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1

[转贴] 席勒专栏/股市荣景 难解消费者疑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8 06: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5-28 01:52经济日报 编译刘忠勇


2007至2009年经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来,全世界主要央行便将短期利率维持接近于零。 在美国,尽管联准会(Fed)近来已升息,但短期利率仍低于1%,主要公债的长期利率也同样很低。 此外,各大央行藉大量买进并持有债券来支持市场,规模均属空前。

为什么这些维系经济生机的支持有其必要? 又为什么要这么久?

若说这一切是大衰退造成的,未免过于简化。 长期实质(经通膨调整)利率在2007至2009年间并未降至谷底。 若检视美国10年期公债殖利率近35年来走势,可以看到稳步向下的趋势,即使大衰退期间也无特别异常之处。 2009年衰退结束时殖利率为3.5%,如今也仅略高于2%。

实质利率也大致如此。 大衰退期间,10年期抗通膨债券(TIPS)殖利率一度逼近3%,衰退结束时接近2%,接下来,TIPS大致呈现下跌并维持低档,2017年5月只有0.5%。

投资人会愿意用这么低的利率把钱摆上十年,可见市场对长期趋势充满悲观,难怪「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这词近来如此时兴。

长期停滞一辞,其实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韩森(Alvin Hansen)1938年的著作就出现过,韩森同年发表演说时,曾预料美国经济会永无止境地停滞下去。 1929年美股崩盘后出现经济大萧条,当年已是第十个年头,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经济停滞才告一段落。

韩森对经济大萧条时代慢性停滞的理论,是基于美国1930年代异常偏低的出生率。 韩森推论,由于民众不必花钱在儿女身上,就不觉得有投资的必要。 不过,出生率低,其实和危机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出生率始终持续下滑。

我个人对当前经济停滞的理论,着重在民众渐渐对科技快速进步感到不安,担心日后工作会被取代。 民众消费意愿更低,因为或多或少担心自己谋生能力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若果真如此,或许是有必要以低利率刺激他们继续消费。

2012年以来,美国股市和房市不断创新高,同样的用词也不断在大萧条期间出现。 1933年大萧条的谷底,石油产量、小麦、黄金、香烟消费、邮局存款等也曾纷纷创下新高。

这些乐观的报导或许会带来一些希望,让人以为情况好转了,但仍无法平抚他们担心再受经济灾害的疑虑。 若非异常强大的刺激措施,这种不祥预感会限制消费。 叙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可以同时保持两种彼此冲突的想法。 当大家想象大难终会来临,决策者也该有所因应。

(作者Robert J. Shiller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roject Syndicate专栏作家)
发表于 2017-5-28 07: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2 11:38 PM , Processed in 0.0694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