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丨区域海权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丨区域海权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价值(上)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01-12 11:28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卡尔·文森”号应于2017年2月中旬左右进入南海。所以,“万众期待”的中美航母首次会面已经不可能实现——辽宁舰已于1月10日晚进入台湾海峡,这意味着该航母编队已经踏上了返航征程。
辽宁舰的这次跨海区远航演练当然不是奔着“卡尔·文森”号去的。如果从去年12月中旬离开青岛母港算起,再加上返航时间,这次任务将持续大约一个月时间。可以参考的是,辽宁舰2013年底首次赴南海演练时,从离开母港到返回青岛总共也用了37天。
“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 东方IC 资料图
不过可以肯定,中美两国航母的首次“遭遇”不仅早晚会到来,而且这种“遭遇”未来还将常态化——即将下水的同级国产航母很可能部署南海舰队,而美国航母也肯定还会来。
考虑到美国距离南海最近的航母驻泊母港远在日本横须贺,因此,届时至少在南海的常驻海空力量方面,中方将首次占据全面优势。而在此之前,尽管解放军固定部署在南海方向的岸基航空兵、岛礁要塞军力、水面和水下舰艇编队等本来就超越周边对手,但对于中沙和南沙的那些最前沿岛屿及附近海域来说,航母显然才是最可靠的支援力量。同时,未来一旦南海岛礁防线被对手集中于某一点的相对优势兵力突破,具备高机动性的航母也肯定是最及时、最有效的“补漏”手段。
辽宁舰执行跨海区远航演练任务。
换言之,第二支航母战斗群在理论上将填补中国南海区域海权的最后短板。而解放军在南海及台湾海峡“反介入”战略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确保“区域海权”
什么是区域海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少在现阶段,区域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与紧迫性甚至超越传统海权
那么,什么是区域海权?它与传统海权又有什么差异与关联?
相对于马汉赋予传统“海权”(Sea Power)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复杂涵义,区域海权要简单得多。本文定义并所指的区域海权仅针对战时,即能够在决定战局胜负的决定性海域与时间确保海上优势的能力
与传统海权相比,区域海权更狭义,它只是赢得战争的手段,而非战略目标。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区域海权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拥有夺取某海域区域海权的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和平时期在该海域也一定占据优势,而即便夺取了相关海域的区域海权,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战争中拥有整体制海权,因为夺取方在其他次要海域仍可能处于弱势地位;二、区域海权不直接具有传统海权的经济、贸易、资源控制等衍生价值,但夺取区域海权有可能是夺权传统海权的前奏或跳板;三、试图夺取区域海权的国家一般都不拥有传统海权,并常以传统海权挑战者的身份出现。
历史上关于区域海权争夺的案例很多,而且就像海权并非马汉所发明,只是由马汉归纳总结一样,区域海权的历史也与人类海战史一样悠久。下文将透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进一步分析实现区域海权的条件与困难,以及区域海权所能够实际带来的价值与局限。不过受篇幅及其他因素限制,本文将只对区域海权做初步的探讨,并尽量避免围绕主题的发散性思考。
切萨皮克湾1781
当1778年法国正式参战时,美国独立战争已经进行了3年。此时的陆上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美军于前一年在萨拉托加取得大胜,致使兵力不足的英军暂时放弃攻势。而在海上,虽然约翰·保尔·琼斯的海上游击战偶有斩获,但强大的皇家海军仍然牢牢掌握着北美东岸制海权。
法国海军及其荷兰、西班牙等盟友的参战则让局势发生突变——一场局部反叛乱战争已经升级为新的全球战争。伦敦为此不得不做出一系列艰难调整,从而争取回到七年战争的“正轨”上来。不过,皇家海军的战略调整却给了法国海军报仇的机会——为了这一天,路易十六和他的海军大臣舒瓦瑟尔已经卧薪尝胆了整整15年。
在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军无疑是传统海权的拥有者。但对于分布于全球的广大殖民地来说,其仍然无法做到在每一片海域的每个时间段都占据优势。因此,伦敦海军部必须尽快明确哪些海域是必须确保控制的
毫无疑问,本土的安全将占据最优先地位,自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以来,英法之间的几乎每一次战争,波旁王朝都制定过直接跨海登陆英伦的计划,但也正是由于皇家海军的强大,法国海军的所有类似企图都被摧毁了;其次自然是北美大陆,这里是战争的根源,也是当时看来最有价值的一块殖民地。因此,皇家海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密监视封锁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布雷斯特等军港,等待合适的战机在法国西海岸摧毁法国舰队主力,同时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机动舰队确保北大西洋交通线和北美海岸的制海权,在保障本国陆军支援补给的同时,力争切断法国对华盛顿的支援。
由于兵力不足,要想彻底将法国海军堵死在本土港口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土伦的法国地中海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总实力远强于英国地中海舰队,在此情况下,西印度群岛、印度和非洲南部的部分领地不可避免的将暴露在法国海军炮口下。也许是上次战争中法国海军留下的糟糕印象过于深刻,伦敦海军部并没有考虑将舰队集中于主要战场,而是分散于英吉利海峡、北美、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和印度——马汉对此曾给予尖锐的批评,这一部署后来被证明的确是灾难性的。
在地中海,皇家海军没能保住英军最重要的内线战略据点梅诺卡岛,地中海的大门直布罗陀随即被长期封锁与围困。在印度,伟大的叙弗伦率领一支法国小舰队与英军长期缠斗并占据上风,叙弗伦因此也被马汉称赞为也许是法国海军史上最出色、最具进攻精神的将领……这些次要战线长期牵制了英军至少40艘战列舰的宝贵兵力。当然,与他们对垒的联合舰队往往实力更为强大。但必须指出的是,西班牙与荷兰海军总规模超过100艘的庞大战列舰队尽管战斗力较差,却至少能从数量上弥补法国海军的缺口,从而解放法国舰队更多的机动兵力。
相对而言,英军兵力分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原因在于法国的北美远征舰队只要不被摧毁就足以支持美法联军的陆上行动,后者在1780年后已经逐渐占据优势,而英军则必须歼灭法国舰队才有可能改变陆地上的实力对比——这种对比随着英军还要分出部分兵力保护加拿大愈加失衡。显然,进攻比防守需要更多的战舰。
在北美,英军的主要海军基地是纽约,法国舰队则主要驻泊于纽波特。不过这两个基地都没有大舰队常驻,该战区英国与法国舰队的真正母港都远在西印度群岛,两国舰队从1778年开始围绕西印度群岛的一系列岛屿展开拉锯战,而从西印度群岛北上美国的途中,双方尽管也爆发过一些遭遇战,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战果——这种形势对法国海军更有利,一支强大的“存在舰队”已经足以推动陆地上形势的变化。而英军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无法摧毁来往于西印度群岛和北美之间的法国舰队主力,兵力不足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1781年9月,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
在这一年,北美的英国陆军已经被赶到了约克敦和纽约两个据点,两据点之间通过舰队互相支援,并接受外界补给。此时,华盛顿率领的美军与罗尚博率领的装备有重型攻城炮的法军则将约克敦包围。8月,德·格拉斯率领法国舰队主力从西印度群岛起锚,并于当月底进入切萨皮克湾后控制了该海域区域海权,濒临该湾的约克敦英军海上供应线随即被切断。
当皇家海军发现法国舰队驶往北美时,英国西印度群岛舰队司令罗德尼却只能拼凑出19艘战列舰可以立刻投入追击,而对手拥有至少24艘。格雷夫斯少将率领英国舰队紧追而来,9月5日,德·格拉斯下令起锚迎战。法国海军15年来的训练成果在此战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其精确的远程火力让英国舰队难切入法军战线发挥近战优势,再加上风向与兵力劣势,使得英军尽管只有一艘战舰被摧毁,但多艘主力舰遭重创,格雷夫斯只好下令撤出战斗。
9月10日,德·格拉斯又得到8艘战列舰支援,知道胜利无望的格雷夫斯决定退回纽约,而彻底失去外援的约克敦英军被迫投降。此后,伦敦政府终于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与可怕前景,北美基本被放弃了。随后一年,皇家海军开始集中兵力,罗德尼在1782年4月12日的圣基茨海战击败德·格拉斯。皇家海军随后重夺海上优势,这让伦敦得以相对体面地在当年11月30日签订初步停战协议。(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丨区域海权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价值(下)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01-13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特拉法加1805
夺取区域海权的努力并非总是成功的,失败的案例甚至更多,毕竟挑战者的总体实力基本处于相对弱势。在从1688年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开始,直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的所谓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里,作为传统海权挑战者的法国海军曾经数次试图在英吉利海峡建立区域海权,但除了1690年图尔维尔在比奇角海战获胜后曾接近这一目标,且又因未能乘胜追击而在拉乌格功亏一篑外,之后法国的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的残阳成为法国海军百年努力的悲惨终章。我们在科贝特三十多万字的巨作《特拉法加战役》中可以了解到特拉法加神话的种种内幕:拿破仑侵英计划本身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或许拿破仑自己也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个计划有不同的态度。但从逻辑上看,法国要想彻底终结战争,就必须占领英国。换言之,只要拿破仑能够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区域海权,战争就很有可能终结,这也许意味着一个统一欧洲的出现。
与1778年不同,在1805年,无论是掌舵伦敦海军部的巴勒姆,还是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纳尔逊,其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尽管小皮特内阁给纳尔逊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英国远征军与俄军能够在西西里汇合,从而在意大利开辟第二战场。作为一位以直觉敏锐准确著称的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其实从未将视线从法国地中海舰队北上英吉利海峡可能经过的航线移开。而巴勒姆尽管一再收到法国战列舰出现在加勒比海的真实情报,以及可能出现在南非和印度的虚假情报,却也从未打算以削弱本土舰队实力为代价去支援这些次要战场
特拉法加海战成为法国海军百年努力的悲惨终章。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拿破仑计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完全是陆军式的,或者说是马伦哥与奥斯特里茨式的。当时,法国在布雷斯特和罗什福尔等大西洋港口的的分舰队被英军以优势兵力封锁在港内。按照拿破仑的构想,维尔纳夫少将在率领地中海舰队经过一系列远程机动进入大西洋后,应该在外围策应被封锁舰队的突围行动。当大西洋舰队与地中海舰队汇合后,拿破仑希望能够短暂拥有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以保障从布洛涅起航的庞大地面部队成功横渡海峡。不难看出,这个计划高度依赖于各舰队、拿破仑和巴黎海军部之间完美的协调与联动,各舰队需要在准确的时间出现在准确的位置上。但是,这个计划过于复杂,在没有电话电报、且只能靠风力机动的海战时代实在难以实现,因此其结局也可想而知。
为了能甩掉纳尔逊,拿破仑命令维尔纳夫远赴西印度群岛。应该说,在后世颇遭诟病的维尔纳夫做的不错,但当他返航时,却没有选择直接驶往布雷斯特或罗什福尔,而是向南去了伊比利亚半岛——这一决定等于彻底断送了拿破仑的全盘计划。从伊比利亚再北上需要的时间已经足够纳尔逊追上他,何况英军在直布罗陀以西本来就部署有一支分舰队。直接驶往布雷斯特的风险的确很大,但也对英国最具威胁。当然,我们从后来陆续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到,即便维尔纳夫选择了这条航线,甚至成功与布雷斯特舰队会师,英国仍有足够的力量确保海峡的制海权。
因此,至少在1805年,拿破仑完全没有夺取英吉利海峡区域海权的可能。但英国却也并未从特拉法加大海战的胜利中得到想要的东西,皮特投入地中海的小型远征军一直困守西西里,自然也没能对意大利战局产生影响。当拿破仑意识到侵英无望后,法兰西军团随即风卷残云般横扫了奥斯特里茨的俄奥联军——1805年的欧洲仍然是属于法国皇帝的,但战争还远未结束。
对马1905
在日俄战争期间甚至战前,尽管有人曾预料日本海军能够击败俄国海军,但俄国海军的战力并非如后世所传的那般不堪。实际上,这一印象更多的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西方大量的亲日或反俄材料宣传的结果。在这些材料中,俄国海军被描绘的一无是处,似乎日本联合舰队的胜利完全是一种必然——这当然不是事实。东乡平八郎有理由为年轻的日本海军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的胜利来之不易且意义重大。
当1904年战争爆发时,俄国海军的总体实力至少超过日本三倍。尽管被割裂的俄国三大舰队难以相互支援,但仅仅在远东,太平洋舰队也足以与联合舰队抗衡。经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的多年备战,俄国人在远东拥有7艘战列舰——其中不乏“太子”号与“列特维赞”号等从法国和美国订购的新锐战列舰,以及两个设施比较完善的基地——位于内线的旅顺和位于外线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同时,身处对日一线的太平洋舰队由于多年演练备战,其人员素质、实战能力比后来由波罗的海舰队改编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好很多。
对马海战的失败是俄国海军走向衰弱的一个诱因。
此外,由于俄国陆军主力和补给物资并不需要通过海路运至远东,因此太平洋舰队可以作为一支纯粹的机动兵力来执行进攻性任务——破坏从日本本土到朝鲜和中国东北的运输补给线。而当日本舰队为了保护陆军的登陆行动而主动寻战时,俄国舰队其实也并不需要在一场海上决战中取得全胜,只要不被日本人歼灭即可
如果说远东的俄国海军堪称帝国海军的精华,那么其陆军则恰恰相反——在1892年法俄协约签订后,俄国陆军精锐均部署于东欧备战对德战争。然而,与在许多历史爱好者中流行的观点不同,俄国远东的二流陆军尽管历经旅顺口、朝鲜、沙河、辽阳和奉天等地的失败,但其在整个战争中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战略任务——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战前制定的计划本来就是通过一系列迟滞作战消耗日军,当俄军退到北满时,其积蓄的力量就足以发起大规模反攻。后来的事实表明,远东俄军几乎在每一场失败的会战中都没有被打垮,其在给予日军重大伤亡后总是能够有序撤往下一道准备好的防线,到1905年9月停战时,大批从欧洲调来的精锐俄军及充裕的武器和后勤物资已经进入北满,而日本陆军则精疲力尽,甚至有部分前线士兵哗变逃跑。
然而,俄国海军的覆灭,以及国内爆发革命的危险打乱了原计划,并逼迫尼古拉二世必须接受一份相对体面的停战协定。抛开国内政治因素不谈,在第二太平洋舰队覆灭后,俄国陆军即便能够把日本人赶下海,但只要东京不接受停战,从堪察加半岛一直延续到辽东半岛的漫长海岸线就必然随时会遭到日本海军的袭扰或登陆威胁。而失去舰队的俄军既难以分兵保卫滩头,也无法登陆日本彻底解决问题,战争将无限期拖延下去。
换言之,日本只要拥有黄海的区域海权,就可以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联合舰队的主要基地在佐世保,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外线基地。从作战角度看,该基地的位置比旅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更优越。旅顺过于暴露,且很容易遭到来自辽东半岛背后的地面攻击,事实上北洋海军的威海卫基地和德国殖民者的青岛基地也都是被日本人采用类似战术攻克的;而符拉迪沃斯托克则离战区太远,且船坞设施不如旅顺完善。从事后的战局发展来看,太平洋舰队如果将母港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也许更为合适。
日本人的计划被迫简单直接,一是要全力保障陆军通往朝鲜和辽东半岛的交通线,二是寻歼俄舰队主力
实际的战局发展则充满不确定性。日军精心计划的鱼雷艇偷袭和堵塞港口行动都没有取得预想效果,但的确迟滞了俄军对朝鲜战场的支援,以及可能对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行动的干扰。不过,从朝鲜撤退和主力退往北满本来就在俄军战前计划范畴内。很快,马卡洛夫走马上任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他重新唤醒了俄国海军的活力。在他指挥的短短一个月里,俄国海军的海上破交作战给日本人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马卡洛夫利用旅顺舰队牵制日本舰队主力,派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轻型分舰队多次南下痛击日军商船队。直到战争结束,日本人的船只损失数量都比失去了两支太平洋舰队的俄国多。
如果马卡洛夫没有意外阵亡,即便太平洋舰队仍然无法阻止旅顺被攻占,也至少应该能够突围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毕竟东乡平八郎通过两次主力会战都没能歼灭这支如丧家之犬的残破舰队,最后该舰队的覆灭实际上是被陆军用重炮摧毁的。由此可见,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战力并不差。如果有好的组织与领导,突围自保应不成问题。
一旦俄国舰队突围成功,即便旅顺被日军占领,只要第二太平洋舰队到达远东,则基本可以宣判日本在本地区区域海权的终结——被水雷炸沉两艘战列舰后,只剩下4艘主力舰的日本海军基本不可能与拥有13艘战列舰的俄远东舰队抗衡,而日俄战争的结果也许就将逆转
但历史没有如果,日本海军虽然同样遭遇一连串厄运袭击,舰队实力大损,东乡平八郎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必须在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抵达远东前彻底歼灭其第一太平洋舰队,这一目标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保护陆军的海上生命线。既然无法在海上解决问题,那么就把已经丧失斗志的俄舰队堵死在港内,由陆军来完成任务。令日本人感到幸运的是,主战派悍将康特拉琴科的阵亡,让旅顺俄军在远未到弹尽粮绝的地步前就过早投降了。从这一刻起,状况不佳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驶往远东的意义。
历史没有胜利宝典
无论成败,历史为我们呈现了区域海权争夺的诸多精彩战例。其中自然有不少经验可供参照、研究,或吸取。清点那些导致胜利或失败的要素也许有助于后来者规避风险并早做准备:
一、在靠近本国领土,并尽量远离敌国领土的海域,夺取区域海权较容易实现;二、在争夺区域海权的过程中,外线基地比内线基地更可靠;三、在次要海域或战略方向的佯动有助于分散传统海权拥有者的兵力,并可能引导其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更容易在关键海域夺取区域海权;四、与地面行动的良好配合往往是能否夺取区域海权的关键;五、夺取区域海权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赢得一到两次决定性会战才能实现,在某些情况下,一支“存在舰队”就足以掌握区域海权
上述五条其实并未超出一般的战争原则,在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中基本都可以读到类似教条。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对于渴望夺取区域海权的海军来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胜利宝典。即便违反了上述原则,也不一定就等于无法夺取区域海权。在1781年的北美,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到达战场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德·格拉斯能够在短时间内夺取战区制海权的关键在于英国海军兵力的分散,以及法国海军与陆军的完美配合。但到了1805年,英国海军显然没有任何理由置本土安全于不顾。面对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的对手,除非已经被大革命严重破坏的法国海军能够在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中获胜,否则拿破仑的任何牵制、调动、佯攻都无法为法兰西带来胜利。
21世纪,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又将带来新的海战革命。图为参加阅兵的东风-26导弹。
日俄战争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有机会,相比而言,俄国最终获取胜利的手段要更多一些。实际上,直到第一太平洋舰队突围失败前,日本人在本区域内并没有兵力上的优势。东乡平八郎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因为等待就意味着毁灭,所以他必须找到歼灭俄国远东舰队的机会。而俄国海军却没能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牌,除了马卡洛夫任司令的短暂时间,俄国海军几乎放弃了自己作为一支机动作战舰队的所有功能。要知道,即便是一支“存在舰队”,它也必须得展示并保证“存在”。
新时代的海战与风帆或者铁甲舰时代的海战已有巨大不同。二战中飞机、航母与潜艇的大规模应用就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模式。以1939至1943年的地中海海战为例,在这场持续4年的血战中,意大利与德国海空军夺取区域海权的努力被挫败,并间接导致轴心国在北非崩盘。其间,德国规模不大的空中力量曾经一度压制住强大的英国地中海舰队,而英军航母对塔兰托的突袭也严重削弱了意大利水面舰队的实力。值得注意的是,与上文总结的第二条不符,内线基地在地中海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马耳他尽管严重暴露在轴心国海空军火力下,却仍然坚持下来,并为英军的最终获胜做出了卓越贡献。当然,英军在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港的两个外线基地同样功不可没。
在21世纪的今天,决定海战胜负的因素变的更为复杂,反舰巡航导弹与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又将带来新的海战革命,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区域海权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无法在战时控制关键海域的区域海权,就难以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及其他相关权益。因为我们的潜在对手,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传统海权拥有者
如果历史不能传授我们胜利的法则,那至少能给予我们胜利的信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02:40 PM , Processed in 0.0358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