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门媚
“我在考虑为自己买一个骨灰盒。”文字写生课上,一位女同学在朋友圈里讲。这句有点酷,有点古怪的话,还让人有点担心的话,马上被其他同学消解了。他们纷纷在下面跟帖,要求写墓志铭。
直到第二天,女孩的文章交上来,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文殊坊周围商铺小贩的生意,有一部分是针对游客的,还有一部分是和周围寺庙道观相关联的。其中就有好些丧葬用品店。
这位女同学,边看边走,观察了卖甜水面的小吃店,又观察了卖鲜榨果汁的小贩,直走到小街里面,她相中了几家丧葬用品店。临近七月半,这几家写着“丧葬一条龙”“南山墓”的店,生意非常红火。这位好奇的女生,觉得这里面一定会有特别的故事。
她进到店里,东看看西看看,看着那些柜台里的骨灰盒、纸钱之类,考虑着怎么开口,想着是不是得装成一个顾客。女老板先开口了:“要买什么?”“我就随便看看……快到七月半了,生意肯定很好吧?”“是啊,我今天屁股还没挨过凳子呢!”
女孩向她表明自己的学生身份,说,就是想找她聊聊。女老板坚决地说:“没时间跟你聊!你走吧,你去街对面,他们很闲的,随便聊,或者去文殊院,里面很多喝茶的,都闲得很。”
另一位店家也是这种态度。女孩只好离开了这几家丧葬用品店。
这位女孩,自称自己是超级宅女,怕跟人打交道,但其实行动力还很不错。虽然被拒绝,文章中也没显出有挫败感。她接着讲述了跟街上神婆相遇,被神婆拉住算命的故事。几个小故事都写得生动有趣,在课堂上赢得阵阵笑声。
我从她的小故事,想起了一个关于跟陌生人聊天的问题。
在学生们出发去写生前,有的就提了一个问题,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要不要表明身份,要不要记录,要不要录音。
我跟他们讲,不同的状况要不同处理。有时候是技术问题,有时候是伦理问题。
假如你是关于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做采访,采访当事人,并且会直接报道或引述当事人的谈话,那就应该表明记者身份,怎么记录,笔记或者录音,应该征得当事人同意。
但如果只是跟陌生人聊聊天,说说话,却向对方表示自己要记录对方谈话,那对方多半会拒绝你。
除非对方很想向你表达他的某个观点。我跟学生们举了一个小例子。
前些年,有一条很多茶馆的小街要拆迁,小街上居民抗争很久。当地媒体却被禁止报道此事。小街的居民除了以“对联”的形式,写一下自己的反对意见,贴在门上,基本无人可诉。一位社科院的学生,来做成都茶馆调查,正好到了这条街上。
这条街的居民马上把她围住,争着跟她讲述他们遇到的不公。她表明自己只是来做一下关于茶馆的田野调查,没办法写成新闻报道,也没办法向有关部门递交这个调查报告。但是街坊们仍非常愿意向她讲述。她事后跟我讲,这些居民被憋得太厉害了,谁愿意听,他们就讲给谁听。
如果换一种情况。假设一个游动摊贩,你跟他说,你要采访他,甚至要录音,那他马上会觉得反感。你如果不是做新闻报道,跟陌生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平等随意的感觉就相当重要。如果对方不愿意聊,也会明确地向你表示。
就像那位好奇的女生,她想了解丧葬店的情况,对方正忙,不愿意跟她聊天,双方都直接坦诚,明白大方。
前几天和几位好友聊天,几位都是资深的媒体人。其中一位,做了多年的社会新闻记者后,改做评论编辑。她讲起她的一个困惑。她说,她以前做记者的时候很喜欢跟陌生人说话,问东问西,但她不当记者以后,就失去了和陌生人谈话的愿望。她说,她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做新闻报道,跟别人聊天,探听别人的隐私,是利用了别人,因为你并不是真正出于同情,并不能帮助他们。
另一位朋友和我都不同意这个观点。这位朋友曾做了多年的访谈记者,现在在一家生活媒体做主编。她平常喜欢跟陌生人聊天。她说,这种聊天谈话,是双方都觉得愉快的,普通人之间的谈话,并不存在乞求同情的问题。双方觉得愉快,就谈下去,一方不想谈,就结束谈话。对于隐私,各自尺度标准不同,但愿意说出来的内容,都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过的。哪些可以讲给陌生人,哪些不宜讲,成年人是有判断的。
还有一位朋友,做过多年文字编辑,现在专职写作,也曾非常喜欢摄影,她觉得也有相似的困惑,她以前在街头,随时举起镜头,对着陌生人,完全不觉得有问题,近年,她发现自己不喜欢被人拍摄,她开始对举起镜头拍陌生人,有了心理障碍。
我和那位主编朋友都认为这是两回事。谈话和拍摄性质不同。谈话人对所说内容,是自己能控制的,而当你被“街拍”,在被没取得同意的“偷拍”时,首先有就肖像权的问题,而且你不知道这照片会被如何使用。
当谈话在写作中被引述时,文字跟图像不同,有些天然的模糊和抽象。当然,写作者也应注意,在文字中,有些信息应该进行技术处理,特别是对方的姓名,尽量不伤害跟你谈话的人。当写作的文字不是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参照人类学、社会学中田野调查的伦理原则。
如果解决好这个问题,和陌生人的友好谈话,是能让双方都有收获的。
最基本的,是拥有交流与表达的快乐,更好的状况,还能整理思路,得到更多信息,开阔眼界,触发灵感,甚至有可能交到朋友。
一旦你开始接触陌生人,世界就会向你展露它的奇妙。正如本文开始讲的那位好奇女生,本以为自己是个深度“宅女”,但鼓足勇气去接触陌生人时,就算不大顺利,也已有收获。只要能踏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潜力。因为,很多人,他们也会享受谈话交流的乐趣,就等着你开口。
我们班上这二三十个学生,进入文殊坊这几条街,如小鱼游进大海,似乎看不出什么。但激起的涟漪,却出人意料。一位茶馆老板,主动跟一位女生聊天:“我还记得你的老师,去年她也带一群学生来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