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计划高考作文大赛的第二天,著名诗人、作家巫昂和游戏玩家王梦格一决高下。
这是一场有意思的较量:他们都是差学生,受到老师鼓励,奋力拼搏,可考试结果大相径庭,一个考上复旦大学,一个考到了十八线城市的大学。
两篇作文就像极少数天赋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成长路径。对大多数人来说,成长是接受自己资质平庸这一现实的过程,你必须承认,被上帝选中的人不是你。
有趣的是,这一回,我们毒舌的阅卷老师给高考失败者打了满分。
作者 | 巫昂
诗人、作家
1991年,我参加了高考,算来已经是好几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我从来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好学生,特别讨厌背诵类别的东西,记性又不好,而作文这种东西,简直是我的天敌。今年过年,看到亲戚家高二的女孩一天赶三篇作文,赶得脸色发青发白,实在痛恨坏了作文制度。
高一我还在福建省南靖县一中读书,遇到了一个特别诡异的班主任,他将全班同学从某次期末考总分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分组排列。我因为考了第五十五名,分到了第四小组的倒数第三排。我在那里呆得挺舒适的,跟成绩不好的同学做朋友,比较好玩儿。
不料父母工作调动成功,我们一家在我上高二的那年暑假,迁回原籍漳浦县,我一下子失去了一起玩儿的老同学,又天天被父亲威胁要是考不上大学,只能留在县里面嫁个农民。这太可怕了,感觉我父亲说得到就做得到,我只好无奈地开始准备考试。
事实证明,我是那种如果打起精神来,要去认认真真地琢磨一件事,就一定会成了的聪明的孩子。开头的时候,我只是跟着同学们死记硬背,大家恨不得把课文烧成灰吞下去,有些同学连课后作业题目连带页码都快要倒背如流了。我总觉得这不太对,这样下去要从之前的全班正数五十五名的枯井中爬出来,简直要花费不比贞子少的力气。
在无人指点,老师也绝对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开始独立研发破解高考秘诀的私人项目。那无非是琢磨模拟题,用我父亲的话来说:我这个人除了死不要快,干什么都快。每天做一套英语、数学模拟题,三个月做了一百套。好像,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开头是像个信徒在朝拜。中间开始发现了一点儿端倪,后半截基本上在破解出题老师的思维模式。我相信,那些够格出题的老师们肯定首先是个党员,他们特别认真,也特别墨守成规,你须得从他们脸上那点儿诡异的笑容里面,琢磨出潜在的意思。
这件事太有趣了,英语是最好破解的,数学也差不多。我本来就喜欢地理,后来开始破解地理的奥秘,天天在纸上画地球,画各个国家的地图,地形,首都所在,河流流向,山脉走向,干的活儿跟打算打个世界大战的三军统帅差不多。感觉地理也破得差不多了,这样,便拥有了三个科目的胜算,政治主要靠记一些关键词,然后学习说那种似是而非的车轱辘话。
历史也得背,我记性太差,对历史抱着差不多就得了的美好态度。语文是最难办的,姑且如此吧,我特别不会写作文,一写三段式的东西,脑子就变成了病态的白痴,所以,每次作文写完,都得鼓足勇气交给老师。
我有一个骄纵我的语文老师,他特别看好我那种东拉西扯的作文写法,总是近乎盲目地鼓励我,他相信我会遇到一个像他一样具备独到眼光的评卷老师。于是,整个高三我都照着鲁迅的文风在写作文,正话反着说,反话翻着白眼儿说,一点正形没有。
随着我秘密研发事业的进展,各种模拟考的成绩越来越璀璨,人们逐渐地把我放到一个很会读书的学生格子里,很多同学来请教我地图画法,我每天都在忙着传授南美洲画法,太阳照在南美洲跟照在大洋洲,地球的形态有何不同。我们地理老师是个很会教地理的老师,他用漳浦话说“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挺酷的,我至今可以模仿出真人原音。
我们还拥有可以用漳浦话教英语的老师,他一定在梦中得到了太上老君的真传,我们一起大声地在教室里读着地瓜腔形态的“英格利希”,全然恐惧、全然无知、全然期盼着考试那天的到来。
班里的同学疯掉了一个,他每天走进教室,拍着手大笑。很多女同学月经失调,每个月不只那几天脸色苍白。我已经在外婆家寄住了快要两年,她隔三差五炖乌鸡汤给我喝,配合晚饭时一集的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那是我仅有的娱乐,都是皮肤很黑的东西,内外兼补。研发工作不能松懈,我总觉得自己非常非常靠近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而只要是人干出来的事,总可以搞清楚真相,高考也不例外。
那些日子,我的脸色也是既青也绿的,但是吃得很好,也很会睡,睡着了以后总是梦到次日早起做套题,做完题就心满意足地等着下一套。一个科研人员的心态明显好于多数考生,因为经由反复论证的铁的规律,总是会在皮肤和肌肉之下慢慢显现的。
到了考试那三天,我每天六点睡觉,傍晚六点,睡到自然醒,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跑去考试,爹妈还没有陪考以及特地入住酒店的风俗,考回来最大的安慰是家里冰箱里总有个冰镇西瓜,午睡时间,父母把他们的卧室让给我睡,里面既阴凉又安静,醒来还可以吃根绿豆冰棍儿,再去考试。
绿皮的西瓜和绿豆冰棍儿,让我的高考充满了绿绿的东西。外婆的本意是我应该被两个轿夫抬着轿子从县里回来,表示考上了状元的意思。然而我的录取通知书被寄丢了,父亲骑着自行车到处去打听,厦大没有,连漳州师院都没有,过了半个多月,复旦大学重新寄了一遍我的录取通知书,大家这才知道,我不是落榜而是荣升了。
然而那年作文满分四十,我才考了五分,我的语文老师气得不行,总觉得阅卷老师不知道我是个可以成为作家的人才。好在我考上的乃是中文系,在作家这条路上,我正话反说,反话翻着白眼儿说,也已经二十年了。
评分老师 | 闵长春
前高考阅卷组成员,语文特级教师
点评:
作者回忆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备战高考的一段难忘经历,切合题意。作者的这段经历有力地说明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理,一年的时间里,由一个班里倒数的孩子,逆袭到考进复旦大学,其中的甘苦可以想象。但作者却用活泼风趣的语言把这段苦痛的生活描写得云淡风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作者事后的强颜欢笑,故作轻松,非也,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或者要狠心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即使历千难经万险,他也是“痛并快乐”着的。不然,你怎么解释建国初期科学家们为改变新中国的面貌,在一穷二白,物资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成功搞成两弹一星的光辉成就?即使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相当好了,那些埋头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别人的眼里也是枯燥乏味的,但他们觉得难熬吗?
作者 | 王梦格
游戏编辑
高三上学期最后一次期末考,我考了全班倒数第二名。倒数第一名是一个学舞蹈的艺术生,文化课成绩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只要把舞跳好就行了,在各种社团晚会露面要比成绩单上那一串数字实际得多。可我不一样。
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想的不是四个月之后的高考,不是大学,更不是未来,而是如何开口让父母参加寒假前的家长会。他们是那么好面子的人,我不知道当班主任用投影仪把成绩排名公开在黑板上时,他们的脸上会露出怎样的表情。我很爱他们,可在那份成绩单面前,任何人都会把这种怯懦讨好的爱当做逃避惩罚的借口,甚至是火上浇油的燃料。
家长会就在领完成绩单当天晚上,母亲留在校外等待,我领着父亲走向教室。当意识到目的地会有什么在等待着我时,我希望从校门口到教室的这几百米永远不会有尽头。而与其他班级开完会的学生家长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兴高采烈讨论成绩的声音又让我恨不得马上结束这段路程。想必父亲已经从我这一路的沉默中看出了什么,但他没问,所以我也不说。我知道自己从小到大都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勤奋、好学,能用奖状将家里的墙贴得满满当当。
家长会开始后,我没有去校外陪母亲,而是绕着操场走了起来。那会儿在想什么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唯一记得的是每走一步,焦灼和烦躁就在体内膨胀开来,提醒着我父亲正在几十名同龄人面前忍受着自己女儿带来的羞辱。我甚至不敢走得快一些,生怕下一秒就压抑不住涌到喉咙口的冲动,变成一个在操场大喊大叫的疯子。
不知道走到第几圈,我看见一堆黑影从教室里涌出来,家长会结束了。父亲很高,每次我都能一眼看到人群中的他,但这次没有。我往教室走去,余光瞥到班主任正在和一个佝偻的背影说话,大概是某个同样被子女搞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我小心翼翼地扫了一遍从教室出来的面孔,依然没看到父亲,“因太丢人半途离席”的想法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冒了出来,我感觉脊背一凉。这个时候,那个耸拉着脑袋的背影朝我走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叹气道:“唉,你们班主任说你明明是块金子,却非要把自己丢到石头堆里。”
说完这句话,父亲自顾自地走了。我跟上去,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前面的背影,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人,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年轻。
后面的故事就很俗了:意识到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并被“自己也许是金子”这个想法激励后,这个迷途的浪子幡然醒悟,趁着最后四个月穷追猛赶,从岔路拐回了正道。前二十、前十五、前十,每一次月考,我的进步都非常明显。这甚至让我生出一种错觉:最黑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自己的人生将会像成绩单上不断前进的排名一样一帆风顺。终于,高考成绩出来了,我的名字从倒数第二位跑到了正数第三位。
但你以为故事到此就划上圆满的句号,主人公也像童话里一样拥抱光明未来了吗?你错了,不是因为第三名的成绩也没能够让我考上心仪的大学,更不是因为最终归宿是一所十八线城市里毫不起眼的本科,而是进步的喜悦消解后,我才发现自己并不像班主任所说的那样是一块金子。
在高考过后,我用了将近十年才发现这个事实。也许这块石头的形状稍微特别了一点,也许是阳光的照射让人误会了它的颜色,但归根结底,它也只是块石头而已。就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觉得自己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长着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的脸,做着一模一样的事。
或许我还是和别人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吧,充满了理想主义,够得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也能用手里的笔写点东西。然后呢?以梦为马但却碌碌无为,满腹牢骚但却不思改变,每晚临睡前安慰自己只缺被一个像麦克斯·伯金斯这样的伯乐挖掘了。走一步退三步,直到所有曾经在我身后的人,都变成了我前面的背影。
记得第一次看完蒋雯丽的《立春》后,我感激觉自己就如同电影里的主人公王彩玲一样,有一点儿高于常人的小才华,但最终被残酷的生活碾碎。现在看来,我只不过是陶醉于那种自我牺牲式的悲剧中无法自拔而已,比王彩玲差远了,至少她真的有梦想,并且可以为之不顾一切。
至今,我过着不尴不尬不好不坏的生活,虽不甘心一辈子平庸,但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洗牌重来。我呵,连被生活碾碎的机会都没有。
但我并不后悔在高考前那段时间所做的努力,也很感激班主任将一个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的学生比作金子。回首这浑浑噩噩的二十多年,那四个月或许是我生命中目标最为明确、对未来最为肯定的一段日子,我很庆幸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段回忆。其实我早已开始接受自己只是块石头这个事实,唯一觉得愧疚的,是那不偏不倚的一缕阳光,让当初关心自己的人看走了眼。
评分老师 | 闵长春
前高考阅卷组成员,语文特级教师
点评:
作者的这个高考故事里,既暴露了学校为高考考出好成绩按分数排名对学生和家长自尊的伤害,也表现了老师说“我”自己是明珠暗投带来的激励,知耻者勇,所以作者最终还是金榜题名。从表达上看,作者的功力还是比较深厚的,语言流畅,富有文采,经过多年生活的磨砺,对人生、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文中时有意蕴深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