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0

[哲史艺丛] 西闪:关于近150年的艺术市场,真相在这里 | 只读冷门书xishan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5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闪:关于近150年的艺术市场,真相在这里 | 只读冷门书 

 2017-02-25 西闪 大家


只读冷门书

阅读新坐标


文 | 西闪


艺术是青春永驻的女人,她的丈夫都活不过她。很早以前,她生活在阿尔塔米拉(Altamira)的洞穴里,丈夫是原始的神祗。自从有了国家,她改嫁给权力,养在豪门深宫,轻易不露真容。


商业兴起,她心旌摇曳,与金钱互通款曲。在东方,那大约是唐寅的时代。而在西方,不会晚于17世纪,伦勃朗的荷兰最典型。然而一直要到19世纪的50年代,她才正式与王公贵族分手,嫁给资产阶级。


这段拜金式的婚姻几无浪漫可言。当艺术品成了银行家或上层中产阶级的交易,艺术就生出纸醉金迷的幻觉。看看艺术家是怎么说的吧。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国新一代艺术家中的代表,他在自传里写道:“艺术是关于生活的,而艺术品世界是关于金钱的。”在另一处他说得更直接:“……拿了钱,我突然意识到,因为该死的钱,你他妈的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画了。(那些人)买画,离开,‘这是达米恩·赫斯特的作品,值多少钱?’人们再也不会多看画一眼。”他说的我能理解,我就见识过一个“天价艺术家”在酒吧里醉后对人哭诉,他一直想画自己想画的,可是市场逼着他画那些更好卖的东西。他想做梵高,不料却成了沃霍尔(Andy Warhol)。


▲ 认为艺术与金钱挂钩的安迪·沃霍尔


可是艺术家的牢骚不能完全当真。他们是交易链条上的一环,没吃多大的亏。看看赫斯特自己是怎么干的吧。他向买家提供赊账,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利用这种销售手法,他把作品的价格哄抬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艺术家的此类行径,戈弗雷·巴克(Godfrey Barker)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里予以曝了光。他辛辣地指出,不少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手段高明的金融家。


▲ [英]戈弗雷·巴克/马维达/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2014


不是今天才这样。自从艺术嫁给了资本,阿姆斯特丹最豪华的房子就归了伦勃朗。在最近的150年里,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伦敦寓所犹如宫殿,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的生活连乔治三世都觉得奢侈。像西斯莱(Alfred Sisley)或梵高那么潦倒的画家不是没有,但他们极少抱怨。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艺术家牢骚满腹,我们也许不会注意到,艺术与资本的婚姻已经扭曲到如此程度。


扭曲的极致故事发生在2006年。一个赌场大亨决定把他手里的毕加索作品《梦》卖给另一个富人。10年前他买下这幅画时,价格是4840万美元。10年后卖出时,价格为1.39亿美元。但这笔惊人的交易毁于酒精,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场鸡尾酒会上,大亨或许喝高了,一胳膊肘撞破了画布。


为什么艺术品的涨幅高到离谱?因为高昂的画价似乎对所有人都有利。通常来说,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付的钱越少就越开心。但是在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购买艺术品的人出价越高越开心,获得的掌声越热情。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花的每一笔钱在未来都将有高额的回报。


比如那个赌场大亨,他几乎毫发无损。虽然交易没有达成,可是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他通过抬高一幅画的卖价,成功地抬高了毕加索其他作品的价格。不但如此,他还间接地烘托了其他艺术家的价值。


很显然,赌场大亨家里藏着的可不止一幅画。于是就在《梦》遭破坏后的一个月内,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一幅作品卖到了1.4亿美元,库宁(De Kooning)的作品也飙升到1.375亿。


这就是艺术市场的神奇景象。在这个市场里,商品本身俨如硬通货,具有超过现金、股票和房产的保值性。而这种价值与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定价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非常随意。市场如此红火,所有人都觉得会赚钱。交易的金额如此之大,规模却又如此之小,大众根本没有插足的余地。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这个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有操纵行情的动机,也有与之匹配的能力。


当然,哄抬价格仅是从中牟利的手段之一。艺术品市场的水太深,除了违法的洗钱或行贿,有人用它来投资,有人用它来炫耀,也有人用它来抵税。


巴克猜测,岳敏君把自己的画作赠送给纽约MoMA博物馆绝非出自单纯的慷慨,而有自抬身价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就像《纽约时报》暗示的那样,曾梵志也可以在苏富比用天价拍下自己的作品,借此营造他在市场上长盛不衰的荣景。我还见过更粗野的手段——一个画商把一位著名画家的画作买断10年,目的是用雪藏的办法防止这个画家对他的其他生意造成冲击。


表面上,一如巴克所言,没有受害者,就没有犯罪。艺术市场充满利害冲突,但似乎人人都在获益,故而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污点。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艺术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在金钱至上的情况下,艺术水平的判断标准随之混乱模糊,变得非常势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远不如毕加索,梵高总是凌驾于莫奈、塞尚,张晓刚就比毛焰强……标准只有一个:价格。而普罗大众被摒弃在观看的黄线之外,没有任何置喙的机会。


“像买卖石油、汽车和果酱一样买卖画作,这有什么错吗?”尽管克制着近乎本能的道德厌恶,巴克依然谨慎地如此发问。


《名利场》一书回答了作者的这个问题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必须说,关于最近150年来的艺术市场,没有哪一本书比《名利场》更细致更生动。是这本书告诉我,尽管波德莱尔(Charles P.Baudelaire)批评米勒(Jean Millet)画中装模作样的农民掩盖了现实的残酷,资本家仍将《晚祷》从72英镑抬到了30年后的3万英镑;印象派的开山之作《印象·日出》价格最低时不到10英镑,2015年万达集团从苏富比拍卖行买一幅价值远不及此的莫奈作品却花了2041万美元。


▲ 米勒名画《晚祷》


《名利场》就像汽车的后视镜和雨刮器,帮助我看清了资本的雨雾与艺术的光晕交织的前程来路。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前一位画家朋友讲的笑话。某一年一个画商给他打电话,要来买画。由于他之前和朋友们约好去山里玩,于是商定延后一日见面。游玩途中经过一座寺庙,朋友们都去礼佛烧香,画家也以随便的态度跟着大家一起拜了菩萨。第三天,画商如期而至,买走了画家手里的画。没想到消息传开,一个神话诞生了——自从画家去庙里烧了香,佛祖显灵,所有的画全卖光了!


【注】本文原标题为《在艺术的名利场上》,题图为毕加索的名画《梦》(局部)。


【作者简介】 

西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0:31 AM , Processed in 0.0297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