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也退
机器猫有一款神水,喷在照片上,能显示照片的“真相”,比如一个人能得意洋洋骑头大马,喷水之后就出现了下一个镜头:那人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有相似之处,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高光下的名人伟人,场面宏大的厮杀,慷慨激昂的演讲,因为画家总是捕捉最具代表性的一刻,将它拔升到一个代表人类精神的高度,可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刻过去之后,谁来收拾的案卷和尸体,搬起摔倒的椅子,打翻的茶杯,那些大人物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什么。
多少历史学者挥舞着手里的神奇药水写书。像英国的两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利克·霍布斯鲍姆和E.P.汤普森都是此中高手;在美国,芭芭拉·塔奇曼靠着泡图书馆翻档案,写出的历史著作两获普利策奖。21世纪初,连续两年,有两部写美国开国元勋的著作获得普利策奖,2002年是大卫·麦库洛的《约翰·亚当斯传》,之前一年,则是约瑟夫·J.埃利斯的《奠基者:独立战争的那一代》。不过,《亚当斯传》获得的是传记奖,而《奠基者》获的是历史奖,它写的是一群“国父”,在举世皆知的重大事件——美国独立和1787年立宪——之后,又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他们的性情如何流露,个人命运又如何因此注定。
在大事件周围踏勘小道,尤见历史学者的写作功力。随便检索下,《奠基者》早已被制成了众多有声读物,证明埃利斯的辞章水平之高。阿扎尔·纳菲西在《想象共和国》,一本讲述她如何通过书本认识美国的动人的作品中提道,她的一位挚友曾把《奠基者》推荐给她,说这是了解美国的绝佳读物。英文原书名Founding Brothers,指华盛顿、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亚当斯……但美国人通称他们为“founding fathers”,或者“framers”——确立框架的人,埃利斯改用了brothers一词,表示这些人之间的亲缘联系。
把“国父”们的画像挂在墙上,一个个从黑色的背景中浮现而出,戴着打卷的假发,就算是真发也梳得跟假发一样,身着外国服饰,脸上造作地扑了粉,仿佛一直是这么容光焕发,而从来没个疲倦的时候似的。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他们也会迷茫,会嫉妒,会狂躁。政府是他们设立的,民主程序和法律是他们制定的,而在自然寿命延续期间,他们并没有太多时间检验这一套制度和程序能否合理运行,一个个都在探路,途中难免焦虑,因意见不一而争吵。但是,再怎么阋墙,他们仍是brothers——兄弟,其人再怎样平凡,他们的集体存在仍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奇迹。
伟人的文治武功总是率先抓住眼球的。从萨拉米斯海战到特拉法尔加战役,从中途岛到斯大林格勒,引人注目的都是地面上的拼杀,和其中个体的英雄主义亮点。相比之下,华盛顿入主政府后的财政问题简直无聊透了。可是,北方诸州担负了高额的战争债务,而南方,多年来未受战争滋扰,已经仁至义尽地给出了他们的一点点支援,这样的现实对华盛顿来说,是一个难度不下于赢得战争的挑战。华盛顿的财政臂膀汉密尔顿,谋划让联邦政府来负担这笔债务,当时就引来来自南方的两位伟人——杰斐逊和麦迪逊——的愤然反对。硝烟散尽之后的伟人们转移了战场,可他们多半意识到,眼下的挑战将自己的人生维持在和之前相当的精彩水平之上。
因为南北利益不同之故,国父之间还有的是争斗,一个不当心,美国就不是今天的美国。比如,南方诸州想把美国首都从费城迁往一个更加中心、更靠近自己地盘的城市;北方则不干,他们认为费城挺好。于是就需要妥协。在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首都之争导致了堪培拉的诞生;而在美国,两方的妥协产生了华盛顿特区,孕育这场妥协的是一次秘密晚宴,杰斐逊—麦迪逊为一方,汉密尔顿为另一方。南方的要求被满足了,得到了一个近在手边的首都;北方也获得了自己所要的东西:由联邦政府还债。
“晚宴”是《奠基者》里的漂亮一章,埃利斯以此告诉读者,在“那一代”的政治智慧里,妥协占据了一个多么关键的位置。“1790年妥协的最显著之处,在于回避了一次政治危机,而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认为,这次危机会威胁到新生的共和国。”然而,妥协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事实上,“关于美国的未来,政治家有着互不相容的设想并据此去行动,而妥协则使得这些设想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如我们所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九人”在投票的时候,反对意见同样是和最终判决并存的;这都是美国经验中的精华,必须专章论述,不能以一句“求同存异”就草草概括了。
但要是没有晚宴,南方会分裂吗?同样,要是富兰克林晚年反对奴隶制过火了一点,南方会分裂吗?我们在已发生历史的现实性和未发生历史的可能性之间穿行,出色的历史学者,甚至能把没有发生的历史显影出来。富兰克林反奴隶制的行动位于“国父”们的争端之外,它引发了一场真正的危机,南方诸州当真着手要脱离联邦。一念之间,19世纪中期的美国内战便可能提前上演,而战争的结果,也很可能和林肯那时候大不一样。
那些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伟人,他们的业绩并不是建立在排除了所有错误选择的基础之上,相反,他们身上集中了诸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既有想象力,也有原则、偏见、怪癖、缺陷;但幸运的是,国父们各自运用大脑,形成的合力控制住了偶然之手的操弄。在建立国家银行的问题上,也是汉密尔顿—华盛顿支持,杰斐逊—麦迪逊反对,但像之前一样,他们的冲突再次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尽管当事人未必这么认为):汉密尔顿赢了,美国央行有了一个早期形态,但是杰斐逊—麦迪逊的反对意见被决策者和大众听了进去:根据亚当·斯密学说,确保市场自由,让政府干预的力度减至最小,才是一国繁荣的王道。
▲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重要的不是做对每一件决策,重要的是在做出决策时容许反对意见,给改善、修正留出余地。像华盛顿这种级别的伟人,建不世之勋后功成身退,受全民尊敬,存素朴之心,可是“完人”也是得在一桩桩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打造。他在国父阵营中并不能轻易获得其他人的景从,对他们来说,轻易附议或者妥协,仿佛是存在感丧失的表现。例如,对于法国大革命,华盛顿以及约翰·亚当斯一向反感,而杰斐逊和美国建国的另一位大功臣——托马斯·潘恩——却高唱赞歌。杰斐逊支持法国人的事业,华盛顿就抨击他说,你关心法国,胜过爱自己的国家。
这一番较量,表面上是理念之争,但杰斐逊“意淫”法国,其实是寄托他对美国的期望:“法兰西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法国“会建立一个自由的共和政府,甚至一种堪为典范的民主制,君主制和贵族制将被永远废除”,而这一切“将和平地、不流血地发生”。他当然错了,亚当斯的预测才是对的,亚当斯认为英国那样的路径才是长久之计,而法国无非是一帮心中不忿的暴民在搞事情,不可以期待他们能做出什么表率性的行动来。
埃利斯并不贬抑杰斐逊,虽然他用上了“自我欺骗”“幻觉”“活在虚构中”等等来定义他,但经历过独立战争的美国人,在与法国大革命相遇的时候产生自然的好感,并且因此而推崇杰斐逊远超过亚当斯,则没有什么好非议的。关于一个更好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想象,也是美国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杰斐逊对此贡献了自己的想象;另一边,典型的英式智慧——“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我只知道什么是最不坏的”即使被历史证明笑到最后,却不能把输家打入名誉的地狱。
“国父”们不休不止的争吵还带来一个客观效果,那就是稀释了伟人身上的光环,放大了他们的局限,让时人和后人能更加平静而开放地衡量他们的是非得失。谁都有斗气的时候,暴露出顽固、虚荣、嫉妒、沮丧的一面无妨国父的形象,反而加增他们的人格魅力。在争衅发生后,年纪较轻的杰斐逊拖着不肯出言和解,亚当斯也不愿降低姿态,埃利斯用了好看的比喻:“两位圣人绕着圈子,像老迈的狗一样在他们自己地盘的边缘吠个不停,用鼻子嗅着和解的可能性,就是不愿主动缩短两人的距离。”
亚当斯继华盛顿担任总统。虽然厌恶法国大革命,但在他的任内,他明智地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美法海战。他将不掺和欧洲战事确立为本朝的原则。投桃报李,拿破仑攫取了法兰西的军政大权后,很快就同美国达成了和平协议,表示也不干预北美的事务。正在亚当斯应当享受到荣光的时刻,1800年,他却在竞选中输给了老对头杰斐逊。国父们确立了美国的宪制,又用这宪制把自己圈成了一圈欢喜冤家。
▲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虽然在很多问题上立场不一,但他们都相信,各自的意见乃出于各自的信念,而目的则是为公。《奠基者》第一章“决斗”中出现的阿伦·伯尔,就被汉密尔顿视为一个危险人物,埃利斯说,杰斐逊虽然也是汉密尔顿的对头,但汉密尔顿将杰斐逊看作“一个空想政治家,持一套误导民众的政治原则”,而伯尔在他眼里则“根本没有任何政治原则”,是个投机分子。他将伯尔比作险些颠覆了罗马的喀提林,一个才华横溢、专能为一己谋私的恶棍;伯尔不属于任何政党,看上去和超然的华盛顿很相似,而其实,他始终准备着要去投靠最需要他的那一边。
汉密尔顿不惜豁出性命去和伯尔决斗,就有这一层考虑。听其言观其行,他认定,伯尔是底线之下的人,万一让他涉入美国政坛太多,可能贻害深远。决斗的结果,汉密尔顿中弹不治身死,通读完全书后,这一被埃利斯详加描写,并且不惜琐碎地分析过的突发事件才浮现出其意义来:不管枪击的真相是什么,不管伯尔是故意还是无意,关键是决斗发生后,伯尔在压力之下不得不逃离美国,而那些怀有公心,奉行一以贯之的道德原则,为了信念勇于力争,同时又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继续留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即使受益于自己的对头,对于brothers来说也没什么心里不踏实的。在拿破仑时代,杰斐逊认清了法国的真实情况,他执行前两任的中立政策,远离欧洲善保一方。他对英国和法国一视同仁地实施禁止贸易往来,给美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过,托了亚当斯的明智之福,杰斐逊用很少的代价从拿破仑手中买下路易斯安那,将美国的国土瞬间扩大一倍,如此的功绩,当记在全体国父的账上。
还有什么能比亚当斯和杰斐逊的去世更具象征意义,象征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忠魂呢?独立宣言发表后的第五十个国庆日,两个昔日冤家,曾经的不共戴天的政敌,就像商量好了似地一同归西了。他们终成兄弟,也必须是兄弟,美国人需要这样的神话,它为他们的国父记忆勾下了光荣的句点。
图书信息: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美] 约瑟夫·J. 埃利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邓海平 / 邓友平
出版年:2016-2-1
页数:416
定价:56.00
装帧:精装
丛书:甲骨文丛书
ISBN:9787509783269
题图: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作者简介】
云也退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