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时评] 贾选凝:改善两岸关系,要靠文艺青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30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善两岸关系,要靠文艺青年 

 2016-09-30 贾选凝  大家



文 | 贾选凝


用《权力的游戏》里那句“凛冬将至”形容陆客减少对台湾观光产业构成的冲击好像很符合台媒的炒作需求:一切心理上的不确定都可以落实到经济数字的触目惊心。

新政府就任后,先是陆客总数跌两成,然后没过俩月又来个“火烧车”,这下大陆旅行团数量骤减近半。到了8月底,有一家专做陆客团的创世纪旅行社撑不下去宣布倒闭,老板丢下烂摊子逃回香港,拖欠四五十位导游的工资加起来200多万新台币,还欠了嘉义的定点餐厅100多万——陆客团不来,倒霉的不光是旅行社,游览车、餐厅、旅馆、伴手礼,无一幸免,业者全都要赔钱苦撑。连凤梨酥年产值少了20亿台币都归功于没了陆客,一条龙产业一损俱损。

9月上旬,坐不住的台湾观光业者上街游行,怒问“下一团陆客在哪里”,台湾政府自然答不出来,反倒是隔了几天,大陆这边间接给出答案,要优待泛蓝八县市,鼓励他们合作搞旅游套装,然后由国家旅游局出面来推荐给各省旅行社。可以预见效果不会差,不过一想到大陆游客心目中两大必去的胜地日月潭和阿里山,在这些跟团套装中只能去上日月潭,就略显滑稽。

看来想去阿里山,还是得靠自由行。

而谈到团客与自由行的差别,不可避免会牵涉到两岸之间、不同世代之间对“台湾游”这件事在理解上的巨大错位。

首先,大陆年轻世代去台湾那叫“旅行”,而不是什么土气的“旅游”。年轻一代眼里,宝岛的底色是陈绮贞桂纶镁蓝色大门九降风,像《练习曲》中一样单车环岛才是正经事。他们所理解的“去台湾”绝不是跟8天7夜旅行团里的十几个大爷大妈挤在一起用高八度嗓门买凤梨酥,而是提前好几个月上网做功课、规划路线订民宿,那些观光客汹涌的“名店”诸如鼎泰丰也根本不屑于排队,要吃就要吃道地的碗粿肉粽四神汤。更不必说深受台湾电影或民谣影响的“爱台湾”的年轻人,怀揣文艺情结前往,就为看看牯岭街、走在深夜无人的九份,或是听一曲恒春古调。



所以我们这个世代所理解的“台湾游”,和台湾人一提起来就没好气的“陆客来台”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脑补的画面是豆瓣那些环岛相册里没加滤镜的东海岸,配上张悬的BGM(好吧新生代应该是“草东没有派对”),各种文艺清新特立独行。但台湾人想到的“陆客”是什么?团进团出,5000人民币的团费,机票就去掉3000;乱哄哄的名产贩卖店、公众场合呼朋引伴大声喧哗、游览车疲劳驾驶赶行程;从饭店到旅馆到购物,获利的全是定点商家,一条畸形而暴利的产业链里,收益被垄断,旅游品质变廉价,完全把观光产业给做坏了。

所以我不喜欢“陆客”这个词,一方面因为和“陆”有关的标签无需被过度放大(你很少见人没完没了议论“日客”“美客”吧),另一方面,当台媒翻来覆去谈“陆客”时,却几乎没把自由行散客和对台湾充满真爱的大陆年轻人纳入讨论范畴。

如今唯恐天下不乱、传播恐慌情绪指“陆客人数断崖式下滑,台湾观光业寒冬将至”的是媒体,而当初一味呈现大陆团客的不文明行径、让台湾普通民众对陆客生厌的也是媒体。

一个忧伤的事实是:“大陆游客”在台湾人心目中已是整体打包的“负评”——自由行给廉价团背了锅,而年轻世代则为远不及他们命好、因而教育水准资源条件与公民素养都比不上他们的上代国人背了骂名。

世代差异再加上媒体没起什么好作用,所以有时大陆游客明明是“真爱”台湾,人家却一点不领情。但反过来,大陆民众所获得的对台湾“旅游”的认知就足够完整吗?

前阵子和一个内地朋友聊天,商量她生日时一起旅行,泰国、釜山或者台湾之间选,她立时正色:“不去台湾。”好奇追问原因?“他们对大陆人有敌意啊,死的全是大陆人。”当下听了有点哑口无言,朋友本身并非人云亦云的类型,对台湾都是这种印象,可想而知如今整个大环境对台湾旅行的解读有多负面。政治层面的隔阂大家心知肚明,而民间舆论的彼此不信任,又和“火烧车”造成的后续影响绞缠一处,即使自由行散客,去台湾的意愿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民间的舆论氛围比官方话语更有生命力和杀伤力。尤其经过“火烧车”事件后,知乎上的大V也开始分析起“为什么陆客在台的意外事故率和死亡率畸高很久却无人重视”,并且煞有其事比对:去香港玩的陆客比台湾多十倍有余(其实那大V只援引了2015年一年的数据)——但在台出意外事故的陆客数字却反而是香港的数十倍(这草率“结论”背后连具体数字都没有)。表述是否夸张是否言过其实根本不重要,可这种煽风点火充满阴谋论的猜想一被提出,马上就能博得上千“赞同”。

大陆民间对台湾的旅游安全问题在“火烧车”后,多有疑虑,一方面是多少摆脱不了政治思维(揣测对岸的不友善),另一方面,台湾也确实到了必须检讨“一条龙陆客团”的各种粗糙环节之时。PTT论坛上3年前就有一篇内地团客的心得广传,文中狠批不专业的导游、水准低落的服务和狂宰陆客荷包的专卖店。

作者指自己“跟团游”所见到的台湾和他此前自助旅行所经历的台湾天差地别,夸张到游览车司机因为懒得载整团客人去阿里山,就近开去了一百公里开外的溪头,导游还骗大家说“这是阿里山的后山”。所谓的环岛游,根本就是“环岛定点购物游”,一团人还挺乐呵的全不自知。这种恶性旅游产品结构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专门做陆客团生意的这些旅行社(而且很多还不是台湾人开的,创世纪的老板就是香港人),挖空心思想从客人身上捞钱,品质和服务完全不顾,安全问题更成隐患。

陆客团的问题既然积重难返,那无论出于何种因素锐减,都显然不是坏事。否则低成本、逼购物的廉价团一路做下去,本身对大陆也只会越来越没吸引力。

官方当然可以去推动“差异化对待”政策,但真正让“大陆游客去台湾”这件事在两岸的民众心里都拂去阴影,却唯有透过民间自发交流,才有可能突破彼此的认知障碍与刻板印象。政治因素本就不该波及民间层面,且越是台面上隔阂未消,越需要台面下的春风化雨:让普通民众对等交流讯息、真实了解对方而不被其他因素误导。

台湾民众在生活中接触到自由行的大陆游客时,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所谓的“陆客”那样引人侧目,甚至还很好聊。而《联合报》最新民调显示,过去6年中,有52%的台湾人没去过大陆,凡是真正去过大陆的人,对大陆的好评(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要比没去过的高出十到十五个百分点。更有趣的是,尽管新政府上台看似带来更多不确定,但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观感好评却创下了7年来的调查新高。



而如果团客锐减而自由行不减(反增),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只会更好。自由行的意愿,主要取决于台湾对大陆年轻世代是否保有吸引力,简单来说就是文艺青年自己想去(于是带着父母公婆一起去),那谁也拦不住,而他们去得多了,台湾民间对大陆的负评才能逐渐回正。

所以,陆客团减少,对两岸的实质交流而言,谈不上是什么“凛冬”。该去单车环岛的、医美体检的、冬天泡温泉的,旅行计划照旧就是了——且记得,要带着对湾湾满满的爱。


【作者简介】

贾选凝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9 12:40 PM , Processed in 0.0715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