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0

[哲史艺丛] 潘向黎:桑树开出白莲花 | 古诗中读泉州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3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3 11:09 AM 编辑

潘向黎:桑树开出白莲花 | 古诗中读泉州之三 

 2016-01-20 潘向黎 大家


摘要ID:ipress  

桑树长在地上,莲花开在水里,二者很难有什么相干,但在1300年前的古泉州,竟然有桑生莲之典。


每次回泉州,看到那些以浓绿笼罩全城的树和缤纷烂漫、直抒胸臆的花,总会觉得受到了一种热烈的欢迎,简直受之有愧。

在泉州,要说树,得先说桑树。宋人苏颂诗中有“绮罗不减蜀吴春”之句,赞美泉州当时的丝织业水平已经接近四川和江南,可见当时泉州桑树种植之广。

说桑树,难免想到开元寺的匾额上书的“桑莲法界”。但一进去,触目都是遮天蔽日、苍髯低垂的大榕树,那种骨格,那种气势,和清源山的那尊老子石像颇为暗合,又会让我想起宋词里的辛弃疾。但在开元寺,若有名木排行榜,这些榕树是占不了榜首的,榜首是桑树。桑莲并称,本来是奇怪的,因为桑树长在地上,莲花开在水里,二者很难有什么相干,佛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典故。但是,在1300年前的古泉州,竟然“桑生莲”——桑树上开出莲花。


▲ 泉州开元寺匾额:桑莲法界



当时,开元寺一带别说名刹,连街道都没有,只是一片桑园。桑园的主人叫黄守恭,少习诗书,成年后成了博通经史的“郡儒”,史书记载他“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田叁佰陆拾庄”。看来是一位泉州士绅,经商致富之后没有被“成功”所害,回归田园享受生活了。这样的人,我不愿说他是一个聪明人,而愿意说他是一位有智慧的明白人。就是这位明白人,梦见(我小时候听过另一个版本,说是他遇见)有一位云游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舍不得那么大的一块田地(肯定也舍不得满目翠玉的桑园),就开出条件:如果桑树开出莲花,我就答应。谁知,第二天起来一看,他的桑树上竟然真的开出莲花,莲花洁白硕大,清芬随风飘浮,作为一位有智慧的人,黄守恭马上明白了这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启示,当即决定舍地建寺,这个寺就是开元寺“桑莲法界”四字记录的,就是这段掌故。

有人会觉得这只是名胜古迹所盛产的众多传说中的一个,但是就在开元寺百柱殿的后侧西边,这个奇迹的“事主”、那棵千年桑树还在。只不过它已经变成了三棵——1925年的一次雷击,古桑被一劈为三,没等人去救,折断的枝干就自己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于是寺僧将它保护起来,并立一石碑:“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指出“桑生莲”的年份是在唐代垂拱二年,言之凿凿,俨然就是史实。“出家人不打诳语”,因此,“桑树生莲”似乎有别于那些千篇一律纯属无稽的“民间传说”,而是泉州流光溢彩的传奇往昔的一部分。超出常识范畴的事,信与不信,自然全凭各人。


▲ 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


开元寺的名木排行榜第二名,应该是那两棵菩提树。据说是1952年由时任住持的纯信大师从厦门南普陀寺移植来,六十年过去,已经枝繁叶茂,无数的心形叶片,何其田田,何其柔圆,两棵树竟像是南国的白昼里看见的梦。这些年到处看到各色菩提制品,但如此高大挺拔、清雅美丽的菩提树,除了开元寺,在哪里都不曾见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们似乎在默默地印证着一种古老智慧的生命力,以及泉州和一种神秘哲学的深刻渊源。


▲ 开元寺·菩提树


开元寺名木排行榜第三名才能轮到大榕树。那些先声夺人的大榕树,活脱脱是一群长髯垂胸、面目沧桑、骨骼虬劲的老者,让人几乎要脱口而出:“老先生,这是上好的铁观音,您也和我们一起喝一杯如何?”如果他们肯坐下,会不会告诉我:当年开出莲花的桑树,是一棵还是几棵?那位备受景仰、敬爱的弘一法师,当年在这里驻锡,他可曾在榕树下停留并凝视如龙的树干和如云的树冠?也许,他独立树下两次之后,因为生怕生出眷恋之心,从此就只是淡淡走过?


▲ 开元寺·大榕树


出了开元寺,来到大街上,榕树仍然处处可见,但已经不引人注目了,因为满城是植物的狂欢:芒果、三角梅、合欢、扶桑、凤凰木、龙眼、荔枝、柳树、月季、象牙红………当然,少不了代表泉州的刺桐。泉州古时遍植刺桐,“刺桐为城”,后来又身影渐稀,以至于“文革”期间,当时炙手可热的郭沫若来到泉州,没看到刺桐,还写下了“刺桐花谢刺桐城”,可见,泉州有无刺桐树,到泉州,能否看到刺桐花,都是一件事情。刺桐非同小可,且待后文详叙。



▲ 泉州刺桐花开时节


出了植物狂欢的泉州城,则如何?依然是绿盖当头浓荫匝地,这回的主角,是松树。当时泉州至福州、漳州等地,驿路上多植松树,为行人遮阴。蔡襄这位“庆历名臣”、书法大家任泉州知府时,更在泉州至福州沿途“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深受感动的泉州人作歌感念这位造福一方的贤官:


大义渡自漳泉东,
问谁植之我蔡公。
岁久广荫如云浓,
甘棠蔽芾安可同。
委蛇夭矫腾苍龙。
行人六月不知暑,
千古万古长清风。


▲ 宋代名臣蔡襄书法作品


“甘棠蔽芾”典出自《诗经》,《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之句,指弱小的、叶子初生的甘棠树,诗意歌颂召伯,所以“甘棠”被后世用来称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甘棠蔽芾安可同”,是说沿途所植的树年久高大,远远不是纤弱甘棠可比的,比喻这项惠政对百姓恩德比当年召伯所施的还要大。确实,在气候炎热的南方,七百里植树荫道,这样体恤百姓的大手笔,不是“甘棠遗爱”可以相提并论的。

而这种造福于民的弘大气魄,才是和当时的泉州――这个世界驰名的东方大港、文化名城相匹配的。不知今天的为官者,可曾拥有这样的情怀和气魄来为民筹划?可曾真心实意地谋造福一方的实效,而不是求表面热闹的“政绩”?如果不能,他们对照前贤,会不会感到和受上级批评时一样的愧怍惶恐?



作者:潘向黎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7:24 AM , Processed in 0.0295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