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西双版纳“人象冲突”愈演愈烈 30多人伤重死亡(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9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新闻由 半月谈 报道

.

  “庄稼快成熟的时节,野生大象们就来了,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眼看就要收割,结果被它们吃个精光。”傣族农民岩温糯无奈地对记者说。他家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勐满村,是“人象冲突”重灾区之一,大象频繁“肇事”令村民叫苦不迭。

  西双版纳是我国野生亚洲象最主要的生存家园,千百年来野象在这里与人类和谐共处,然而近些年来,野象越来越频繁地走出热带丛林,采食庄稼甚至袭击人类。“人象冲突”为什么愈演愈烈?记者日前深入西双版纳进行了调查。

  野象“肇事” 触目惊心

  野象是我国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仅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热带丛林中还有分布,种群总数不到300头,其中90%集中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松海告诉记者,野象本来是西双版纳人非常喜爱的动物,但是近年来,许多村民对野象越来越感到头疼。在“人象冲突”重灾区,野象“肇事 ”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森林中的庞然大物成群结队,肆无忌惮地闯入村庄,吃光田里的庄稼,毁坏即将开割的胶园,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野象又要进村了。

野象踩过,水田里留下硕大的脚印。 云 林摄

  请看几起野象“肇事”的例子:

  去年9月6日,一群由6头野象组成的“抢粮队”长途奔袭来到勐腊县勐满镇勐岗村,进入村民的稻田享受美食,80多亩刚刚抽穗的稻谷被其一扫而光。到了晚上,已经饱餐一顿的象群仍不愿离开,霸着柏油路睡起觉来,2名骑摩托车的男子不小心靠近时,被野象挥鼻连人带车摔出了公路……

  去年8月8日傍晚,28头野象闯进勐满镇河图村的玉米地,毫不客气地将快要成熟的玉米吃光,村民只能趁大象离开的空隙抢收粮食。附近有一座林业管护瞭望塔,铁门被大象撞坏,水管被折断,电视卫星接收器、锅碗瓢盆等全被踩扁,路边的一根水泥电线杆也被撞断……

  记者在西双版纳还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2007年11月21日,勐腊县勐腊镇林业站女工程师陈素芬,接到广纳里村有野象毁坏橡胶林的报告后,赶到现场勘查损失,不幸遭到野象的袭击,丧身象蹄之下。

  杨松海说,据保护区管理局统计,从1991年到去年5月,西双版纳因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粮食作物损失5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有140多人遭到野象袭击,其中30多人因伤势过重死亡。

  “事实上,人象冲突并非仅在西双版纳存在。”杨松海告诉记者,在肯尼亚等非洲象分布国家,在亚洲象分布的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人象冲突”同样是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个难题。据报道,印度阿萨姆邦过去16年中有超过600人、孟加拉国过去12年中有至少200人因大象丧生。

木瓜树、电视节目接收器都被大象踩扁

霸 道 秀“铁头功”撞断电杆

  “人象冲突”为何愈演愈烈

  过去与人类和谐共处的野象,近年来为何越来越频繁地走出丛林,采食和糟蹋农作物,甚至袭击人类?

  杨松海认为,根本原因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对自然的加速开发,野象的栖息地不断压缩和破碎化,丛林中的食物资源减少,野象不得不走出丛林寻找食物,因此与人类发生冲突的频率增加。他打着手势说:“就好比两个相邻的圆圈,本来相安无事,但圆圈不断扩大,两个圈就会交叉,而且交叉面积越来越大。”

  长期跟踪研究野象的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陈明勇介绍说,野象对生存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具体说就是需要食物丰富、水源充沛、隐蔽性好的热带丛林。可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越来越少。热带雨林是野象栖息的理想场所,但据1976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遥感测量,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呈明显减少之势,总面积从50余万公顷减少到了约27万公顷。

  热带雨林的减少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被以橡胶为主的各种经济作物取代。截至2008年,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面积已超过23万公顷。这为我国的天然橡胶基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导致大量的热带雨林被破坏,野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人口增加导致对耕地的需求扩大。上世纪50年代初,西双版纳人口仅30多万,如今这个地区的人口达80多万。伴随着人口增长及大量移民的进入,对耕地的需求不断扩大,人们纷纷在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开荒种粮,加速了对野象家园的破坏。三是砂仁种植。砂仁是一种重要的药材资源,通常在有高大乔木遮蔽的林地栽种。西双版纳从广东引种砂仁以后,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到7 万多公顷。由于砂仁栽种时需清除树下的乔木幼苗、灌木和草本植物,从而使野象失去了食物资源。

  陈明勇介绍说,成年野象的体重达3吨到4吨,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掉植物150公斤左右。随着生存环境变化,野象逐渐养成了采食农作物的习惯,并准确地掌握了农作物生长规律,快到成熟时就来采食。

  解决“人象冲突”需要新思维

  在景洪市勐养镇勐满村,村委会主任岩扁说:“村里种了800亩旱稻,每年要被象吃掉200多亩,玉米被吃的更多。政府按稻谷每斤0.5元、玉米每斤0.15元发给补助,只能补助损失的1/5,我们希望补助能再提高一点。”

  “大象来抢粮食,我们就想办法赶走它们,比如放鞭炮、点火或者敲锣打鼓。”村民岩温糯告诉记者,这些办法刚开始还管用,现在大象习惯了,一点都不害怕。

  除了采取驱赶的办法,西双版纳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在一些村寨的农作物周围架设“太阳能电围栏”。起初有一定防范效果,但后来聪明的野象找到了对策,用小树搭在电线上将电导走,或卷来一棵大树把电围栏压倒。在一些村寨和农场,人们还用挖防象沟、修防象壁等办法来防范野象“肇事”。

  “这些办法有一定作用,但都不是治本之策。”杨松海说,“我们要改变一个立足点,就是从如何缓解人象冲突,改变为如何更好地保护野象,否则一切努力都是舍本逐末。”他认为,保护野象的核心是改善野象的生存环境,增加野象的食物资源,当务之急是建设食物源基地,构建野象迁徙通道。

  杨松海介绍,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食物源基地建设的试点,累计投入87万元建立了2600余亩食物源基地,种植芭蕉、甘蔗、玉米和旱稻等作物,吸引野象前来采食。去年12月31日,就有16头野象来到勐养镇的关坪食物源基地,尽情享受这里的玉米、芭蕉等丰盛的食物。杨松海表示,野象食物源基地对减少野象“肇事”具有良好效果,这一做法今后将大力推广。

  目前,西双版纳的野象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三个子保护区,相互之间不能迁徙,限制了野象的活动范围,阻隔了象群之间的交流。有研究发现,长期的近亲繁殖使野象出现了体形变小的情况。当地政府计划,在三个子保护区之间建立宽约2公里的生物走廊带,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迁徙创造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04:47 AM , Processed in 0.0521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