依依他起自性而建立。依此义理推而行之,就是菩萨广大利他之行,如布施法则是三轮体空,心不取相,如如不动,故为无愿解脱门也。无愿不是无记断灭,而是无住无妄念也。

      《金刚经》中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就是无相解脱境界,也就是圆成实自性。灭尽有想,实证毕竟空性。从上会通《金刚经》文句与三解脱门义,是完全相应的。



      《金刚经》实在是修行菩萨法的无上宝典,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讲,《金刚经》都是具足菩提道次第的。佛法是以佛经为根本依据,因为佛是圣人,佛经是佛所亲口宣说,具有权威性。我们学修般若波罗蜜,要以《金刚经》为根本法本。

     
《金刚经》不但说理圆满,也是重视实行,而且是金刚心行,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如不实行,岂能致佛彼岸也。《金刚经》的“信”是深信般若,《金刚经》的“解”是真解“般若”,《金刚经》的“行”就是金刚行。《金刚经》的“证”就是佛之法身——金刚身。

      三解脱门是转识成智成就金刚心智的八道唯一方便。它摄尽一切无漏行。无漏行就是清净心行。清净心就是无相、无住、无妄念,是平等心、直心、慈悲心、出离心、欢喜心。学般若成佛道目的就在于净化这个清净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依正庄严,皆由心生,转识成智、三解脱门都是对治妄心成就净心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7-7-16 08:19 PM 编辑

金刚经讲录(7)《金刚经》奥义六论之六

2017-07-16 胡晓光 大象佛学图书馆


Untitled.jpg


第七讲 《金刚经》奥义六论之六

(六)《金刚经》中有为法与无为法义

       在《金刚经》中,出现有为法与无为法之名词各一次。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经中没有具体的定义。关于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关系与性质,《大智度论》中有明文解释,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云:“离有为法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有为法是事,事相有因果关系,有为是有造作义,有生住灭相。无为法是理,理性是共相的,也是抽象的,它是有为法的存在法则。所以可以说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虽然如此,但是无为法的法相则不是有为法相,因为无为法是不变的理体,它的法相是无相,而不是有为相。

WeChat Image_20170716201525.jpg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为法就是法性,这个法性就是一切法共相,也就是法尔道理,即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理。有为法中应分两类:一是有漏有为法,二是无漏有为法。有漏者就是杂染品法,是有烦恼障和有所知障的造作之法,这是修行佛法要对治的,这个有漏法是生死轮回的原因与动力。

    《金刚经》中降服其心,就是对治这个有漏有为法。《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偈中的六喻都是揭示有为法的无常性,所以故空。然而,有为法中也有无漏法,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即无住行法,此法功德不灭。

    《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相行”,“于法不说断灭相”,就是指无漏有为法的。它是无上菩提,能证法性理体。无它法性不显也。因此《金刚经》中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义净译云:“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从这句义中我们看到,佛法是以亲证无为法性为究竟涅槃。

WeChat Image_20170716201537.jpg


       此无为法性只有以金刚般若智才能圆满显现。无为法的境界是唯证乃知的,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如实观境界。这一点与世界思辨抽象中的共相法是有区别的。所以《金刚经》玄奘译文中有:“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义净译文也是,真谛译文是:“此法非识境,法如深难见。”菩提留支译文是:“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这句偈语是讲法性是不可用有漏分别识去认知,由于它深奥难见,必以无漏金刚智方可证见。不断有为,不住无为,事理洞然。这就是《金刚经》的真实境地。我等佛子,若能依此法而行之,定能成就无上道果,然所观法者无非有为与无为而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08: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微信搜索公众平台“大象佛学图书馆”,加入后就能在智慧手机上找到连续的讲录。也可以通过在电脑下载微信链接程序与手机对接,在电脑上阅读这些文章。请有缘的朋友自行上微信公众平台查阅,《金刚经讲录》就转载到这里了,阿弥陀佛,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3:43 PM , Processed in 0.0719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