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2016年 08月 30日 15:38
中国为何不降息和降准?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央行总部大楼。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没有起色、经济数据依然不温不火,但中国已有六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放松货币政策,或者说看起来如此。
不过中国央行更频繁地使用了一系列工具来调节货币和信贷状况,而没有下调基准利率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资金用于放贷,降息和降准都是直接放松政策的信号。中国央行自3月以来未再下调过存款准备金率,自去年10月以来未再动用过降息措施。
例如,上周央行向银行系统注入了人民币4,000亿元(合600亿美元)的短期流动性。澳新银行(ANZ)估计,除这些公开市场操作外,今年中国央行也使用了一系列其他的借贷工具向银行系统注入了人民币1.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其效果相当于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少1个百分点。中国在实施宽松政策时通常每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之所以采取这些更低调的措施是因为中国面临两难境地。中国需要宽松环境,但不能发出全面宽松的信号,因为担心引发进一步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中国央行在最近的政策报告中甚至强调了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相关的风险。
从较长期来看,这种策略也是实现货币政策决策现代化的一种尝试,目前中国的政策制定依赖于窗口指导、参考利率和贷款配额。通过大规模干预短期货币市场,中国央行致力于建立一个利率走廊,以期最终将此作为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央行的操作方式类似。
目前,这一目标似乎还很遥远。超过80%的银行同业拆放市场使用的是7天回购利率,而不是中国央行更青睐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与此同时,位于该走廊上下限的利率并未被积极使用。
而且目前已经有副作用出现。危险的影子借贷活动已经增多,因中国央行一直维持超短期利率稳定,催生了套利交易类投资。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该风险,中国央行上周使用了一个成本更高的14天贷款工具,此前央行已经连续六个月未进行这一操作,央行通常在预期将出现现金短缺前进行该操作。这一工具的利率较高,而且该操作甚至可能看起来有些像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本月建议称,利率升高可以剔除部分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危险活动,从而有助于降低风险。
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暂时推迟了降准的时间。中国政府未来可能会认为有必要降准以及降息,因为这两者本身都是有力的信号机制。与此同时,投资者应当关注流动性注入的频率。
Anjani Trive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